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doc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的目标,在一个相对稳定持续的基础上发挥功能的,有意识地协调行动的社会单位。组织行为人们在一个组织环境下的行为,或者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不是人们在家庭,社团,市场或宏观社会里的行为。组织行为层次分析个体行为(态度、感知、动机)群体行为(沟通、影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组织行为(组织文化、价值观、结构、政治观点)。组织行为学的基石多学科(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生物学、政治学、伦理学);研究系统(形成研究问题-系统地收集数据-根据数据测试假设);权变分析(组织行为受大量相互作用的因素影响。某个人的行为会依据许
2、多不同的变量儿立刻变化。);全面分析;开放系统。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管理由朴素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组织行为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工作满意度。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环境,球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奖励薪酬,职位分析,招聘选拔,绩效评估,培训与发展。群体行为:跨文化团队,工作设计和人员配备,团队绩效,团队薪酬组织行为:全球HRM,人力资源战略,后备培训计划,管理培训,经营者薪酬。组织公平研究人们对组织公平感知的学科。分配公平: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有价值结果的分配公平程度的感知。
3、程序公平:人们对用于决定各种结果的程序的公平程度的感知。人际公平:人们对其他人对待自己的行为的公平程度的感知。信息公平:人们对决策中所使用信息的公平程度的感知。提高组织公平支付员工应得的报酬给员工一个表达想法的机会公开遵循公平的程序以一种展现自尊和尊重的方式全面解释所制定的决策培养员工的公平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个体行为人受其身心支配和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能被观察到一切外线活动。勒温的个体行为公式B =f (P,E)B表示行为;P指个体变量(指遗传、个性、能力、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E指环境变量(指个体变量之外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个性
4、心理特征,个体认知与学习,个体的经历与传记特征,环境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认知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晕轮效应:对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而掩盖了其他特征近因效应:最近信息给人留下强烈影响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皮格马利翁效应:强化自己的知觉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运用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测,成功或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倾向于低估外
5、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情境条件。拟人化偏见(相联系)MARS个体行为模式动机:影响个人选择(方向、强度、持续);能力:完成一个任务所具备的先天和后天能力;角色认知:表现相关工作重点,被期望的行为;情境因素:工作条件、时间、预算、人。社会知觉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情绪与情感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主观体验(自我感受)、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生理反应)三部分构成。个性心理倾向需要:是有机体内部某种不平衡状态。
6、动机:促使个体发生行为的内在力量价值观:使人们用一瓶驾驶无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包括兴趣、信念、理想。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不理会社会道德和规范。“自我”“现实原则”,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部分。“超我”“道德原则”,监督、批判、管束自己。能力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潜在可能性特征。可分为心理能力、体质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知识技能和能力倾向。人格特征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主要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7、控制点:内控点(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外控点(自己被外界力量左右)。马基雅维里主义:高马基维里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与情感保持着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自尊: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对工作感到满意。自我监控: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冒险性A型人格:要求高、节奏快。个性的管理意义。“大五”人格神经质: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敏感、害羞、冲动、脆弱。外向性:热情、乐观、支配、精力充沛、寻求刺激、兴高采烈。开放性:想象力、审美、感情丰富、尝新、思辨、不断检验旧观念。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温顺、谦虚、慈悲。责任性:自信、有条理、可依赖、追求成就、自律、深思熟虑。权力距离指一个社
