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22年)的通知.docx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22年)的通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22年)的通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22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61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仔细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合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实行党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
2、决策部署,提高全社会抵挡自然灾难的综合防范实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应坚实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各类自然灾难多发频发,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峻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难。面对困难严峻的自然灾难形势,党中心、国务院坚毅领导、科学决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仔细负责、各司其职、亲密
3、协作、协调联动,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实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大幅度下降,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干脆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削减22.6%、75.6%、38.8%、13.2%。 “十二五”时期,较好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各方面取得主动进展。一是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工作合力显著增加。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社会力气广泛参加的灾难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灾难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专家询问、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完善。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更加巩固,综合防范实力
4、明显提升。制定、修订了一批自然灾难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和灾难监测预警站网建设得到加强,高分卫星、北斗导航和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地质灾难隐患整治、应急避难场所、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力推动,设防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自然灾难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大力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应急救援实力建设,刚好启动灾难应急响应,妥当应对了多次重大自然灾难。四是宣扬教化更加普及,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升。以“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防灾减灾意识日益深化人心,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技能不断增加
5、,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实力进一步提升。五是国际沟通合作更加深化,“减灾外交”成效明显。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向有关国家供应了力所能及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济,并实施了防灾监测、灾后重建、防灾减灾实力建设等救济项目,主动参加国际减灾框架谈判、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道主义决议磋商等,务实合作不断加深,有效服务了外交战略大局,充分彰显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实力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一是
6、灾情形势困难多变。受全球气候改变等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十三五”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务及其次生衍生灾难呈增加趋势,破坏性地震仍处于频发多发时期,自然灾难的突发性、异样性和困难性有所增加。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旧薄弱。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变更,基层抵挡灾难的实力仍显薄弱,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尤为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完全适应,应对自然灾难的综合性立法和相关领域立法滞后,实力建设存在短板,社会力气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宣扬教化不够深化。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期
7、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健全公共平安体系,都要求加快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国际防灾减灾救灾合作任务不断加重。国际社会普遍相识到防灾减灾救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更加关注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全球气候改变和消退贫困的关系,更加重视加强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实力建设。同时,国际社会更加期盼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心、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动
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固树立和实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特别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意灾后救助向注意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削减灾难损失向减轻灾难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挡自然灾难的综合防范实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应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平安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9、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削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难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突出灾难风险管理,着重加强自然灾难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卫、宣扬教化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各领域、全过程的灾难管理工作。 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依据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刚好启动相应应急响应,中心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担当主体责任。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
10、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实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加。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气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力气、市场机制的协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规划目标。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2.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3.年均因灾干脆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限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限制在1.3以内。 4.建立并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的精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5.提高重要基础
11、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难设防水平,特殊要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因灾造成的损毁程度。 6.建成中心、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难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灾难救助政策,达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难救助水平。 7.增创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创建试点工作。全国每个城乡社区确保有1名灾难信息员。 8.防灾减灾学问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科技和教化水平明显提升。 9.扩大防灾减灾救灾对外合作与救济,建立包涵性、建设性的合作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制度
12、。 加强综合立法探讨,加快形成以专项法律法规为骨干、相关应急预案和技术标准配套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明确政府、学校、医院、部队、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自然灾难监测预报预警、灾难防卫、应急打算、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卫生救援、复原重建等领域的立法工作,统筹推动单一灾种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自然灾难应急预案体系和标准体系。 (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完善中心层面自然灾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明确中心与地方
13、应对自然灾难的事权划分,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 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救灾责随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实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加强有关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协调协作和应急联动,统筹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自然灾难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得和共享机制。完善军地联合组织指挥、救援力气调用、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灾后救助、损失评估、复原重建和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支配、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复原重建资金筹措机制。探讨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平安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
14、(三)加强灾难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实力建设。 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测绘地理信息、农业、林业、海洋、草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难地面监测站网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灾减灾卫星星座,加强多灾种和灾难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难早期识别实力。加强自然灾难早期预警、风险评估信息共享与发布实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事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显著提高灾难预警信息发布的精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全国自然灾难风险与减灾实力调查,建设国家自然灾难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难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国家、区域、社区自然灾难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推动自然灾难
15、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 推动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统筹发展灾难信息员队伍,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刚好性、精确性和规范性。完善重特大自然灾难损失综合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究建立区域与基层社区综合减灾实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四)加强灾难应急处置与复原重建实力建设。 完善自然灾难救助政策,加快推动各地区制定本地区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气,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气,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助力气,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难应急处置力气体系。 健全救灾物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 印发 国家 综合 防灾 减灾 规划 2022 通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