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圈环流详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圈环流详案设计1课程题目:三圈环流(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37页38页)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三圈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是大气环境重要的基础知识,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利用上两节课所学过的“大气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知识,讲清“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节移动规律”的知识重点,突破“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知识难点,达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及的“要理解三圈环流形成”的智能目标,“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一德育目标。3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
2、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节移动规律。4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l 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说出近地面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l 理解并能说出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l 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能力目标:l 通过对北半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学生分析总结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l 通过对“大雾立战功”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形成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l 通过运用导学方式学习单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l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学
3、生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l 通过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综合课6课程类型:新授课。7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学中图文结合,边设疑启发,边板画读图,加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思路,循序渐进,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功效,让学生感受“愉快学习”的气氛,领会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另外,给学生腾出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学生合作复习旧知,小组协
4、作学习单圈环流、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师生互动。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轮番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交替进行,多种新颖问题不断呈现,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对学习的内容保持新鲜感,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8教学用具:flash制作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和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动画;写有北半球气压带名称的硬纸板;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9课时安排:1课时。10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意图
5、学生活动及意图估计用时导入复习过渡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讲述过渡讲述+板图讲述+板图讲述+板图多媒体演示小结转承学生活动多媒体演示小结讲述解疑转承学生活动讲解补充讲解结束课堂同学们,上课!()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叫大雾立战功,说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西斯企图趁英国被大雾笼罩时,轰炸英国高耸于大雾之上的建筑物。但是,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每次利用大雾空袭伦敦,总是在中途就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拦截,英国军队利用大雾反而立了战功。德军百思不得其解,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告诉德军他们失败的原因了。同学们能说出于大气运动有关的成语吗?如,风云变幻、翻云覆雨、树欲静而风不止地球上的大气处于不
6、停地运动之中。但是,大气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像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发生在局地的大气运动,属于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称作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不可小觑,它神通广大,可以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实现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平衡;它呼风唤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一道破解大气环流之三圈环流的形成。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另一位同学根据该同学的描述,在黑板上绘制一下热力环流的图示。两位同学注意配合默契,力求步调一致。好,请这两位同学来合作完成()同学们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7、程已经掌握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齐答:地表冷热不均)是的,地表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整个地球而言,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冷热不均呢?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地区终年严寒,那么地球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呢?答案是肯定的。请同学们仔细看投影片展示的A组导学内容,分组讨论,依次回答这两个问题。三分钟之后,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结合A组导学内容及黑板上的热力环流图示绘制一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A组导学内容:(过于复杂,就按书本三点)假设:只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不自转;地球不公转(这里可以取消这句,后面季移再加
8、);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平坦,无海陆之分);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无大气异常现象。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给学生说下是冷热不均引起的)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高空,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好,请这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绘制一下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的图示()。先要解释一下对不对和为什么。已经画好了,请你们组的另一位组员看图说一下每一个箭头所表达的意思。这位同学已经
