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育管理专业(本科)调查报告题目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姓 名: 刘 新 生 学 号: 0 4 1 0 8 0 5 5 1学生工作单位: 宁阳县第十八中学学生所在电大: 泰安广播电视大学指 导 教 师: 赵 梅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对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同伴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传统和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支配下,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中学教育,实质上往往
2、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将学生禁锢在“书山题海”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忽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没有把交往教育当成一项重要的实验课题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却一直把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家长们囿于社会现实,往往急功近利,也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量化,导致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倾向。这一切造成了中学生同伴交往生活的缺失,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已势在必行。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辅之以访谈、个案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一)研究被试该研究以分层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了宁阳县四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共发
3、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其中高二男生90人(城44,农46),初二男生89人(城45,农44);高二女生87人(城45,农42),初二女生88人(城44,农44)。(二)研究工具主要采用自我编制的关于中学生同伴交往内容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种形式:问卷一是封闭性问卷,共19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问卷二是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由作答,不作计分统计,仅为分析时参考。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1(p0.01)。对统计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其中对方差齐性的题目采用方差检验,对方差不齐性的题目采用了T检验。三、研究结果(一)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总体状况调查发现,中学生的交友范围主
4、要在校内,多数在本班;“相互帮助”是交友的主要目的;“坦诚、宽容”是交友的主流态度;积极解决人际矛盾的仅占51%;交往成败对学生影响较大;课外交往频率不高;多数人喜欢同6人以上的人交朋友;能比较积极、主动地交友;友谊持续时间长;与异性交往的积极主动性一般;交友的年龄选择上倾向于同岁或相差12岁;“志趣相同”是择友的主要标准;人品好坏是同伴交往(包括异性交往)成败的主要原因;“日常接触”是交往的主要方式;“在需要时有人帮助”是异性交往的主要动机。(二)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城乡比较调查发现,城市中学生交友的目的更倾向于“消除寂寞”,与农村孩子有极其显著的差异;(T=4.140,p0.001)城市中学生
5、处理人际矛盾的态度不积极,交友的性别选择更开放,交往方式更丰富,这三个方面与农村孩子形成了非常显著的差异(T=7.236,p0.001;T=2.908,p0.01;T=2.696,p0.01);农村中学生显著地将“人品好坏”作为交往成败的主要因素(T=2.231,p0.05;T=2.113,p0.05)。(三)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年级比较高二和初二学生有四个方面的极其显著差异:高二学生交友的目的更倾向于“消除寂寞”(T=4.996,p0.001),课外交往频率更低(T=3.737,p0.001);在交友及异性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更低(F=29.538,p0.001)。另外,高二学生在交友的性别选择
6、上非常显著地倾向于“男女伴皆喜欢”(T=2.981,p0.01),在交友的人数上显著性地倾向于与多人交往(T=2.299,p0.05)。(四)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性别比较研究发现,女生的交友目的更倾向于“相互帮助”(T=2.972,p0.01),处理人际矛盾的态度更积极(F=7.588,p,0.0.01),友谊持续时间更长(T=3.000,p0.01),这三个方面与男生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异性交往成功归因为“人品好”,与男生有极其显著差异(T=3.306,p0.001)。男生交往数量显著地高于女生。四、讨论中学生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及较低的课外交往频率折射出了他们人际交往实践的贫
7、乏。缘由如下(仅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探讨):(一)家庭方面因素1、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前,一个家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人与多个儿童构成,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在父母、同龄伙伴及兄弟姐妹的三维立体关系中得到了和谐发展。现在,多数家庭中儿童的数量减少为1至2个,城市孩子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且生活在家庭核心之中。家庭中的孩子群体解体,儿童失去了或绝对地减少了与同胞间的天然行为往来,终日和与其身心发展格格不入、难以磨合的成人世界相伴随。家庭中只剩下亲子间的垂直交往,不再有兄弟姐妹间的水平交往,儿童失去了争吵打斗、迁就忍让、相互提携、互促共进的成长体验,失去了发展交往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天然场所。这些享受
8、着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待遇的孩子们一旦走出家庭,其内心虽有强烈的交友需要,却不懂得怎样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愿望、沟通情感、相互尊重、处理人际冲突。有学生感叹:“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农村孩子以非独生子女为主,还有同胞间的交往互动,情况相对好些。2、 家教观念的偏颇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误区:家长们往往重物质投入,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均衡发展;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获取。这种陈旧、功利的家教观念,“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使独生子女同伴交往在缺乏交往对象、时空的处境中变得少之又少。研究表明:49%的中学生是独自度过双休日的,几乎没有结成任何交往
9、关系。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让交往。父母们之所以不让学生交往,有的是担心影响课业的学习,有的是担心学生交上不良的朋友变坏,有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51%的中学生在双休日有交往活动,但交往关系不全面。农村孩子为摆脱“背朝蓝天面朝黄土”的命运,跳出“农门”,背负着亲人们沉甸甸的期盼,更是丝毫不敢松懈了学业。但农村学生大多寄宿学校,同学间吃、住、学、玩在一起,交往机会多,锻炼了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 父母人格、交往方式与行为的影响父母的人格特征、交友行为与观念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范型,孩子观察父母的社交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交友方式,建立起交往观念。比如母亲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往,会在一定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同伴 交往 现状 及其 教育 对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