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in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dayin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ayin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级第一章 考试内容:(一)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及功能(二)社会工作的发展1.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2.中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三)社会工作的要素(四)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五)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P1:社会工作是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的方法P3: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P4:着重理解社会工作的三种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P4: 理解官方定义,本页的后4行P5:社会工作的目标: 服务对象层面:1. 解救危难 2. 缓解困难 3. 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的目标:1. 解决社会问题 2. 促
2、进社会公正P9:功能:(注意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来进行理解)理解正功能(正,好的,积极的) 负功能(负,反向的,消极的) 显功能(显,明显,可以直接认识到的)潜功能(潜,潜在的,隐藏的)P10:社会工作的功能服务对象层面: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社会层面: 1.维护社会秩序 2. 促进社会和谐做总结:分类 目标 功能 服务对象层面 1. 解救危难 2. 缓解困难 3. 促进发展 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社会层面 1. 解决社会问题 2. 促进社会公正 1.维护社会秩序 2. 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的历
3、史背景:人道主义传统、宗教、慈善;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p15(制度背景)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社会工作的产生: 从友善访问员到职业化。p16-18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专业培训,专业方法的确立,专业组织的建立。p19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格林伍德:理论、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专业化过程的特点: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形成。(p19)p19-22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1、专业化初期: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治疗和救助模式,对最贫困、无助的人,理论相对简单。2、专业化成熟阶段:多种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综
4、合运用,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模式,从物质生活最困难的人群扩展为“有需要”的人士,多种理论的综合使用。3、目标模式的变化:补救-预防4、工作对象的拓展:困难群体-有需要的人5、理论派别形成: P22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1、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儒家、道家、佛教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之前中国无专业社会工作。2、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工作:1925年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标志;熊希龄办的香山慈幼院;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3、1949年以后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p24)。4、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工作:1983年雷洁
5、琼指出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始,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化社会工作并存。(p25)5、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P25社会工作构成要素1.服务对象(案主、受助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社区等组织。2.社会工作者(用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提供服务)3.社会工作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愿意帮助他人 乐观主义,人和社会是可以改变,而且会向好的方向 平等主义,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选择 帮助人们获得过正常生活权利的过程4.助人活动5.专业方法 主要是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种重要方法一句话总结: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采取专业方
6、法来帮助服务对象的助人活动。实质上,也是对社会工作定义的另一句诠释。P32社会工作者的概念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包括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两类。由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遵循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运用专业方法、在一定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性助人活动P33注意区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关系区别活动方式专业技术能力处理问题难易社会约束程度 社会工作者专职需要专门训练较困难的问题处于机构中,所以有纪律,所以有约束志愿者业余不需要容易约束程度低 P34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区别身份助人技能与工作对象关系政
7、治性权威来源 实际社会工作者干部无专业训练自上而下强政治 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人员受过训练平等无专业性 P35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基本角色 从概念出发来理解:提供服务、支持对象、倡导自助理念 间接服务角色 管理者、资源争取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基本角色是显角色,强调工作理念和内容等概念内;间接服务角色是隐角色,强调概念之外。可以用具体事例来理解,而不要简单的背。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学科知识、文化知识、技术知识、政策知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P47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从个人到社区和社会;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和谐发展。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
8、值观与专业伦理考试内容:(一)中国和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二)社会工作价值观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2.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4.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四)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广义社会福利与狭义社会福利的区别 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福利性质的法案。 理解福利本质上是一种公民间的社会关系:福利显示了社会中
9、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照顾的责任,也同时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对他人的责任。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周礼: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等六个方面 儒家:处于政治稳定的角度提出“仁爱”,同时仁爱也有亲疏远近之分,对统治影响较大 道家:无为而治,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 佛教:慈善、博爱,社会平等,对民间影响较大。三、我国当代社会福利思想就业为主的职业福利-需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化福利-多元福利、社会权利。四、社会福利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对社会工作价值观 ;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 对社会工作制度 ;是价值观的源泉。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P56一、作用
10、: 理论作用 实践作用 构成专业社工的必要条件之一 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依据 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 指导实践 促使社工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 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P58内容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6个方面1.服务;2.社会公正;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诚信;6.能力P60社会工作价值观与基本原则,在操作层面可以归纳为6条1.接纳;2.尊重;3.个别化;4.自决权和知情同意;5.保密;6.不批判P61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1.强调社会和谐2.保持家庭和谐与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 关