8、会对主旨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情绪劳动指的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的努力、计划和控制。情绪劳动的两个维度:表现维度-情绪表现得恰当与否。感受维度-情绪的表现与内部感受是否相一致。情绪智力:认知并表达情绪,在思考过程中吸纳情绪,理解并推断情绪,以及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四个维度:自我意识:准确的自我评估,了解他们的直觉或本能。自我管理:控制冲动,表现出诚实、正直、主动和乐观。社会意识:同情、换位思考、组织意识、服务。关系管理:有灵感的领导,影响力、发展、鼓舞他人、管理变革、化解冲突、培养关系、团队工作和合作。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
9、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认知(看法、评价)情感(好恶)意向(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工作满意度代表个人对工作及工作内容的评价,是对感觉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中情绪经历的一种评价。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包括有趣的人物、来自工作本身的反馈和自主性、学习机会和接受责任的可能性。公平的薪酬和晋升政策:晋升为员工提供了成长机会、社会地位,当员工感到薪酬、晋升是公正的建立绩效、技能基础上时,满意度会提高。上级的额管理:领导风格有两个维度:一是员工中心性,通过上级对于员工的个人关注程度来进行测量;另一个维度是参与,管理者允许下属参与一些影响下属工作
10、的决策。同事:同事的技术能力和相互支持的程度。支持性的同事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既提高效率,也满足员工社交要求,直接促进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工作条件:工作条件是保健因素,如果条件良好,不会有满意度上升的问题;如果条件很差,则可能影响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工作绩效工作不满意度不会总是引起较低的工作努力,当绩效与报酬挂钩时,工作满意度也许影响员工激励。缺勤。高的工作满意度不一定导致低的缺勤率,低的工作满意度更有可能带来缺勤现象。离职行为。高的工作满意度本身不一定保证低的离职率,但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高的工作不满意度则可能有高的离职率。对工作不满意的表现退出-离开组织,包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或辞
11、职。建议-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忠诚-被动但乐观的等待环境会有所改善。怠工-被动的听任事态越来越糟。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某一特定组织的情绪依恋、认同和参与程度。组织行为学也称此为情感承诺,因为它是指个人对组织的感觉。包括:情感承诺或组织忠诚(高度情感承诺的员工更少可能辞职和缺席,也提高顾客满意度)。持续承诺(高持续承诺的员工绩效较低,并且更少可能参与组织公民行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满意(激励因素)-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保健因素(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关的外在因素):公司政策、监督管理、工作环境、薪酬、地位、工作保障、人际关系。激励因素(工作内在的):成就、
12、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双因素缺陷在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及调查对象方面存在不足。员工满意与工作绩效无直接关系。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划分过于绝对。职务丰富化是将是将个人成就、挑战和成长机会假如个人职务中,是一种提高个体激励的方法。期望理论只有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会给个体带来某种特定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才会倾向于采取行动。关键变量“努力”。努力绩效期望:个体感到自己的努力可能达到特定水平的可能性。绩效结果期望:个体达到特定工作绩效水平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概率。结果效价:个体对获得结果的偏好程度或重视程度。M(激励)=V(效价)E(期望值)。提高员工激励力的途径用培训提高自我
13、效能。正确衡量员工绩效,多奖励那些高绩效员工。必须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奖励偏好,简历个性化激励体系。目标设置理论是通过建立绩效目标激励员工和明确角色认定的过程。有效目标的特征目标特异性,目标相关性,目标难度,目标认可度,目标反馈。有效反馈的特征反馈是目标设置和员工绩效的关键因素。反馈应该是明确的、相关的、及时的、足够频繁的、可信的。强化理论主张通过给某种行为以肯定或否定等强化刺激,只关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连续强化间断强化(间断比率强化:行为出现了一定次数后,才得到强化。间断间歇强化:取决于
14、上次强化过后所经过的时间。)负强化:又称为消极强化,指利用强化物抑制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包括批评、罚款、降职、降薪等。消退:对行为不施以任何刺激,任其反应频率逐渐降低,以致自然消退。目标管理上级管理人员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根据对每一个人所预期的结果来规定他们的主要负责范围,并且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他们所管理部门的行动和评价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目标管理的共同成分目标具体性:目标应该是对于期望简要、清楚地概括。参与决策:上下级共同选择目标。明确时间限定:每一个目标都有一个具体的完成时间。绩效反馈:不断的反馈和更正式的阶段性管理评估。目标管理观点目标管理是一种制度。以提高绩效为目的。以设
15、立目标为手段。设定的目标是具体的、可检验的和可测量的。运用了行为科学理论。上下级共同合作。规定具体的任务、期限以及评价指标作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它强调了对行为结果的管理,而不是对行为的监控。目标管理与目标设置的区别(可能有员工才与问题)前者极力主张员工参与,而后者认为给下属指定目标往往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过,运用参与的好处是它可能引导员工接受更困难的目标。四个步骤目标确定-行动执行计划-发展过程检查-自我调节。激励理论应用奖励制度、薪酬制度、技能工资方案、灵活福利、综合报酬、员工认可方案。薪酬制的设计原则公平性(外部、内部、人)竞争性激励性经济型合法性。绩效工资方案计件工资奖金(奖励是维持高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知识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