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为例.doc
《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为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外塘村和羊披村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开始出现中心蔓延、景观形态断裂、文化个性消亡、功能分区混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城市边缘区尤为突出。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相关政策的实行,推进了城市发展,城市边缘区发展更为活跃。本文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的外塘村和羊披村的乡村景观调研入手,纵观城市边缘区发展和变迁,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格局、功能等进行分析,解决景观生态环境问题,讨论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方法和保护措施。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规划,生态格局,空间环境1 城市边缘区1.1 概念“边缘”是相对于“中心”的概念:“边缘沿边的
2、部分;靠近界线的,同两方面或多方面关系的区域”。城市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1.2 基本特征1.2.1 城乡过渡性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中心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之间,是城市向周边区域发展的产物,也是用地逐步城市化的某个阶段,具有一定的过渡性。1.2.2 区域的动态性城市边缘区的扩展是时间和空间一体化的过程,其土地利用结构可变性强,空间优化潜能高,因此,城市边缘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1.2.3 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发展在各个方面并不均衡,且受到自然条件和认为因素的影响,边缘区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波动性,从而不同要素和功能的分布也
3、有所不同,出现非均衡性的现象。1.2.4 区域的互补性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依附于城市,与城市共同分担压力和功能需求,形成社会经济互相带动、功能互补的关系。边缘区能够缓解城市住宅、交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还能够进行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成为城乡之间活跃地带。城市的边缘区是多元素的碰撞区域和复杂城市乡村关系的纽带。1.3 功能1.3.1 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城市工业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城市生产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城市中心区外迁到城市边缘区,工业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城市边缘区主要组成部分。1.3.2 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城市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蔬菜、
4、鲜活副食品需求量大,城市边缘区交通便捷,具有市场和土地质量优势,成为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1.3.3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物资流通基地 城市对外交通线路、郊区道路、停车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和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成为城市边缘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定地域内的交通枢纽和无知集散地,具有重要的转运功能。1.3.4 住宅新区 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低廉,有较好的环境,新兴的大规模居住区逐步取代原有农村居民点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城市边缘区大规模住宅新区缓解了城市中心住宅压力。1.3.5 科研文教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文教事业蓬勃发展,90年代末期,高校重组和学校发展需要,到城市边缘区建设新
5、校区,建起大规模大学城和科学园区。城市边缘区还集聚了以科研为主的专业化产业园区。1.3.6 商贸聚集区 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价格低廉、巨大市场需求,大型商业设施聚集,商贸聚集的经济活动为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1.3.7 绿色生态景观区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农田、林地、公园、绿化、隔离带、风景区等绿地及其构成的景观成为了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生态景观区。成为了城市环境的屏障,有缓冲自然灾害、调节城市生态的功能。1.3.8 旅游休闲度假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城市进程快速中的环境恶化,风景优美、环境良好的度假区和景点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城市边缘区有较多的风景名胜、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良好的旅游、休闲娱乐区域
6、。2 城市边缘区景观的历史变迁及其生态功能2.1历史演进(发展过程)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动态的空间扩展过程。苏州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中心区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2.1.1 农业型阶段 60年代前,苏州城市边缘区是纯农业地带,农业用地占90%以上,工业比重低。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中心联系少,除为城市中心少量提供农副产品外,以自给性生产为主。边缘区的空间结构以传统的农村聚居为主。苏州除了行政手段的管理外,城乡之间缺乏经济和空间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协作,城市中心和农村有明显的分界。2.1.2 半工业型阶段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城市的
7、工业分布开始向外围扩散,工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比重增大,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约为3:2。城乡界线逐渐淡化。2.1.3 工业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力发展,苏州成为“苏南模式”典型代表。乡镇企业带动了苏州城市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城市边缘区开始以城镇自身膨胀的方式发展,城镇空间逐渐向外扩张。城乡关系发生变化,大量城市边缘区的农业、工业用地开始进入城市发展用地范围。苏州城市边缘区,经济上由农业转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社会关系上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就业等转变,城市空间上随着农业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城乡空间关系变得复杂和密切,界线变模糊。2.1.4 服务及居住型阶段 90年代后,苏州
8、处于长三角,在沿沪地带兴起加工区和技术开发区,高科技相关产业进入苏州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完善。城市边缘区交通网络不断优化,312、205国道等沿城扩展,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且苏州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边缘区发展,鼓励建设,扶持房地产和服务业发展。都市化农业在这一阶段出现并发展。苏州城市边缘区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2.2 结构特征2.2.1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于人工为主的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景观融合了自然、般自然和人工景观三种类型,既有商业、居民、工业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菜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
9、和景观组分的丰富度,决定了物种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如苏州吴中区的太湖滨水地区,属于城市边缘区的典型区域,拥有农田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人工林地景观、公园景观、聚落景观等多个景观斑块,景观类型分布复杂多样。2.2.2 景观功能的多样化城市边缘区的景观功能,由于特殊的地域位置,具有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既有城市景观的文化支持功能,又有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如太湖滨水区,既有农田、林地等生产生态景观,又有新建居住区和公园湿地等文化景观。2.2.3 景观单元之间的边缘效应城市边缘区内部,不同的系统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和作用。例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城乡工业、建筑景观和农田、自
10、然景观之间的冲突,城乡居民混居、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转化等。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景观之间物质能量交换流动的频繁地区,有明显的边缘效应。2.2.4 景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稳定性低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是过度地带,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农田减少,建设用地膨胀,土地利用和景观斑块之间转化频繁快速,容易引起景观格局的变化,景观稳定性降低,是丰富变化和复杂的地区。因此在斑块和要素聚集碰撞的城市边缘区域,具有丰富的景观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动态变化和不稳定性。2.2.5 景观生态问题加剧,乡土特色破坏严重 由于快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占用大量农田,没有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各地传统特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资
11、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景观形态的断裂丧失,文化个性的消亡,功能分区的混杂等。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受到损害。2.3 生态功能2.3.1 维持城市与城市边缘区内部生态环境平衡 城市边缘区为城市以及区域提供了生态保障。由于分布着大面积的自然资源、林地和水体网络,它们构成了重要的绿道空间系统。为城市净化废气废物、调节周边气候、缓解生态压力,提供有力的生态保护屏障。在边缘区内部,又能够维护生态平衡、调节小气候,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环境。2.3.2 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去中心化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边缘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对象。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空间,将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和生态结构紧密连接。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城市边缘 景观 调研 报告 苏州市 吴中 区胥口镇外塘村 羊披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