11、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类关系4.重视道德建设 “八荣八耻”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P63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一、 伦理的含义:人际关系方面的价值信念与行为原则 伦理:个人伦理 社会伦理 专业伦理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1.社会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的道德规范2.对服务对象的准则,也是服务对象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的依据3.是服务对象之间共信的保护和保障的标准,也是与企业专业者共信互信的媒介4.社会公众评价的标准5.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业人员团结合作的基础P65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强调义务(服务对象利益优先),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权威性-专业权威。四、社会工作专业伦
12、理的内容(66)对服务对象、对同事、对机构、对自己、对专业、对社会的伦理。P68社会工作重点伦理难题和处理原则一、伦理难题1.保密问题2.情理法问题3.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4.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5.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二、处理原则1.保护生命2.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3.自主和自由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5.改善生活质量原则6.隐私和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专业守则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基本功能:指导社会服务,有效实现目标,维护专业形象特点:权威性、规范性、目的性、相对稳定性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要求:(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4
1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二)人生发展阶段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要重点体会理解。它将会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和案例考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具有能动性,受到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生理(男女、身体健康程度等)、心理(自闭型、开放性的心理导致不同的行为)及社会环境(在家庭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会有所不同)、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拥抱的理解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p82人类行为的含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的人类行
14、为理论:B=f(P.E)。B(行为),P(个体),E(环境)P78一、人类需要需要的四大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理解此特征将对有关对需要的理论成果有重大作用。P79二、需要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通常是5层次,教材上是7层次) 阿尔德弗尔三阶段理论(英文简称ERG) 1.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性,源于本能) 生存需要(existence) 2. 安全需要,如关心工作的稳定性 3. 归属与爱的需要,如小团伙、组建家庭 关系需要(relationship) 4. 尊重的需要:提升能力追求成功和得到别人重视和赞赏 5. 认知需要:学习知识探求新奇 成长需要(growth) 6. 审美需要
15、7. 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身理想 注意:6、7在流行的介绍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着重通过实例来理解 注意理解这两种理论间的关系和各自特点.P80三、人类需要的类型标准 类型 根据起源和性质:生物性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基本相同);社会性需要(人际交往与生活和工作理想等) 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衣食住行等); 精神需要(得到尊重、感到快乐等) 需要产生的方式:原发性需要(先天而生的,吃饭、性);继发性需要(后天学得,如获得教育、得到认同) 着重理解第一种分类,而且要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阿尔德弗尔三阶段理论综合起来理解。p83四、划分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常用标准(教材讲解比较详细,参考教材)1.
16、 统计规律; 2.社会规范与价值;3. 行为适应性标准; 4. 个体主观体验“标签理论”:理解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和文化性p84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第二节 社会环境组成: 微观 中观 宏观 家庭 ;朋辈群体; 学校; 工作单位; 社区; 大众传媒; 文化; 社会。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书香门第 为什么会说交友不慎;为什么要多掏钱上重点学校;在政府机关和在外资企业长期工作的人,其观念的行为会有所差异; 孟母三迁的故事; 看好书;看好网站; 东西方文化南方和北方人的行为差异 封建社会的人与当代民主社会的人的行为的差异 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来加深理解三、
1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各年龄段人士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因素。人的发展路径取决于遗传力量和外部环境影响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本节将会在社工实务和考试中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观点: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
18、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生包括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个体只有面对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93页表3-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本观点:心理(智力.思维)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思维、活动) 个体主要是运用组织、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认知
19、发展四阶段: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到7岁),具体运算期(7到12岁),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94儿童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p96第四节 人生发展段及主要特征 一、婴幼儿阶段(p96)(一)生理发展:大脑发展-生长速度极快;动作发展迅速(二)认知与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婴幼儿的依恋:任务与挑战:开始寻求自主性,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品质美德,从而更乐观、更坚强的面对生活。 二、儿童阶段(3-11、12岁)(p97)(一)生理发展:大脑发展,身体成长;(二)认知与
20、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角色扮演;儿童进入直觉思维阶段;思考及推理能力增加。语言发展-开始掌握书面语言(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1、自我与人格发展与他人的交往与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助人行为开始出现,人格基础基本奠定。开始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2、儿童的社会化:家庭、游戏群体、学校发挥重要作用。3、任务与挑战早期:儿童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同时也挑战各种各样的规章限制,如果鼓励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儿童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 后期: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获得了成功就会养成勤奋的习惯;如果屡屡受挫,就会形成自卑感。 三、青少年阶段(11/12岁到20/21岁)p100(一)生理发展1.青春期
21、的发育特征-性特征逐渐走向成熟2.青春期发育的意义对亲密行为、性行为充满好奇,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渴望;但因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对行为后果往往缺乏很深的认识。 (二)认知与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智力发展高峰;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待人处世的方法。青少年前期:具有想象力,爱争辩,希望不受权威人士管制;能力与期望有差异,要求独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内心矛盾。 青少年后期:青少年的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发展逐渐独立;行为比较稳定成熟;比较关注个人外表、成绩、异性朋友等人生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老练;自由、地位和权利意识增强。 (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1、任务与挑战自我意识发展,努力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ayin 中级 社会工作 考点 整理 综合 能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