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优秀PPT.ppt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解读优秀PPT.ppt(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验了“影响探讨”、“平行探讨”、“跨文明探讨”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涟漪式”的理论结构。这是一种层叠式、累进式的发展态势。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确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中国学派跨异质文化/文明的比较文学探讨,将会使比较文学探讨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行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探讨、平行探讨和跨文化探讨三大阶段,
2、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安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视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
3、全部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从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从前的理论。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探讨、跨学科探讨,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探讨;当今我们提倡的“跨文化探讨”(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探讨”与“影响探讨”。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探讨”仍旧有效,仍旧在当今的比较文学探讨中大显身手,充溢学术生命力。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宏
4、大厦。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正因为背景不同、问题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各阶段皆各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各阶段学科理论的互补性、包涵性。“涟漪”正是这样构成的。在这“涟漪式”结构中,每一个“涟漪”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某一阶段。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其次阶段在北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依据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探讨”。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觉,最早提
5、倡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H.M.Posnett)。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的也不是法国人,而是匈牙利人。1877年,全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1886年,德国学者科赫(Marx Koch)创办了另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 由上述史实,我们可以发觉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比较文学早期的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由法国人奠定,在法
6、国学者之前,已有德国的、英国的、匈牙利的学者领先提出了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次,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着眼于“影响探讨”,而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它已经蕴含了影响探讨、平行探讨和跨学科探讨,一起先就具备了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比较文学开端,为什么偏偏会走向旨在限制比较文学探讨范围的所谓“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轨道上呢?迄今为止,并没有人细致深思过、过问过这一问题。韦勒克(Rene Wellek)曾深刻地批判过法国学派,但却同样并未深究过这一问题。为什么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会转向仅仅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为什么欧洲的比较文学会走上自
7、我设限的道路?主要缘由或许有如下数点:其一,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其二,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其三,世界胸怀与民族主义的冲突。首先是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最突出的标记是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发出的挑战。克罗齐认为:“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行能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石。克罗齐说:“我不能理解比较文学怎么能成为一个专业?”因而下结论道:“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有学者指出,克罗齐是“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应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们几乎打得个片甲不留。”这种“打得片甲不留”之势,可
8、以说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次危机。克罗齐的反对,不能不引起欧洲比较文学学者的震撼,引起他们对危机的反思。这种反思,集中在比较文学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问题上,假如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么,其学科的科学性何在?“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法国学派这句名言是拦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既然反对者集中攻击的是“比较”二字,那就不妨放弃它,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可以不建构在饱受攻击的“比较”上。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既然比较文学不“比较”,那比较文学干什么呢?法国学者们在甩掉了倍受攻击的“比较”二字后,将比较文学的范围大大缩小,缩小为只关注各国文
9、学的“关系”上,以“关系”取代“比较”。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第根说:“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留意关系的所谓“比较”是不足取的。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基亚一再宣称,“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探讨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因此,比较文学的学科立足点不是“比较”,而是“关系”,或者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所以他说:“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这门学科称之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学派的自我设限,抛弃“比较”而只取“关系”,正是对圈外人攻击的自我调整和有效反抗:你攻击“比较”二字,我就从根本上放弃“比较”,如此一来,克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文学 发展 三个 阶段 解读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