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研究二图形与几何部分1.docx
《小学数学问题研究二图形与几何部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问题研究二图形与几何部分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问题研究(二)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二部分 关于“图形与几何”的问题研究一、 图形的认识1“几何学”、“图形”与“空间”各指什么?【几何学】数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学科,据说起源于古代埃及尼罗河泛滥后为整修土地而产生的测量法。“几何学”一词的外国语言名称就有土地测量的意思。埃及产生的几何学传到希腊,逐步发展为理论的数学。几何学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门数学分科。所谓“图形”是指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我国对几何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前制作的陶器上已经有了正方形和菱形等图案的花纹。三千四百多年前的著作墨子给圆所下的定义比欧几里得的定义要早一百多年。【图形】图形是数学的分支学科几何学的研究
2、对象。“图形”曾经被解释为“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现在则可解释为“点的集合”(点集)。因为“线、面、体”都可以看做点的集合。【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空间图形】如果图形中所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那么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如果图形中的点不全在同一个平面内,则叫做立体图形,又称空间图形,几何学中研究平面图形的分支学科叫平面几可,研究立体图形的叫立体几何或空间几何。【非平面图形】有些版本的教科书还引进了“非平面图形”的概念。他们把非平面图形定义为“所有的点不全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而将“平面图形”与“非平同图形”统称“立体图形”。【几何体】【体】在几何学中所研究的图形包括体、面、线、点以及
3、它们的组合。一个物体如果只研究它的形状和大小,而不管它的其它性质,那么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几何体,简称为体。可见,体是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进行抽象的产物。同样大小的铅球和垒球,作为几何体是没有区别的。【面】体是由面围成的。例如,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的平面部分围成的;球体是由一个球面围成的,面有平面和曲面。球面就是一种曲面。几何里的面是没有厚度的。【线】面和面相交于线,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如刀面和西瓜的表面交于曲线。在圆柱中,侧面和底面交于一个圆。几何里的线是没有粗细的。【点】线和线相交于点,几何里的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几何学里的点、线、面、体都是对生活里的某些事物(现实原型)进行理想化抽象的结果
4、,体现了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欧几里得空间】设R是实数域,V是R上的三维向量空间。即设x=,y=。定义x与y的内积(x,y)=则内积满足下列条件:(x,y)=(y,x)(xy,z)=(x,y)(y,z)(ax,y)=a(x,y)(x,x)0,当且仅当x=0时,(x,x)=0其中,x,y,z是V是任意向量,a是任意实数。定义了内积的实数域上的向量空间称为“欧几里得”空间。【拓扑空间】【空间】拓扑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的推广。给定集X,它的子集族F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空集和X是F的元;F内任意有限多个元的交仍然是F的元;F内任意有限多个元的并仍然是F的元。则F就称为X上的一个拓扑结构,简称拓扑。集X
5、连同它上面的一个拓扑F构成了一个拓扑空间,简称空间。在哲学上,“空间”与“时间”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它们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就每一具体的事物而言,“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在自然语言中,“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数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P497;686。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P2017。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P646。2.小学生形成“直线
6、”的概念应该包括哪些要点?怎样帮助学生逐步进行理想化抽象,认识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直线”是初等几何的一个原始概念,是定义其它几何概念最初的出发点。在公理化几何体系中,直线是从现实原型中直接抽象出来的不定义的概念。它的基本性质是用一组公理来表述的。事实上“直线”概念的教学有三个要素:直;无粗细可言和无限延伸性。其中,“直”可以通过教具演示、通过与“曲”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无粗细可言”也可以借助典型事例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如教室墙面的浅色区域和深色区域的分界线,就是没有粗细的线的例子。只有“无限延伸性”难以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懂得。因为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实际事例。“无限的东西”我们是拿不出来的
7、。能拿出来的,只能是“有限的东西”。于是,这种无限延伸性只能由教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往往是将信将疑。于是,有人提出如下教学方案:用直尺在黑板上的两点间画线。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两点间画线。指出:这样画的线都是线段。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线段是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要使学生注意到:数学上所说的“线段”是没有粗细的。(可以举出有关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理想化抽象)出示画有各种线的卡片,让学生辨别:其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让学生从周围的环境里找出线段。让学生将画出的线段向一方延长,再延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射线;线段向两