9、将图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北半球只行成了一圈环流,所以我们称这种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为单圈环流。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下沉;赤道与极地之间,在高空,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 近地面,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极地向赤道运动。(加句:单圈环流实际上就是一个理想的大的热力环流圈)同学们,注意到A组导学内容的假设条件了吗?思考假设的含义:下垫面性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运动,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但实际上,地球时刻处于运动之中,同学们回忆一下地球自转会使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受
10、到什么力的作用?(生齐答:地转偏向力)那么我们的假设条件就不成立,这种理想的单圈环流并不存在。大气一旦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开始运动,马上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我们来总结一下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下垫面仍是性质均一的,无海陆和高低之分;唯一改变的条件是地球是自转着的,则导致大气运动的是气压梯度力,影响大气运动的是地转偏向力。(只能说还要考虑地转力的影响)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说明此种条件下的大气运动情况。由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我们已知在赤道近地面形成的是低压即赤道低气压带;而在极地近地面处形成的是高气压即极地高气压带。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画箭头1),从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这股
11、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极上空流去(手势演示),一支向北极高空流去(画箭头2),在高空形成的是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由南风逐渐右偏成为西南风,这股气流运动到北纬30度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纬线平行的方向,即转变为西风。这样,气流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30度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了下沉气流(画箭头3)(形象点),北纬30度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了一个高气压带,同学们结合书上的大气环流图说一下这个高气压带的名称是什么?(生齐答:副热带高气压带)(贴纸板3)。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生齐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指向赤道低气压带)(画箭头4),由于此时的
12、前提条件是地球在自转,这股气流一旦开始做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哪个力的作用?(生齐答:地转偏向力)这个力的作用使得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哪个方向偏?(生齐答:右偏)就形成了赤道与北纬30度之间近地面处的什么风向的风?(生齐答:东北风)(画箭头4,副板书 a)。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叫它东北信风吗?因为这个风带风向常年不变,所以取恒信之意,叫它东北信风。(这里可以不设问,如果要设问就不仅仅讲这点哈,可以讲讲贸易风啊)这样在赤道与北纬30度之间的近地面和高空就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流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另一部分流向北极(画箭头5)。再来看看极地地区在垂直方向上盛行
13、下沉气流(画箭头6),极地高气压带的气流向南流去(画箭头7),这样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比较暖的气流与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比较冷的气流在北纬60度附近的近地面相遇,形成了一个天气系统,叫极锋,(它们在北纬相遇然后解释)在下节课我们将会学到。暖而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主动爬升到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冷而重的气流上,产生了上升流(画箭头8),那么在北纬60度的近地面处,就形成了一低气压带,看图2 .14,在北纬60度的近地面处形成的低气压带名称是?(生齐答:副极地低气压带)(贴纸板4)。我们回过头来关注一下,近地面处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它一旦开始运动,会受到哪个力的影响
14、?(生齐答:地转偏向力)这个力的作用使得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哪个方向偏?(生齐答:右偏)那么近地面处形成的风的风向是?(和前面累赘了)(生齐答:西南风)这一风带在垂直方向上十分深厚,它的名称是盛行西风(副板书 b)。同样,近地面处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它做的也是水平运动,它一旦开始运动,会受到哪个力的影响?(生齐答:地转偏向力)这个力的作用使得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哪个方向偏?(生齐答:右偏)(累赘)那么近地面处形成的风的风向是?(生齐答:东北风)由于这股风的源地在极地,所以我们把这一风带叫做极地东风(副板书 c)。在高空,由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分为南北两支(手势
15、演示),一支向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去(画箭头9)来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10),这样在北纬30度与北纬60度之间的近地面和高空就形成了一个环流圈,为中纬度环流圈。同时,由副极地低气压带流出的气流的另一支向极地高气压带流去(画箭头11),来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手势演示),这样在北纬60度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和高空就形成了一个环流圈,为高纬度环流圈。下面大家来看一下用flesh 制作的北半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动画,我们边看边说出这一过程。大家看书上的图2 .14,南半球是否也存在着三圈环流呢?(生齐答:是)。(说下南半球有哪些吗)那么全球共形成了多少个气压带和多少个风带?(生
16、齐答: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那么这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是不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生齐答:是)。从图中,我们发现,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带名称是相同的,但南半球的三个风带方向与北半球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从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入手,进行分组讨论,2分钟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好,请这位同学来回答。(生答;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好的,真是一语中的,正是因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这一原因,造成南北半球的风带方向不同。下面大家继续来看一下用flesh 制作的南半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动画,请一位同学边看边分析,
17、并说出这一过程。()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注意,我们研究的是在近地面处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那么,这七个气压带分别是?()六个风带分别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决定是否补充以下记忆方法;1、用手记十二月的办法来记七个气压带;2、用左右手定则来判断六个风带的风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不同呢?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我们对大气环流之三圈环流
