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教学案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政治课一次探究问题学习中的发现1.问题的发现在一次预习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课的探究问题。题目给出了两段材料。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结合书上的内容,本来我想学生们会回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但没想到,学生回答上来的答案和教参上的答案大相径庭。有的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
2、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的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国的古语说得不对。答案各有不同,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极少。我一方面为同学们积极动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如此众多的答案一时有些无所适从。同学们说的理由对吗?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怎么分析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答案摘录了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2.问题的解决课上我将这道探究题提出,把这道题的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观点。同学们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甲说:“第一段说奢侈有好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第二段说奢侈不好,会产生恶,节
3、俭才是良好的品德。”我见大家都看懂了这两段材料,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这两段话哪个对?”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的说,“第一段对,奢侈好。”有的说,“第二段对,奢侈不好,节俭好。”我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便对同学们说:“请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乙说:“两段话都太偏激了,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这正是书上所说的观点。本来问到这里,这道题目也就有了答案,但是由于我事先让学生做了预习作业,发现有许多其他观点,如果就这么结束,也许题目有了标准答案,但许多同学心中并不信服。所以,我又让这个话题
4、继续了下去,并未立刻表态。学生丙忙不迭地跳起来说:“我不同意乙的说法。什么叫奢侈、节俭,各人的理解不同。同样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个愿意花1000元买件衣服,另一个只愿意买30元一件的地摊货。她们自己觉得这样消费对她们很适度,没有过分奢侈、过分节俭,别人怎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她们的行为呢?既然节俭、奢侈的标准无法统一,好坏也就无法评判,那适度又从何说起?乙的观点说了等于没说。”学生丁接着站起来说:“我们知道过度的奢侈是不好的,可能会使人走上邪道。但是过于节俭对其本人来说并无损失,甚至有益,为什么也要批判。不是说人人有消费的自由吗?难道连节俭的自由都没有吗?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为什么说不好?”学
5、生们能积极思考问题,这让我很高兴,但我还非常希望学生们能从更高层面上来分析这个问题。于是我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如果我不问这两段材料谁对谁错,你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西方经济学家和我国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这时你们再来分析看这两种观点,怎么样?” 同学们沉寂了一会儿,又低声讨论了一会儿。这时学生甲举手了。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两段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将他们放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评判。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奢侈对生产的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个人品德的角度来说奢侈对人的坏处。所以不能说谁对谁错。”我点头鼓励说:“非常好,想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时,
6、学生戊说:“老师,我也认为这两段材料阐述的角度不同。不过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家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说了奢侈对社会生产的好处,而我国古语则是从精神文明角度说了奢侈对人品德的不良影响。”3.问题的引申见到同学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不再仅仅停留在“对错”的判断上,我及时地肯定和表扬了他们的进步。同时又深入下去:“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其实这道题目还能从许多角度来分析,比如,西方和我国的国情不同。且不说这两段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一个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一个是产生于我国落后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经济社会中),现在,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人们站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角度
7、,对这两段材料的认识也会不同。我国现在经济还不发达、资源紧缺,能否提倡用奢侈来促进生产呢?”“所以说,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将问题简单化,简单地回答对、错。而要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出发点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现在情况又是怎样的。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对问题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还要强调,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特别是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认识世界。”4.结论的应用在做了上述总结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很流行MP3,小王同学前不久买了一款最新的苹果iPOD。你怎么看待这种消
8、费,认为合理还是不合理?”这时学生们都不再立刻回答“合理”、“不合理”了,许多学生都说“这要看情况”。学生乙说:“如果小王真是需要这个工具,且这种消费也在其支付能力范围内,我看就是合理消费。但如果小王仅是为了攀比、跟风、与人较劲,消费超出其收入水平,那我认为这消费就是不合理、不理智的。长此以往,对他本人和他的家庭都会造成负担。”5.探究性问题教学中我的收获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深受鼓舞。因为这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并不是课前预设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如果没有让学生自己学习、做预习作业,我也无法发现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通过课上的讨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发现,通过讨论这个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
9、以将新课程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1)在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方面,通过预习、讨论探究问题,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识记和理解了消费心理、理智地消费等知识。(2)在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探究问题,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具体事例相结合,举一反三,增强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探究问题的讨论,达到了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了正确的消费观,知道消费要和自己的收入水平、社会的经济状况相适应,不能盲目消费、不能盲从,节约是美德。学生在自己心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政治新课程与以往教学的很大不同之处,就是思想教育的方法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
10、前政治课,老师常常是将正确的价值观“教”给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分析问题,但是学生是否真的从心底里认同呢?如果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自由,不让他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可能并不会真的接受思想上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以前说到政治课,有些学生会认为过于“正统”、没有兴趣。现在,新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这种方法,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语言中、行为中,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正确的思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这种探究问题的教学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在掌握
11、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强的满足感。通过这次问题的讨论,我深刻地感受到,政治课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观念应有如下转变:(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思维的可开发性、可塑性非常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2)面对开放性问题,答案不要有局限性。如果仅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虽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可能会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考试中考题多变、情况多变,只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才能回答好题目,光背几个“标准答案”是没有用的。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将会遇见许多不同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只有靠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情况,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注重培养的学生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有许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发现、认识、探索,一边教课一边学习。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体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