8、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直线。从而认识: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直线没有端点。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先通过直观教学,认识有限的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画图操作和想象,进行理想化抽象,认识无限的图形。无限的东西,运用直观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把握。3 说“直线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无限延长”为什么不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因为在几何理论体系中所说的“直线”,本来就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着的,它不需要延长,也不可能再延长,而“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它不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着的,因而可以向一方或者向两方延长,或者无限延
9、长。说“延长直线AB”或“直线可以无限延长”等,实质上表示这样说的人对“直线”概念还没有确切地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线 段 射 线直 线图 形 共同点都是直的,都没有粗细可说。差异有两个端点,有一定的长度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着。没有端点,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着的。可以向两方延长或无限延长可以反向延长或无限延长不能也不需要延长或无限延长其它在联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 研究点与点、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如何定性分类与定量刻划?几何学研究的是“图形的性质”。所谓“图形”指体、面、线、点以及它们的组合;所
10、谓“性质”指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研究位置关系时,既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将位置关系分类,分成几种情况,分门别类地研究,也可以就此位置关系引入某种几何量,用以定量地刻划这种位置关系。它们分别对应于位置关系的定性分类和定量刻划。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相互联系,则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如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首先根据这两条直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即是否存在经过它们的平面)分为“共面”和“异面”两种情形,然后,共面两直线又可以根据它们是否有公共点分为“相交”和“平行”;对于两条相交直线,还可以根据它们是否相交成直角分为“垂直”和“斜交”。如下表所示。 垂直相交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共面
11、斜交 平行 异面是否相交成直角是否有公共点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为了进一步定量地刻划两条平行线的位置关系,人们引入了几何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为了刻划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而为了定量地刻划两条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人们引入了两个几何量:“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有了这些几何量,我们就可以把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性研究提升为定量研究。至于点与点、点与直线、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定量研究引入的几何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如下表所示。位置关系定性分类定量刻划两者的关系点与点重合不重合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d叫做这两点间的
12、距离如果d=0,则两点重合;如果d0,则两点不重合。点与直线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d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如果d=0,则点在直线上;如果d0,点在直线外。点和圆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设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如果d=r,则点在圆上;如果dr,则点在圆内;如果dr,则点在圆外。直线和圆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和圆相离设圆的半径为r,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为d。如果dr,则直线和圆相交如果d=r,则直线和圆相切如果dr,则直线和圆相离不等的两个圆两圆外离两圆外切两圆相交两圆内切两圆内含两圆同心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r2(r1r2)两圆的圆心距为d。如果dr1+r2
13、,则两圆外离;如果d=r1+r2,则两圆外切;如果r1r2dr1+r2,则两圆相交;如果d=r1r2,则两圆内切;如果0dr1r2,则两圆内含;如果d=0,则两圆同心。注:关于相等的两圆的位置关系。这时r1=r2,如果dr1+r2,则两圆外离;如果d=r1+r2,则两圆外切;如果0dr1+r2则两圆相交;如果d=0,则两圆重合,内切和内含两种情况不会出现。5 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错在哪里?因为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是没有长短可说的。因此,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是荒唐的。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在这里所犯的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一方面承认角的边是射线,射线
14、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是没有长短的;另一方面又说角的边有长短。自相矛盾。上述错误最初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流传很广的一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根据老师的批评意见,这个错误很快地得到了改正。但这种错误说法在一些老师的认知结构中以及一些教辅图书中继续广泛流传,一直到现在。至今,这一错误说法我们还会经常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及教辅图书中看到。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所谓“角”,还只是日常语言中的词汇,并且常常是作为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着。三角板中的三个角,课本面上的四个角和时针、分针所成的角等。教学时,要引导小学生从日常语言中的“角”逐步过渡到数学概念的“角”,在相关事物的“角”的表象的基础
15、上形成“角”的数学概念。对此,可以先从实物中观察角,过渡到用圆纸片折角。纸片虽然也是实物,但其形态已比另一些实物简单得多。从中获得的角的表象将更为清晰。进一步,出现用两根木条做成的角的活动模型和表示角的图形,于是“角”被演化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构。画角的两边时,可以告诉学生:“随便画多长都行”。暗示角的两边的无限延伸性。教学“角的大小”的意义,可以结合两块三角板中角的大小比较,并且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和“线段大小”的意义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要比较三角板中两个角的大小,只需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也重合,看角的另一边,另一边在外面的角较大。(图2-1(1)(2)BDA(C)BDA(C
