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doc
《2022年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研资源科普化:接地气方能聚人气6月27日,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关村中学等单位的几十名科普从业者、科研人员齐聚物理所咖啡厅“科学沙龙”论坛,探讨有关于“科普”的话题。究竟科研资源如何科普化?什么样的科普能更好地为公众所接受?什么样的科普才有生命力?大家集思广益,伴着咖啡提神醒脑的芬芳,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绪缠绕,迸发出无限的灵感。鼓励科研人员被动变主动前不久,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将2020年卡尔萨根奖授予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以奖励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的科学成就”,他也是首位
2、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郑永春主要从事月球及行星地质和环境研究,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在科研工作之外,他经常到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和大中小学作科普讲座,还在各类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他的科普著作飞越冥王星即将出版。“科学家要站在科学传播第一线。”郑永春告诉笔者,“科普是科学家的天然使命,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有什么样的成果。另外,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科学传播有巨大的需求,科学家要满足这些需求,帮助他们成长。”物理所主办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众多,每天推送丰富多彩的科普文章,不少青少年都在关注后增长见识,大开眼界,对看似枯燥的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迷上科
3、学、爱上物理。但对于科学家自身来说,科研成果科普化存在这样的矛盾:一些科学家觉得很难从科普里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见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响力,便认为不如把精力和时间继续花在科研上。对此,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的陈永梅表示,环保部在科研人员评职称时“宣传教育”便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开展科普活动、参与科研成果科普转化都能在评职称中有一定加分”。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中科院也正在组织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旨在普惠千万公众。例如,自2020年起,每年组织百余所科研单位在“公众科学日”免费开放,累计服务数百万人次。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这种公益性的大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科研 资源 科普 接地 方能 人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