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淮学院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学 Animal Microbiology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其中,讲授学时:52 ,实验学时:20。 学分:4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动物科学(本科) 开设学期:第3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微生物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本身及其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原微生物和畜禽疾病、人畜共患病关系的科学。其任务在于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微生物在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有益和有害的作用,
2、能够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鉴定病原微生物,利用免疫学方法预防重要的畜禽传染病,为发展畜牧业服务。五、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与类型、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的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及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和了解常见畜禽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与预防方法。在实验技能方面,应掌握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和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实验室检验方法,病毒的鸡胚接种,常用的血清学检验等基本操作
3、技术。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言(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本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任务、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二)教学内容1.1 微生物的概念1.2 微生物的分类1.3 微生物的特点1.4 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人和动物的关系1.5 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6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微生物的特点难点:微生物的特点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4、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1.1 细菌形态2.2.2 细菌结构2.2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2.2.1 单细胞性真菌2.2.2 多细胞性真菌2.3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2.3.1 病毒的形态2.3.2 病毒的结构2.4 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4.1 放线菌2.4.2 螺旋体2.4.3 霉形体2.4.4 衣原体2.4.5 立克次氏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细菌的基本形态与基本结构 2.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难点:1.细菌细胞壁结构 2.革兰氏染色原理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理(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微生物营养类型和营养要求,了解
5、细菌及病毒的培养特性,掌握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3.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3.1.1 水分3.1.2 干物质3.2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3.2.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3.2.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2.3 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3.2.4 微生物酶3.2.5 微生物的呼吸3.2.6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3.3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3.3.1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3.3.2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3.3.3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3.4 微生物的培养特性3.4.1 细菌的培养特性3.4.2 真菌的培养特性3.4.3 病毒的培养特性(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生物
6、的营养要求 2.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难点:细菌及病毒的培养特性。第四章 微生物分类(共1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原则,掌握细菌和病毒的命名原则和方法。(二)教学内容4.1 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4.2 细菌的分类4.2.1 细菌分类的指征4.2.2 细菌分类的方法4.2.3 细菌的分类体系4.2.4 细菌种的划分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4.2.5 细菌的命名4.3 病毒的分类4.3.1 病毒的分类4.3.2 病毒的命名(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原则难点:细菌三大分类系统,细菌分类等级中几个名词概念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态(共1学时)(一)本章教学
7、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5.1 概述5.2 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5.2.1 空气中细菌分布5.2.2 空气中病原菌及空气感染5.2.3 水中微生物分布 5.2.4 水中微生物学检验5.3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学5.3.1 土壤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5.3.2 细菌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5.4 动物微生态学5.4.1 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5.4.2 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5.5 微生态平衡 5.5.1 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5.5.2 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5.5.3 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
8、素 5.6 微生态失调 5.6.1 微生态失调概念 5.6.2 微生态失调分类 5.6.3 微生态失调影响因素 5.6.4 菌群失调的调整(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生态平衡 2.SPF动物、悉生动物难点:1.瘤胃微生物种群关系 2.微生态平衡失调分类第六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方式,掌握高温灭菌的几种方法,以及常用消毒药种类和消毒方法等。(二)教学内容6.1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6.1.1 温度6.1.2 干燥6.1.3 渗透压6.1.4 光线和射线6.1.5 超声波6.1.6 氧化还原电势6.1.7 滤过除菌6
9、.2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影响6.2.1 化学消毒剂6.2.2 化学治疗剂6.3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6.3.1 抗生素6.3.2 噬菌体和细菌素(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灭菌、消毒、防腐等几个概念 2.高温灭菌几种方法难点:1.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 2.常用消毒药种类和消毒方法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病原菌传染条件和表现形式,掌握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以及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注意区别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二)教学内容7.1 病原菌的毒力7.1.1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7.1.2 病原菌毒力的测定7.2 病原菌
10、的传染7.2.1 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7.2.2 病原菌传染的表现形式7.2.3 病原菌的排出途径(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 2.传染发生的必要条件难点:1.侵袭力、毒素 2.毒力测定方法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共1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抗体等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答和指导畜牧养殖业生产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8.1 免疫系统8.1.1 免疫器官8.1.2 免疫细胞8.2 抗原抗体8.2.1 抗原8.2.2 抗体
11、8.3 抗原抗体反应8.3.1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8.3.2 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8.4 免疫应答8.4.1 非特异性免疫8.4.2 特异性免疫8.4.3 抗传染免疫8.4.4 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8.5 变态反应8.5.1 第型变态反应8.5.2 第型变态反应8.5.3 第型变态反应8.5.4 第型变态反应8.6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8.6.1 免疫学诊断8.6.2 免疫学防治(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概念3.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规律,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4.免疫学实际应用难点:1.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3.变态反应的分型第九章
12、重要的病原菌(共10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病原性细菌的致病性、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及抵抗力,掌握病原菌的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预防方法。(二)教学内容9.1 葡萄球菌9.2 链球菌9.3 大肠杆菌9.4 沙门氏菌9.5 布氏杆菌属9.6 多杀性巴氏杆菌9.7 假单胞菌属炭疽杆菌9.8 猪丹毒杆菌9.9 分支杆菌9.10 厌氧芽孢杆菌(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病原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2.病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难点:1.病原菌的致病性 2.病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第十章 常见致动物疾病性病毒(共10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病毒的致病性、主要生物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 微生物学 课程 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