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复习.doc
《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复习.doc(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一)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四第一节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灵活选择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程序:一、复习:1、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它的二次项系烽,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各是什么?2、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解法?3、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4、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二、新课讲析:1、解下列方程:(1) 2(x+3)2=x(x+3)(2) x22x+2=0随堂练习:三、解下列方程:(1) x(x-
2、8)=0(2) x2+12x+32=02、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x2-13x+12=0的值等于42 ?3、已知2+是方程 x2-4x+c=0的一个根,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及c的值。4、将一块正方形铁皮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4cm的小正方形,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已知盒子的容积是400cm3,求原铁皮的边长。四、课堂小结:1、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 (a0)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配方法:方程两边同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2)公式法:x= (b24ac0)(3)分解因式法: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式的积。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1)步骤:a、设未知数;b、
3、列方程;c、解方程;d、检验;e、作答。(2)关键:寻找等量关系。五、作业:P78复习题6、7、 六、教学后记: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复习(二)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五学习目标: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2、经历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程解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重点:认识产生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必要性难点:列方程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一、简要回顾,方程思想简要回顾方程知识,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大致思路:1、 把待求的量用字母表示出来;2、 把已知量与未知量放在同等地位进行运算;3、 寻求建立等量关系4、
4、解方程(组)体会感悟:往往解决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等量关系;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则需要建立两个等量关系。二、展示素材,创设情境在处理下面的每一个素材时,都带领学生经历探求思路、建立方程、分析特点三个过程,并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艺术设计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图所示,它的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那么花边有多宽?3、梯子移动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及时教育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5、观察归纳,抽象命名从上面的几个素材中可以看出,这类方程在生活中大量出现,回忆前面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我们曾经得到方程,其中,这是如何解出的,当时我们不得而知,但数学应该而且必定能为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类方程作一个系统的研究。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上面的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注:形式上是一元二次方程,但化简整理后的方程却未必是一元二次方程,例如“印度莲花问题”,其实这仅仅是知识上的简单分类,目的是便于语言叙述与更有利于知识学习,因此没有必要过多计较。四、学生编题,深化理解在感受前面四个素材
6、及归纳一元二次方程形式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编拟一条与自己身边生活有关的应用题,使列出来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五、随堂练习,及时巩固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六、交流体会,概括总结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在本节课中,对自己及其他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满意吗?对数学这门课有什么感想?进行一次单元小测试1.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一第一节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
7、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四、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 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3、 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新课讲解:一、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w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8、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w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w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w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w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w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公理5、3、4、6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证明过程:(师生共同板演完成)已知: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过程略)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求
9、证:BC证明:(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其他的证明方法。做BAC的平分线,交BC边于D;过点A做ADBC。学生指出该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并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证明。)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随堂练习: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课堂
10、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为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探索体会了反证法的含义。)五、作业: P5页习题1.1 1、2。1.1、你能证明它们吗(二)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二第三节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3、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4、 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5、 会运用“等角
11、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问题。二、教学重点:正确叙述结论及正确写出证明过程。熟悉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应用及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你知道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性质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1、 引导探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具有上述的性质,那么,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和高线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猜想,可以动手操作,只要发现就好)2、 探究中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做出两底角的平分线,你会
12、发现图中有那些相等的线段?你能用文字叙述你的结论吗?(学生动手画图、探索发现相等的线段并思考为什么相等)ACBDE3、证明:(1) 例1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 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明:(师生先共同分析,然后学生尝试书写证明过程,再集体更正)此题还有其它的证法吗?(2) 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 (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其它证法合作交流完成。)4、议一议1:在上图的等腰ABC中,如果ABD1/3ABC, ACE1/3AC
13、B,那么BDCE吗?如果ABD1/4ABC, ACE1/4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根据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学生分组思考、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般结论写出证明过程。)(3) 如果AD1/2AC,AE1/2AB, 那么BDCE吗?如果AD1/3AC,AE1/3AB, 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议一议2:把“等边对等角”反过来还成立吗?你能证明?定理证明已知:在ABC中B=C求证:AB=AC(引导学生证明定理)方法如下:(课堂小结1:(1) 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判定有几种方法,ABCDEE(2) 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哪几种。(讨论、交流)随堂练习:已知:在A
14、BC中,AB=AC,D在AB上,DEAC求证:DB=DE(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想一想:ACB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证明P8反证法的概念 P8课堂小结2: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五、作业:1、基础作业:P9页习题1.2 1、2、 11 你能证明他们吗?(第三课时)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三第
15、一节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二、教学重点、难点:关于综合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EDBAC三、教学过程:课前练习:1、已知: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1) 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2) BD,CE,DE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 证明以上的结论。2、复习关于反证法的相关知识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学一学探索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思路吗?(把
16、你的思路与同伴进行交流。)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 做一做: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提示学生根据两个三角尺拼出的图形发现结论,并证明)得到的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例题学习ADBC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已知:在ABC中,AB=AC=2a,ABC=ACB=15 度,CD是腰AB上的高 求:CD的长解:ABC=ACB=15DA
17、C=ABC+ACB=15+15=30CD=AC=2a=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练习:课本13页 随堂练习 1、2四、课堂小结:1、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五、作业:P14页 习题1.3 1、2、拓展作业: 读一读 “勾股定理的证明” 12 直角三角形(一)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四第一节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温故知
18、新1、你记得勾股定理的内容吗?你曾经用什么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由学生回顾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二、 学一学1、 问题情境: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已知:在ABC中,AB2+AC2=BC2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a) (!) (2)A1B2C1ABC (讲解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得出结论。)结论: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议一议:观察下列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
19、怎样的关系?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成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它们的共性,进一步得出“互逆定理”的概念。)3、关于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
20、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互逆命题的定义。) 4、练习:(1) 写出命题“如果有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是真命题。(2) 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3) 随堂练习 15、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的阅读材料。6、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互逆定理的定义及相互间的关系。)三、 作业P21页习题1.4 1、2、1、2直角三角形(2)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既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能够证明直角三角
21、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 难点:证明“HL”定理的思路的探究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2、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二、 探究两边及其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相等说明理由。如果不相等,应如何改变条件?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说明,并写出证明过程。问题1,此定理适用于什么样的三角形?(适用于直角三角形)AOB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哪些,分别说出?(HL,SAS,ASA,AAS,SSS.先考虑HL,在考虑另外四种方法。)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一元 二次方程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