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力企业的创新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电力企业的创新管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大作业 课程名称: 电力企业管理 论文题目: 伦电力企业创新管理 学生姓名: 赛尔山伙加居曼 学 号: 班 级: 电气09-4班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周培毅 日 期: 2013年12月 论电力企业的创新管理 -信息化管理创新【摘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根据电力信息需求促进电力信息化现状分析,具体措施,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工艺
2、,流程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键词】:电力企业、创新管理、信息化管理。【Abstract】: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enhance competition ability. Analysi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lectric
3、 power informatization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demand of power, that power enterprises can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by information. How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ccelerat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mprove the techno
4、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words】: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
5、e,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1、引言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战略选择,是引领和改造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不断应用这些新技术,深入开发和运用信息资源于管理实践过程。一般认为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6、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由于每个企业处于的发展阶段和业务规模的不同,所以面临的管理症结也会有所不同,在信息化方面的期望和需求自然也会不尽相同。2、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现状是生产控制自动化的先进性与管理信息化的滞后性并存,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生产、调度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应用一向比较重视,而对业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却相对不足。而且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1、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的特征如下(1) 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相比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较为
7、领先。目前,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装备水平已大大提高,中小型机、微型计算机装备级别不断更新提高,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数量增加较快。(2)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成熟。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机组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对于电网企业,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我国电厂、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为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原国
8、家电力公司在2002年提出改革传统供电营销管理模式,实施电力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改造。各省公司供电局响应这种要求,普遍建立了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地(市)级供电企业基本实现了业务受理的计算机化。(4)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推进。 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各级分子公司积极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指标查询系统,开发了计划统计管理、人事劳资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督管理、电力负荷管理、营销管理、燃料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电网实时信息等应用系统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环境网络化和计算机化。(5)信
9、息化机构建设尚需进一步健全。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信息部门曾一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而是将信息部门附属在生技部下,或者作为企业的三产部门,有的作为设在科技部下的一个科室,有的设在总经理工作部门下,还有的仅设一个“信息化专责”人员。(6)信息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重点。 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电力生产与管理对其依赖性日益增大。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也更加提高,信息安全已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3.2、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1) 规划缺失导致信息化管理创新缺乏
10、系统性。 我国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了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到目前为止,这些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数量众多。(2) 电力行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3)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4) 信息化组织建设滞后不利于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信息化
11、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5)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 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6) 企业信息系统孤立存在不能发挥整合效益。 电力企业要求生产过程的稳定、可靠、安全,所以厂站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
12、统相对企业管理系统更完善,应用效果明显。3.3、国内外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的差距 对比国内外电力企业信息化及其对企业管理与发展带来的效益,国内外电力信息化存在较大反差,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对业务支持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明显不够。(1)企业商务需从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转变。 国际电力企业积极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改造电力公司经营和管理上,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电力企业积极开展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材料采购、招标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等,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与交易成本。(2) 应用广度上需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拓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大多处于以生产信息统计、展现为代表的局部应用,部分建立了ERP系统的企业也
13、仅实现了生产、物资、营销、财务等核心业务模块。国际大型电力企业大多完成了ERP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覆盖了生产、营销、物资等业务和财务、人事等管理活动。相对国外信息化先进企业,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广度上存在差距,需要从单项应用向全面应用拓展。(3) 应用深度上需从信息统计向决策支持转变。 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大多处于业务处理层面,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记录、信息统计和报表统计,而对于优化设计、生产组织、协同商务等应用尚未涉及,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方面还未能建立起商业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信息增值利用,不能为企业综合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突破现有层次,向综合决策支持转变。4 、
14、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的发展任务、趋势和采取措施 我国部分大型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已经进入整合集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业务集成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们要加快数据集成、专业集成、部门集成和企业集成的步伐,采取并行策略,积极推动业务整合,追赶世界水平。4.1、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的任务(1)全面实施数字化企业。 以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努力实现大型电力企业的数字化,使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重点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集中的数据资产管理中心,加强六项数据管理能力:组织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一体化能力、信息标准化能力、提供准确数据的能力、信息支持和改造业务流程的能力、应用系统与数据管理连接的能力。(2
15、)利用ERP、CIMS等先进思想再造企业流程。 应用ERP等技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工作流的集成,连接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并将人力资源等全部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同时,在CIMS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信息集成化程度,提高管一体化程度,实现信息集成与企业过程集成。(3)依靠信息技术切实支持核心业务发展。 析设计人员、系统规划与项目管理人员、决策支持专家等各层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构成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同时努力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信息化建设伍中来。(4)培养信息化建设高级人才。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员分化,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5)优化信息化组织机构。 大型电
16、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逐渐向业务领域移动,信息中心原来主要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量逐渐减少。目前的主要任务,管理与服务,要向两极分化,形成“哑铃”形结构4.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趋势:(1)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2),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3)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
17、应用。(4)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5)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B/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6)实施模式由“用户供应商”模式向“用户咨询/监理商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4.3、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应该采取措施 根据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电力企业信息化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蓝图。(2)大型电力集团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增强整体价值链的综合竞争优势。(3)中小型电力企业以信息化规范管理
18、、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4)电力企业应树立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意识,建立相应的体制,保证信息化价值的最大发挥。(5)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实现电力企业价值链的协同化运作,以整合化的系统应用为目标,促进信息化的价值实现,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4.4、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面临的机遇党的十八大大对信息化的重要部署为大型电力企业下达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工作方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它们是:(1)国家政策对信息化的倾向性。(2)冷静之后的信息化建设浪潮。 (3)政府和社会对国有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期望。 (4)国民经济的快速发
19、展。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5、结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优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应对市场化竞争的基础,整合应用是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是电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强信息化的绩效管理、IT服务管理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障。 目前电力企业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方面的滞后状态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加强生产控制自动化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实现信息一体化。电力企业需要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我国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部门不重视的局面,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围绕面向资源管理和面向项目管理方面,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电力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管理制度,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我在本文在研究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及管理创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熊信银.娄素华.现代电力企业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 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余三波.电力企业管理概念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4 谢明荣.现代企业管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指导老师评语:签字:年月日成绩等级:备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