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ppt
《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ppt(3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波动光学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13.8信息光学13.9光的偏振态13.10偏振光的获得和检测13.11旋光现象和电磁场的光效应13.12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13-1光波及其相干条件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一、光波我们曾经用下式表示一列沿x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波函数y=Acos(tkx+j),(13-1)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当然也可以用上式来表示光波,它代表了一列无限延续的平面单色光波。单色光就是单一波长的光。但是,这种理想的单色光在实际问题中是很难实现的。我们知道,所谓单色光(monochromaticlight)是光源中原子的特定能量状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2、能量辐射。在普通单色光源发出的光波中,包含了一段段有限长的、而各段之间无固定相位关系的大量余弦波,每一段这样的余弦波都称为波列(wavetrain)。每一个波列是与光源中一个原子的能量状态的变更相对应,当它从特定较高能态跃迁到特定较低能态时,就发出一个波列。发出一个波列之后,这个原子一般不再立即发光。但它若从外界吸收了能量,并由低能态到达高能态,当它再次发生由高能态到低能态的跃迁时,它就会再发出一个波列。就光源中某一个原子而言,它总是随机地和间歇地发出一个又一个波列。光源中大量原子发出的许许多多波列,宏观上就是连续的光波。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在一些实际问题中,准单色光(quasi-monoch
3、romaticlight)可以看作为单色光,并近似用式(13-1)来表示。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知道,电磁波是电磁场作周期性变化的传播,是横波(shearwave),其中的电矢量E和磁矢量B都与传播方向垂直,并且电矢量E与磁矢量B也互相垂直。光是一种电磁波,自然也具有这些性质。不过在光波的电矢量E和磁矢量B这两种振动中,引起感光作用和生理作用的主要是电矢量,所以通常把电矢量E称为光矢量(lightvector),把电矢量E的振动称为光振动(lightvibration)。光波的平均能流密度就是波的强度,即光强(lightintensity),常用I表示,根据电磁波的平均能流密度
4、表示式以及电矢量和磁矢量振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I=S=E0H0/2=e/E02/2=nE02/2c,(13-2)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式中c为真空中光速,n为介质的折射率(refractionindex)。在考察同一种介质中光强的相对分布时,常将上式中的常量舍弃而把光强表示为I=E02在平面电磁波波函数中复振幅包含了我们定义光的所有信息,因此波函数成为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二、光程波长为l的光在真空中传播了l的路程,其相位的变化为Dj=2pl/l,如果同样的光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传播了x的路程,其相位的变化正好也为Dj,则有Dj=2px/l,其中l 是光在这种介质中的波长。将
5、以上两种情况相比较,立即可以得到l=l x/l,(13-9)由于介质的折射率可以表示为n=c/v,考虑到光波的频率与波长、波速的关系f=c/l=v/l ,所以介质的折射率又可以表示为n=l/l.(13-10)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将式(13-10)代入式(13-9),可以得到l=nx.(13-11)此式表示,光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传播x的路程所引起的相位的变化,与在真空中传播nx的路程所引起的相位的变化是相同的。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把光传播的路程与所在介质折射率的乘积,定义为光程(lightpath),并一般地表示为L=nixi.(13-12)这表示,当光在多种介质中传播时,总
6、的光程L等于光所经过的介质的折射率ni与相应的路程xi的乘积之和。因为光经过相同的光程所需要的时间是相等的,故可证明,物点与像点之间各光线的光程都相等,这就是物像之间的等光程性。所以,在使用透镜或其他的光学仪器成像时,不会引起光程的附加变化。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三、相干条件根据讨论,可将两列光波的相干条件(coherencecondition)表示为:(1)频率相同;(2)存在互相平行的振动分量;(3)具有固定的相位关系。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有了这些条件,相遇点的光强就只决定于干涉项中的k2r2-k1r1这个因子了。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因子的物理意义。k2r2-k1r1=2pr2/l2-2pr
