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优秀资料社会心理学 一 社会思维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詹姆斯;镜我:米德;现实自我和抱负自我:罗杰斯;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抱负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 是自我的核心;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体会 ; 打算期望;4 自我的形成与进展: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米德认为有三仿照 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
2、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 巴纳姆效应 ;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 挑选性遗忘, 有挑选地接受反馈, 缺陷补偿, 自我防备性归因, 自我设障 ;2. 归因1 归因的定义: 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估计与判定的过程;2 归因的原就:共变原就; 排除原就 ; 折扣原就 ; 协变原就 凯利认为,协变原就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就和排除原就;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
3、望性与非服从性、行为的自由挑选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挑选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优秀资料 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一样性信息、一贯性信息;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治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 ;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致的明白,后续仍有更多的理
4、论和学问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洁系统的梳理,会简洁记忆得多; 二 社会思维1.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定1 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缘由的知觉;2 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的含义;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又叫晕轮效应 ; 慈善效应, 又称正性偏差 ; 刻板印象;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 通过印象试验 ;; 平均模式 ; 加权平均模式 ; 中心品质模式 阿希,3 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忙人们认知世界和说明世界;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大事图示;4
5、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认知启示:代表性启示 投射作用;情感卷入;; 可得性启示 易得性启示 ; 调整性 锚定性 启示;内隐人格理论 门外汉理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进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点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 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由于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心情的泛化;5 社会判定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固性;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
6、精编 优秀资料6 社会判定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定时,假如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定的参照标准,那么在实际的判定过程中,被判定的事物与参照标准相差越大,就人们倾向于将其判定为比实际上相差得更大,即对比效应,如逃课人和摔婴儿的人相比,会得出逃课的人不坏的结论; 如被判定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像,就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像的,即同化效应;7 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在两种规律意义上相像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定;框架效 应的经典试验为 亚洲疾病问题 试验; 三 社会思维1、社会态度 1 态度的含义: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位置;2 态度的功能
7、:工具性 ; 自我防备 ; 价值表现 ; 认知;3 态度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4 态度转变: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即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 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和情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中,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原 因;传递者:威信、立场、意图及吸引力等;沟通信息:信息差异、恐惧 中等强度最好 、信息倾向性 文化水平高、卷入深,供应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成效好; 文化水平低、 卷入浅,单一倾向的信息成效好 、信息供应方式 口头比书面成效好,面对面比大众媒介成效好 ;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 易转变 、个体心理倾向; 自尊高、自信不
8、简洁转变,高社会称赞动机的情境:预先警告 具有双重作用 、分心 要分散接受者对沟通信息的留意 、重复 要中等 ;5 态度转变理论;名师归纳总结 平稳理论 -POX模型; P 与 O各代表一个人, X 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海德假定P-O-X 之第 3 页,共 13 页间的平稳状态是稳固的,排斥外界的影响, 不平稳状态是不稳固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急; 这种紧急的排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复原平稳状态时才胜利;人们在转-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优秀资料变态度时,往往遵循 最小费劲原就 ,即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护平稳;在模
9、型中,P-O 的关系最重要;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熟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 冲突;在费斯汀格看来, 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样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适的感觉, 即心里紧急; 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急,人们需要实行多种多样的方法, 以削减自己的认知失调,如:转变态度;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曾经设计了一个移动线轴和移动方栓的任务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认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嘉奖和酬劳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因此,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是依据以
10、尽量小的 成本 换取尽量多的 收益 的原就行动的;在说明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时,社会交换论认为,打算个体实行何种态度以及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会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运算;态度时确定因素 得 与否定因素 失 的代数和,即个体持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6 态度的测量;量表法:单维量表,如瑟斯顿等距量表、里克特累加量表 区重量表,博加达斯社会距离量表;投射测验;行为反应量表;身体距离、生理指标等;2、内隐社会认知; 多维量表,如奥斯古德语义1 内隐社会认知含义:由格林沃尔德和伯那基提出,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 回忆某一过去体会,但这一体会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
11、判定产生影响;2 内隐态度:内隐态度的争论:晕轮效应; 纯粹接触效应 日久生情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双态度模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3 内隐自尊: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优秀资料试验性内隐自尊: 说服中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导致某种偏好倾向 ; 单纯全部权 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赐予积极评判的倾向 的相应人员 ;; 小群体效应 对群体内个体的评判高于群体外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相像性吸引 ; 认知性
12、的说服反应 在说服中, 新观点同个人已有观点越一样,越简洁接受 ; 决策后效应 对自己曾挑选过的事物赐予较高评判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判定中的确定自我倾向 ; 内隐攀附和疏离 攀附有吸引力的人,疏远无吸引力的人 ; 转移的自尊 人们喜爱先接受批判,后接受夸奖 ;4 内隐刻板印象; 一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就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我们重点去复习;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1 人际关系;含义: 人与人之间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具有个体性、 直接性和情感性 主要成分 ;
13、建立与进展阶段:定向阶段; 情感探究阶段 ; 情感沟通阶段 ; 稳固交往阶段;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 探测器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就:相互性原就 基础 ; 交换性原就 ; 自我价值爱护原就 ; 公平原就;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情感需要;即包涵需要、掌握需要和人际测量:莫雷诺社会测量法; 参照测量法 ; 社会距离测量法; 贝尔斯测量法;2 人际沟通;含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沟通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名师归纳总结 功能:和谐作用; 保健作用 ; 形成和进展社会心理;;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第 5 页,共 1
14、3 页种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名师精编优秀资料Y 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 留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3 身体语言沟通;4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 3.6-7.5米;社交距离: 1.2-3.6米;个人距离: 0.45-1.2米;亲热距离: 0-0.54米;2. 亲热关系 1 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热的状态;依据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和、喜爱和爱情最剧烈 ;两个人之间相互依靠程度
15、很大时,即进展为亲热关系;2 亲热关系: 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人类最初的亲热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3 影响喜爱的因素:熟识和接近 ; 相像与互补 ; 才能: 犯错误效应 ; 外貌 ; 人格品质: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4 爱情;含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剧烈的形式,有浪漫颜色的高级情感;是身心成熟到肯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爱情与喜爱:鲁宾认为,爱情和喜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 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进展阶段:社会交换论认为分为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和制度化四个阶段;形式:浪漫式 ; 好伴侣式 ; 嬉戏式 ; 占有式 ; 有用式 ; 利他式;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由激情爱和
16、伙伴爱两种;名师归纳总结 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 爱情由激情 魅力与性吸引 、亲热 喜爱、懂得与期望和承第 6 页,共 13 页诺 打算进展稳固的关系 三个成分构成,这三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了7 种爱情形式;-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精编 优秀资料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常常说, 某人人缘很好或某人人缘很差,这里的人缘指的就是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多学点关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学问,说不定仍能帮我们赚个好人缘呢; 二 社会关系1. 偏见与鄙视1 偏见的含义: 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
17、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中的情感要素相联系,其行为成分表达在鄙视上,如性别歧视等;2 偏见产生的缘由:团体冲突理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社会学习理论:偏见由偏见持有者的学习体会所致;认知理论: 用分类、 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说明偏见的产生;人们对生疏人的惧怕、对内团体与对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鄙视的很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偏见;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的内部因素说明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进展的动机性紧急状态引起;3 偏见的影响:对知觉的影响:比如 灰姑娘情结 ;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如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疏离;4 偏见的排除:社会化 ; 接受训练 ; 直接接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社会心理学 部分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