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资料大全.docx
《管理心理学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资料大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中派生出来的学科 产生的根源和研究的目的:探索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的动机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 研究重点: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什么叫团队”团队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二、团队的构成要素() 、目标 2人(People)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
2、。个(包含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 3团队的定位(Place) 团队的定位,团队在企业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的成员,团队最终应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 个体的定位,作为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订计划还是具体实施或评估? 4权限(Power) 团队权限关系的两个方面: (1)整个团队在组织中拥有什么样的决定权?比方说财务决定权、人事决定权、信息决定权。 (2)组织的基本特征。比方说组织的规模多大,团队的数量是否足够多,组织对于团队的授权有多大,它的业务是什么类型。 5.计划(Plan) 团队成功的关键? 1 组织目标十分明确: 2 人才搭配使用合理: 3 制度虽不
3、完善, 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人际网络, 团队的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适应期 建立架构;确定目标;分配角色;成员感觉期望很高,有一点紧张,有一点兴奋。 第二阶段:不满期 成员发现事实与期望有一点差距,并因实际工作中遭受挫折而困惑、怀疑。应注意多沟通、多了解并鼓舞士气,消除情绪低落的障碍。 第三阶段:认同期 逐渐建立和谐且相互信任支持和尊敬带头人的环境,成员彼此之间更开放,且经过环境锻炼,技能逐步提高,在获得个人收获的同时也给予团队更多的回报。 第四阶段:成熟收获期 成员随时随刻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力量,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且在任何时刻都不容许别人破坏团队,时刻维护团队的荣誉和利益,从骨子里体
4、会到唯有团队成员携手同心同德,团队才能茁壮成长,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一、知觉的概念和特征 相对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的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知觉的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1)知觉连续性(2)知觉接近性(3)知觉封闭性(4)知觉相似性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恒常性 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使
5、人们在环境变化时,仍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知觉对象因素大小法则 强度法则 对比法则 动感法则 重复法则 新颖法则 三、知觉防御和错觉 (一)知觉的防卫机制 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对其或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 eg:推销员的自我防御 (二)错觉 错觉是指一种 不正确、被歪曲 了的知觉。 在管理和产品设计中,可以巧妙地利用错觉以达到预期的目的u 人际知觉的概念u 人际知觉的一致性规律u 社会知觉偏见 人际知觉 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47年提出 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自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
6、去的经验。 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对个体判断和决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影响知觉对象因素:(1)大小法则(2)强度法则(3)对比法则(4)动感法则(5)重复法则(6)新颖法则 首因效应 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在管理中的应用 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的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一白遮百丑”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 定型效应 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 投射 定义: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或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
7、同的特性或想法。 两种表现形式:(1)有的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2)有的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行及需要。 归因的概念:归因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海德(Fritz Heider,18961988)归因理论三步骤 (1)对行为的知觉 (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 (3)对个性的归因 eg:“为什么会这样”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1)因果关系归属: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 (2)社会推论问题: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 (3)未来行为预测: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二、归
8、因的类别 内因和外因海德 内因:个人倾向归因,即归于主观条件,如个体的人格、道德品质、态度、动机、能力、努力程度等; 外因:情境归因,即归于环境因素,如宏观的大势、社会舆论、奖惩、运气、工作难度等。 凯利(H. H. Kelly) 认为(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三、归因的参照点(凯利) 一致性: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一致。 特殊性: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四、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维纳) 成败归因的三个维度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
9、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情景。 气质:俗称“脾气”, 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 强度、 灵活性和稳定性上。 它主要由人的先天素质决定,气质无好坏之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 “本性”即指“气质”,而非“性格”。 典型的四种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心理特征与行为倾向多血质(贾宝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灵活而易动感情,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但情感体验不深。外向,喜欢与人交往,容易适应新环境。兴趣广泛但易变化,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方面缺乏耐力。胆汁质(张飞)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
10、,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有顽强拼劲和果敢性,但往往缺乏自制力和耐心。思维具有灵活性,但经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意志坚强、勇敢果断,但注意力难于转移。粘液质(林冲)安静、沉着、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注意比较稳定且不易转移。内向,态度持重,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不易冲动。办事谨慎细致,但对新环境、新工作适应较慢;行为表现坚韧、执着,但感情比较淡漠。抑郁质(林黛玉)感受性高,观察仔细,对刺激敏感,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小事,反应缓慢,动作迟钝;多愁善感,体验深刻和持久,但外表很少流露。内向,谨慎,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易畏
11、缩,但对力所能及且枯燥乏味的工作能够忍耐,不善于交往,比较孤僻。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与气质不同,性格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并且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有好坏之分)。 A型性格工人对数量的要求高于对质量的要求,常常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解决自己当前面对的问题,行为更易于被预测 B型性格的人很少因为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地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 (二)个性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16种个性特质 A乐群性 B聪慧性 C稳定性 E恃强性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 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Q1实验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 Q4紧张性 (二)管理者的性格类型
12、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的结果表明:企业中层管理者与一般工人在下面四种特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缄默孤独与乐群外向(2)情绪激动与情绪稳定(3)权宜敷衍与有恒负责(4)专业而有成就 一、常用心理测验 1麦尔斯吉尔斯类型指标测验 MBTI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s,MBTI) n 外向型(E)-内向型(I):表示获得与运用能量的方式。n 感知型(S)-直觉型(N):表示收集与获取信息的方式。n 思考型(T)-感觉型(F):表示作出决策的方式。n 判断型(J)-认知型(P):表示组织生活的方式。 成功企业家的特征之一是直觉思维型(NT)的个性。 对苹果电
13、脑公司、联邦快递公司、本田汽车公司、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和索尼公司等13位企业家(创始人)的调查表明,他们全部为直觉思维型。 “外向直觉思考认知”类型和“外向感知思考认知”类型的管理者,他们的工作绩效比较高。 2“大五”个性因素模型 “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 Model)最初由突普斯和克里斯特(Tupes & Christal,1961)提出 一般将个性的五大因素命名为: (1)神经质 (2)外向性 (3)经验开放性 4)宜人性 (5)责任意识4. 投射测验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和看法: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
14、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 认知“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 情感“我很钦佩我的老板。” 行为“我愿意与我的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关 (2)协调 (3)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的解决: (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资料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