7、1/l1=2p/l(n2r2 n1r1)=2p(l2 l1)/l,(13-15)式中l1和l2分别是两列光波从光源到相遇点P的光程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光程之差D=l2-l1,(13-16)称为光程差(opticalpathdifference)。所以,因子k2r2-k1r1对应于两列光波的光程差D,这就是说,在相遇处各点的光强决定于两列光波到达该点的光程差。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四、获得相干光波的方法从相干条件看,前两条是容易实现的,困难来自第三条。为了满足第三条,可以利用一定的光学系统将同一列光波分解为两部分,让它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后又重新相遇,实现同一波列自身相干涉的目的。这样的两列光波频率相
8、同,初相位相同,并且可以使它们具有平行的振动分量,只是由于经历了不同的路径而存在一定的光程差,相干条件得到了满足。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分解光波的方法有三种:(1)分波前法:当从同一个点光源或线光源发出的光波到达某平面时,由该平面(即波前)上分离出两部分。杨氏双缝干涉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所谓波前(wavefront),一般是指波场中任一曲面或平面,如感光胶片、光的接收屏、狭缝平面或透镜前后的某个平面等。(2)分振幅法(methodofdividingamplitude):利用透明薄膜的上下两个表面对入射光进行反射,产生的两束反射光或一束反射光与一束透射光。薄膜干涉和迈克耳孙干涉仪等就采用这种方法
9、。(3)分振动面法:利用某些晶体的双折射性质,可将一束光分解为振动面垂直的两束光。本书对用这种方法获得相干光的干涉现象不作讨论。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13-2分波前干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一、杨氏实验杨氏(T.Young,1773-1829)双缝干涉实验是利用分波前法获得相干光束的典型例子。图13-1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杨氏实验的示意图表示于图13-1中。用普通单色光源(如钠光灯)照射小孔S,S就成为点光源,发射球面波。在S之后的对称位置上安放另外两个小孔S1和S2,它们一般是处于同一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成了由S发出的球面波的波前。由S1和S2发出的光则是从同一波前上分离出来的两部分,无疑是相干的
10、,它们在空间相遇,将发生干涉现象,屏C上将出现亮暗条纹,这就是干涉条纹。为了提高干涉条纹的清晰度,S、S1和S2分别用三个互相平行的狭缝代替。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红光杨氏干涉的条纹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白光杨氏干涉的条纹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由于S到S1的距离与S到S2的距离相等,所以从S1和S2发出的波的初相位始终相同,光波到达屏C上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只决定于S1和S2离开点P的距离r1和r2。D=r2-r1,干涉项可以表示为cos2pD/l。点P处于亮条纹上的条件为2pD/l=2kp,即 D=2kl/2,k=0,1,2,(13-17)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点P处于暗条纹上的条件为2pD/l=(2k
11、+1)p,即D=(2k+1)l/2,k=0,1,2,(13-18)现将D所满足的亮暗条件,转变为x所满足的亮暗条件。从图13-1(a)中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r22=D2+(x+a)2,r12=D2+(x-a)2,将两式相减,得r22-r12=(r2+r1)(r2-r1)=4ax,.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因为狭缝S1和S2之间的距离2a很小,并且x也必须很小,才能观察到干涉条纹,所以可以近似认为r2+r1=2D,上式变为2DD=4ax,即D=2ax/D.(13-19)将式(13-19)代入式(13-17),便得到点P处于亮条纹中心的条件为x=(D/2a)2k(l/2),k=0,1,2,(13-20)
12、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式中k表示亮条纹的级次(或光强极大的级次),k=1就称第一级亮条纹,k=2就称第二级亮条纹,依此类推。将式(13-19)代入式(13-18),便得到点P处于暗条纹中心的条件为x=(D/2a)(2k+1)l/2,k=0,1,2,(13-21)于是我们可以从屏C上量出任意一点P相对于水平线O的距离x,根据式(13-20)或式(13-21),决定点P是处于亮条纹上还是处于暗条纹上。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式(13-20)和式(13-21)表明,屏C上出现的干涉条纹是以点O所对应的水平线为对称,沿上下两侧亮暗交替,等距离地排列,如图13-1(b)的照片所示。相邻亮条纹中心或相邻暗条纹中
13、心的距离都是Dl/2a。如果我们从屏上测出第k级亮条纹中心相对于O的距离x,代入式(13-20),则可由已知的a和D求得光波的波长。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为测定光波波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与O所对应的水平线,处于x=0,一定是亮条纹的中心,这条亮条纹称为中央亮条纹。假如用白光照射狭缝S,因为白光中包含了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干涉花样不再是亮暗交替的条纹,而是各种颜色的彩条。波长越短,条纹间距越小,所以最靠近水平线O的亮条纹应呈紫色,而红光的第一级亮条纹与水平线O的距离,与其他色光的第一级亮条纹相比为最大。而中央亮条纹仍呈白色,因为对于各种波长的光,x=0都满足亮条纹条件
