古代文论名词解释题.pdf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名词解释题.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讲先秦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 说。思无邪 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 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 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 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
2、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 论语 八佾 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 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
3、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 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4(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 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5(孔子的)“辞达”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
4、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6(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 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 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 以意逆志说。所谓 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 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
5、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7(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 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孟子在 孟
6、子 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 知言养气 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 养气 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 了,才能 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 说的气 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 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9(庄子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 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
7、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 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 得意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
8、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0(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 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 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 坐忘 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
9、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 虚静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 虚静 说的影响。庄子的 物化 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 是认识 道 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 虚静 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 物化 的状态。什么是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 自然(天)合而
10、为一,这就是进入了 物化 的境界,这就叫做 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第二讲两汉二、名词解释题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 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 发愤著书 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
11、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 精神。发愤著书 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 说、欧阳修的 诗穷而后工 说都有很大的影响2、(司马迁的)实录说司马迁提倡并在 史记 写作中实践“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司马迁 史记 在记录刘邦(汉高祖)、刘彻(汉武帝)以及许多酷吏时,正是实践了他的“实录”精神。这种实录 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 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3(毛诗大序的)“讽谏”说讽谏 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 谏(劝说
12、)的意思。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 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 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
13、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5(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 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 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
14、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 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 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6(王充的)“疾虚妄”说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 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
15、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第三讲魏晋南北朝二、名词解释题1(曹丕的)“文气”说典论论文 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 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 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
16、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 说的影响。2。(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所谓 诗缘情 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 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 而不讲 言志,使诗从 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 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 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17、。3。(文心雕龙 的)“才、气、学、习”说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就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才和气是先天的,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刘勰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4。(文心雕龙的)“风骨”
18、说刘勰在风骨 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 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 感 人 的 艺 术 感 染 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
19、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5。(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6(钟嵘的)“滋味”论
20、钟嵘诗品 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7。(钟嵘的)“风骨”(“风力”)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
21、“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8(钟嵘的)“诗有三义”说。“诗有三义”是钟嵘在 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
22、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第四讲隋唐五代二、名词解释题1(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 感遇诗 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
23、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
24、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
25、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R9O8A2 HE1R4T3W4F8 ZP4J4W3S2P1文档编码:CY8O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论 名词解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