18、的形成就有了解。下面,我们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我们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吧!西欧地处哪个风带?(根据地图来)(生齐答:盛行西风带)由于西风的影响,这里的天气总是自西向东发展的。英国在德国的哪个方向?(生齐答:西方)这样英国根据天气自西向东发展的规律,很容易预报出德国的天气变化,而将本国的气象情况对德军严加封锁。每次德军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情报时,实际上雾区已经东移了。英军正是利用了西欧地区天气总是自西向东发展的规律,在每次雾区东移时便派出战斗机尾随雾后攻击德军飞机。这就是德军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下面我们思考一下把A组导学内容的假设条件再改一下,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假设地球不但自转而且公转,全球的
19、大气环流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把书翻到38页,读图2 .15,完成B组导学内容。2分钟之后,清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B组导学内容中的问题。()(B组导学内容:假设: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平坦,无海陆之分);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无大气异常现象;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 )夏季( ) 冬季( )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B组导学内容中的问题。()好的,填对了。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并不是固定的,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
20、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我们来看一下多媒体展示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情况。(季节移动讲的太简单,要是我是学生肯定有迷糊,要追寻原因的哦,但是你前面用时太多,这也没时间了,安排下再) 这种有规律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状况。回想一下,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幅度有多大?(生答)图上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的幅度有多大?大约为5到10度。上述的三圈环流的形成是不考虑下垫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得多。下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把 B组导学内容的假设条件
21、再改一下,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考虑海陆分布这一条件,看看对大气环流有什么样的影响。这节课就到这了,下课!引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说效果好些引入新课。而我们把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称作大气环流。的作用原因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利用旧知识导新知识。这里衔接不好,可以改下让学生带者问题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培养协作和自学能力。绘地球示意图,为学生画图做准备。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之后,请另一位组员解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检验学生小组讨论成果。写主板书。边指图边回顾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印象,纠正学生用语。列主
22、板书。列讲课提纲,加深学生印象在地球图上贴上写有“极地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硬纸板1和2。边讲解边画板图,加深学生对动态的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 贴纸板3适时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补充小知识,加深学生记忆。主板书。边讲解边画板图。贴纸板4主板书。列讲课提纲,加深学生印象。播放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小结,加强学生记忆。让学生分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播放动画,请一位同学边看边分析,增强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多媒体展示三圈环流图,边指图边提问。设问,补充深入知识点。讲解原因,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手势语紧加上)让学生读图,结合导学内容,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读图
23、、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结并写主板书,列讲课提纲,加深学生印象。多媒体展示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帮助学生理解。带领学生发现不同,加深记忆。承上启下。以听为主,产生探究意识。思考,回答。一位同学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积极回忆、纠正。思考,回答。分组讨论,完成A组导学内容。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绘图,另一位组员解释,其他同学积极看、指点。理解。思考、理解。记忆。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配合老师,看画图过程并理解、记忆。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配合老师,看画图过程并理解、记忆。记忆。边看动画边回忆,加深记忆。思考、记忆。分组讨论并回答。一学生讲解,其余学生积极听,并予
24、以纠正。随教师的指点回答,加深印象。积极思考,听并理解。以听为主,理解。读图回答。记忆。理解,记忆。思考,回答。1m0.5m2m1m2m3m1m1 m0.5m5 m4 m2 m3 m2 m3 m2m1m0.5m2m4m1m2m1 m0.5m共计45分钟。11教学提纲:12板书设计: 主板书:如教学提纲所示。板图:先后在同一副半球图上绘制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图;“箭头4、5、6”分别代表近地面风向,下右图未能表示出来;本教案板图顺序与下右图类似,但顺序不同,具体请老师详见我上交的手绘板图。13教学后记:本节内容比抽象,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用板图加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加深
25、学生的理解,加以多媒体手段展示,巩固学生的认知,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条件较差,没有多媒体可供使用,可以首先由教师绘制北半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然后指导学生画南半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同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本节内容略显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个难题。本教学设计以设疑方式导入,授课过程中注重小组协作、自主学习、适时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本节内容较多,上课时间略显紧凑,要求教师画板图准确快速,还要合理分配时间。修改愚见:我也是写的三圈环流一节,总的来说三圈环流在高一上册中是比较难讲的一节,因为要让学生都明白有难度。而且这一节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要有较强的空间概括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我和你的风格不一样,按照教学风格划分法,我的该属于严谨型教学,你的属于情感型教学。但是觉得你的内容安排过于紧密,可能时间会出现紧张,可以考虑在话语上删减部分冗余的知识。季节性移动应该要至少用到10分钟讲解。这个季节移动,为什么?怎么移?移到哪?都是有点难度明白的。所以要花点时间。嗯,你的教案很不错,要是我改的不对要见谅哦,相信你以后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加油。“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你说的这句话很受用呢。 ywsh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