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桂林山水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桂林山水说课.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说课稿桂林山水一、说教材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
2、。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
3、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记叙的构思方法。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4学会生字新词。二、说教法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
4、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通过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
5、引读、议读,使学生完全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D、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三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三、说学法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2小组交流:找出重点词句,体会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3交流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4指导感情朗读。5认识排比句,过
6、渡:同学们,漓江的水有着它独有的特点,其实,作者在写作的方法上也采用了独特的方法,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再次读文,跟同伴商量一下)。6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尝试仿写练习。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现在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说过程(详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桂林山水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记叙的方法。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
7、方法4、学会生字新词。二、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范读课文,说一说听完后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初步感知。1、过渡:是啊,桂林的山水给游客留下了美的感受,同样也给本文的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随着作者的描述再一次地去欣赏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自学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
8、读顺。(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个句子找出来。3、交流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小结: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我们现在就乘着小船一起去感受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吧!三、研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漓江的美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2、小组交流:找出重点词句,体会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3、交流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4、指导感情朗读。过渡:同学们,漓江的水有着它独有的特点,其实,作者在写作的方法上也采用了独特的方法,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再次读文,
9、跟同伴商量一下)5、认识排比句。6、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尝试仿写练习。四、 学法迁移,自学桂林的山1、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学习漓江水的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练一练,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桂林山的特点。2、 小组交流:通过读悟,结合图片,学习桂林山的特点。3、交流汇报: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奇、秀、险) 4、交流讨论写作方法五 、小结深化1、小结:“是啊,桂林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儿的美景描述出来?(板书
10、:美如画)3、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4、学生活动:画桂林山水、赞桂林山水、诵桂林山水。六 、课外延伸1、假想:一群外国朋友来游赏桂林山水,可是现在没有导游员了,谁当我们的临时导游员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2、仿写: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可以仿照课文二、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七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水 静、 清、 绿山 奇、 秀、 险教后自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个别新词需查
11、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两句话,也能够通过自学自悟来进行理解。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由于学生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几个方面:1、朗读课文时都比较流利,即使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都从检查中发现有了很大的进步。2、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时,几个同学很快就对课文的脉络,文章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由此看出学生的确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和水平。3、背诵的情况很好,绝大部分学生的背
12、诵都能过关。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重视朗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引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
13、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感悟美、体验美,得到情感的熏陶。二、重视语言实践,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对于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然后创设写话训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当然在课堂上这一点做得还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还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说到了高年级会出现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好学生令人惊奇,学困生让人担忧。我想我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利用有效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