14、。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杨氏实验不仅为观察光的干涉现象提供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历史上首次为光的波动性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从此,光的波动理论开始为人们所接受。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二、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分析1.干涉条纹的可见度为了定量描述干涉条纹的清晰程度,我们引入可见度(visibility),定义为V=(ImaxImin)/(Imax+Imin),(13-22)式中Imax和Imin分别表示光强的极大值和光强的极小值。可见度也称衬比度(contrast)或对比度。V值越大,条纹亮暗对比越明显,清晰度越高。当Imin=0时,暗处完全消光,清晰度为最高,这时V=1。当Imax=
15、Imin时,光场亮暗差别消失,干涉条纹也就不存在了,这时V=0。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2.空间相干性(spatialcoherence)在杨氏实验中,狭缝S1和S2之间的距离2a对干涉条纹的可见度是有很大影响的,距离越大,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就越低,当距离增大到一定值后,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变为零。这种性质是用光场的空间相干性来描述的。具体地说,空间相干性是表示,在波前上多大的横向范围内分离出来的两个子波源S1和S2仍然是相干的。这个横向范围越大,即S1和S2之间的距离越大,光屏上干涉条纹仍然保持一定的可见度,就说明该光场的空间相干性越好。下面我们来探讨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哪些量有关。第十三章 波动光
16、学 3.时间相干性(temporalcoherence)在上一节我们曾说,任何实际光源,特别是普通光源所发出的单色光都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Dl的准单色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图13-3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从另一角度看,光波中所包含的波列都具有有限长度而不是无限长的,普通光源中的原子或分子发射波列所持续的时间t0(称为相干时间)一般不超过10-8s,所以波列的长度l0(=ct0,称为相干长度)不超过米的数量级。在杨氏实验中,将同一束光分成两部分,即将同一波列分成两部分,再让两部分经历不同的路径后相遇而发生干涉。这就要求光波的这两部分到达相遇点的光程差不能太大,以保证同一波列的两部分有机会相遇。如果
17、到达相遇点的光程差太大,波列的一部分已经通过,而另一部分尚未到达,同一波列的两部分无重叠,如图13-3所示的情形,干涉现象不可能发生。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图13-4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显然,干涉的必要条件是波列的两部分到达相遇点的光程差应小于波列长度l0。可见,如果波列越长,波列两部分在相遇点互相叠加的时间就越长,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就越高,就说光场的时间相干性越好。由于准单色光光波中总存在一定的波长范围Dl,其中每一波长的光都形成自己的一套干涉条纹,除零级外各套干涉条纹之间都发生相对位移,如图13-4所示,使光屏上的亮条纹出现了一定宽度,以致可见度下降。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13-3分振幅干涉第十
18、三章 波动光学 一、薄膜干涉薄膜干涉(filminterference)是采用分振幅法获得相干光束的。当入射光到达薄膜的表面时,被分解为反射光和折射光。折射光经下表面的反射和上表面的折射,又回到上表面上方的空间,与上表面的反射光交叠而发生干涉。因为反射光和折射光都只携带了入射光的一部分能量,而能量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利用界面将入射光分解而获得相干光束的方法属于分振幅法。薄膜干涉一般分为两类,即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1.等倾干涉(equal-inclinationinterference)设一面光源所发出的波长为l的单色光,照射到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e的均匀透明薄膜上,而薄
19、膜放置在空气或真空中。由光源的S点发出的一束光经薄膜的上、下两个表面反射成为两束光a和b,如图13-5所示。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因为薄膜的厚度均匀,其上、下两个表面互相平行,所以a光和b光将在无限远处交叠并发生干涉。若用透镜会聚,干涉条纹将呈现在透镜的焦面上。在相遇点上光振动的振幅决定于a光和b光之间的光程差。过薄膜上表面b光的折射点C作a光的垂线,并与a光交于D点。由D点和C点到达会聚点的距离相等,光程相等。所以a光与b光的光程差,就是AD与ABC之间的光程差。当光波从折射率较小的介质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而被分界面反射时,反射波将产生p相位跃变,这种相位突变就是6-7中所说的半波损失。在图