16、)O(1) 图2-1 (2) 6 “平行线”是指“平行的直线”还是指“平行的线段”?【平行线】【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或者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可见,根据定义,“平行线”是指两条平行的直线。【两条线段互相平行】不过,在几何学的语言中,常常出现诸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之类的句子。这里所说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当然是指两条线段。那么“两条线段平行”又是什么意思呢?显然,把“两条线段平行”定义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不相交,它们所在的两条直线仍然有可能相交。(如梯形的两腰)因此,我们只能这样定义“两条线段平
17、行”:如果两条线段所在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们就说这两条线段互相平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来给“两线段平行”下定义。教学时,应该首先让小学生明确“两直线平行”的意义,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小学生进一步认识“两条线段平行”的意义。不要一上来就把它们同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平行】【直线和平面平行】【平面和平面平行】“平行”一词最初是用来描述两条直线的一种特定的位置关系。然后,又用来刻划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不仅如此,在立体几何中,“平行”还被用来刻划直线和平面以及两平面的位置关系。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平行。如果两个平
18、面没有公共点,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可见,对“平行”一词的意义如何理解,要看这个词用于什么场合,用于什么样的集合。在教学中,首先要毫不含糊的、确定无疑地用“平行线”来表述“两条平行的直线”。以便于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平行线”的概念。7 “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是不是这些图形特有的属性?它们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性质】【关系】【属性】在客观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有许多性质(如形状、颜色等)。一个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大小关系、位置关系等)。性质和关系统称属性。事物和属性是分不开的。事物总是有属性的事物;属性也都是事物的属性。事物正是按其属性的异同归类的。【特有
19、属性】 一类事物都具有、而别的事物都不具有的属性叫做这类事物的“特有属性”。“稳定性”不但是三角形的属性,而且是三角的特有属性。因为三角形之外的其它多边形都不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则不然。“不稳定性”仅仅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属性,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有属性,因为其它四边形以及五边形、六边形、也都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五边形、的不稳定性】这里所说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并不是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它们的确切含意必须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专业名词来解释。如果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给定了,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这就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实践中有广
20、泛的应用。而四边形、五边形、,既使各边的长度完全给定,这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仍然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研究和掌握这种变化规律,就可以设计出适合我们需要的、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规律的机构。如蒸汽机车中所用的平行四连杆机构、各种农业机械中所用的机构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初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东西,但它们都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用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需要。8. 小学生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要不要论证?根据这个真命题可以进一步推出哪些真命题?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论证”,只能是局部的、有限度的、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所谓“论证”,就是揭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已经学习过的某些真命题和
21、当前新学的真命题之间的必然的逻辑联系,从前者推出后者。ABBCA如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先复习“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图2-2 )然后,将这个真命题用于图2-3,推出:图22 图23ABAC+BC, ACAB+BC, BCAB+AC把这些结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小于另两边的和。”据此,还可以进一步推出“多边形的任何一边小于另几边的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应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论证推理的训练。不能满足于学生仅仅使用动手操作的实验方法以及归纳、类比的合情推理。9. 三角形的“高”究竟指的
22、是特定的“线段”,还是指该“线段的长度”?(姚春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学生画出某个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高。这时的“高”指的是一条垂直线段。它是一种图形,而在计算面积时,我们又会用到高,这时“高”指的是一条线段的长度,是一种数量。那么,“高”究竟是图形还是长度?还是两种说法都可以。【高】【高线】【底】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这个高对应的“底”。从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作对边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问题 研究 图形 几何 部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