20、13-5中,薄膜的折射率大于空气或真空的折射率,所以反射光a存在半波损失,而由下表面反射的b光不存在半波损失。p的相位对应于半波长的光程。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于是可将a光和b光的光程差表示为D=n(AB+BC)(ADl/2).(13-32)设光在薄膜上表面A点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则根据图13-5所表示的几何关系,可以求得AB=BC=e/cosr,AD=2etanrsini,由折射定律nsinr=sini可得AD=2nesinrtanr=2nesin2r/cosr,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将以上求得的AB、BC和AD代入式(13-32),并整理得D=2necosr+l/2,(13-33)这就是
21、由薄膜上、下两个表面所形成的反射光a和b之间的光程差公式。由此式可见,对于给定波长的单色光,a与b的光程差决定于薄膜的折射率n、厚度e和折射角r(或入射角i)。当光程差D满足D=2kl/2,k=0,1,2,(13-34)时,a光与b光的相遇点干涉加强,处于亮条纹上;当光程差D满足D=(2k+1)l/2,k=0,1,2,(13-35)时,a光与b光的相遇点干涉减弱,处于暗条纹上。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由式(13-33)可知,对于我们这里讨论的厚度均匀的薄膜,光程差只决定于光在薄膜的入射角i。相同倾角的入射光所形成的反射光,到达相遇点的光程差相同,必定处于同一条干涉条纹上。或者说,处于同一条干涉条纹
22、上的各个光点,是由从光源到薄膜的相同倾角的入射光所形成的,故把这种干涉称为等倾干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a)(b)图13-6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2.等厚干涉(equalthicknessinterference)如果透明薄膜的厚度不均匀,同时光源离开薄膜较远,观察干涉条纹的范围又较小,以致入射角i可认为不变,那么由式(13-33)所表示的反射光的光程差只决定于薄膜的厚度。所以薄膜上厚度相同的地方的反射光到达相遇点的光程相同,相位相同,必定处于同一条干涉条纹上。或者说,处于同一条干涉条纹上的各个光点,是由薄膜上厚度相同的地方的反射光所形成的,故称这种干涉为等厚干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第十三章
23、 波动光学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光线常常是垂直入射于薄膜表面的,这时i=r=0,式(13-33)可简化为D=2ne+l/2(13-36)在等厚干涉中,干涉条纹不再呈现于无限远处,而是呈现在薄膜表面附近,如图13-6中的点P所示。由于入射光相对薄膜的取向不同,点P可能在薄膜的下方,也可能在薄膜的上方,只要薄膜很薄,光的入射角不大,总可以认为干涉条纹都呈现在薄膜的表面。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由式(13-33)或式(13-36)可见,等厚干涉条纹的形状决定于薄膜上厚度相等的点的轨迹。对于厚度均匀变化的劈形薄膜,干涉条纹是平行于劈刃的亮暗相间的直线,如图13-7所示。在劈刃AB处厚度e
24、=0,满足干涉减弱的条件,应为暗条纹。若用白光照射,则干涉条纹变为彩条。水面上的油膜和肥皂泡所呈现的艳丽色彩,正是这种干涉的结果。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劈形气隙形成的干涉是一种常见的等厚干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牛顿环(Newtonring)也是一种常见的等厚干涉,并且有比较重要的应用。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等倾干涉等倾干涉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二、迈克耳孙干涉仪图13-10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迈克耳孙(A.A.Michelson,1852-1931)干涉仪是利用光的干涉精确测量长度和长度变化的仪器。这种仪器不仅由于迈克耳孙和莫雷曾利用它进行过著名的否定旧以太
25、说的实验(见7-1),在物理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在近代科学技术中也有重要应用。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图13-10是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光路图。由面光源上一点S发出的光,射到玻璃板G1上,被G1下表面所镀的半透明银膜分解为透射光和反射光。其中透射光透过补偿玻璃板G2,到达固定的平面反射镜M1,并被M1反射,再次透过G2回到G1下表面的银膜,并被银膜反射到观察者的眼睛。而反射光透过G1到达可动的平面反射镜M2,并被反射,透过G1和银膜也到达观察者的眼睛。到达眼睛的这两束光是按分振幅法获得相干光束的,它们将发生等倾干涉或等厚干涉。补偿玻璃板G2与玻璃板G1完全相同,只是底面没镀银膜。放置G2的目的是使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三章 波动光学 第十三 波动 光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