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省初《计量经济学》课件第一章优秀PPT.ppt
《潘省初《计量经济学》课件第一章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省初《计量经济学》课件第一章优秀PPT.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2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其次节 计量经济学方法第三节 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应用第四节 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软件3 第一节 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一词,又译经济计量学,该词首次运用是在1910年,但给该词赐予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含义(即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科),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ch)的功劳。从字面上说,该词含义是经济测量(Economic measurement),但事实上,其含义要广得多。下面引用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说明这一点。4一一.计量经济学定义计量经济学定义 1.计量经济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
2、济学分支,其目标是给出经济关系的阅历内容。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99052.计量经济学可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定量分析,这种分析依据的是由适当推断方法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和观测的即时发展。计量经济学运用数理统计学问分析经济数据,对构建于数理经济学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供应阅历支持,并得出数量结果。(P.A.萨米尔森等,1954)3.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应用于 经济现象分析的社会科学。(A.S.戈德伯格,1964)6综合性定义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个有关经济关系的阅历估计的经济学分支。计量经济学依据经济理论,运用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用观测数据对经济和商务活动
3、进行实证探讨,测度和检验经济变量间的阅历关系,从而给出经济理论的阅历内容,在经济理论的抽象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具体世界之间搭建桥梁。7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学问是在计量经济学这一领域进行探讨的必要前提,这三者中的每一个对于真正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必要的,但不充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行。因此,一个优秀的计量经济学家必需是合格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他(她)还应当是一个经过系统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8计量经济学的三个要素 计量经济学的三个要素是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统计方法。对于说明经济现象来说,“没有计量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计量”都是不够的,正如计量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弗里希
4、所强调的那样,它们的结合是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9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预料的科学 计量经济学从根上说,是对阅历规律的相识以及将这些规律推广为经济学“定律”的系统性努力,这些“定律”被用来进行预料,即关于什么可能发生或者什么将会发生的预料。因此,广义地说,计量经济学可以称为经济预料的科学。10计量经济学的艺术成分 计量经济学虽然以科学原理为基础,但仍保留了确定的艺术成分,主要体现在试图找出一组合适的假设,这些假设既严格又现实,使得我们能够运用可获得的数据得到最志向的结果,而现实中这种严格的假设条件往往难以满足。“艺术”成分的存在使得计量经济学有别于传统的科学,是使人对它供应精确预料的
5、实力产生怀疑的主要缘由。11二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年头 计量经济学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头。1930年12月,弗里希(R.Frisch)、丁伯根(J.Tinbergen)和费歇尔(I.Fisher)等经济学家在美国克利夫兰成立计量经济学会。1933年 起,定 期 出 版 计 量 经 济 学(Econometrica)杂志。弗里希在该杂志发刊词中明确提出计量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指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的综合,但它又完全不同于这三个学科中的每一个。122.时代背景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亲密相关的。上世纪二十年头末期,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峻的经济危机,原有的经
6、济理论失灵,产生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出于对经济的干预政策的须要,企业管理层为了摆脱或削减经济危机的打击,在经济旺盛时期获得更多的利润,要求接受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进行经济预料,加强市场探讨,探讨经济政策的效果,因而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133.学科发展环境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数学、系统论、信息论、限制论等相继进入经济探讨领域,使经济科学进一步数量化,有助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计量经济技术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144.发展过程 上世纪三十年头,侧重于个别商品供应与需求的计量,基本上属于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自四十年头起,
7、计量经济探讨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体系,其特征是宏观经济总量的计量分析,亦即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五十年头起,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在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中起先占重要地位。50年头末至60年头初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蓬勃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后期,有关时间序列分析方面的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此领域被称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155.我国计量经济学探讨状况 由于相识上的缘由,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广泛探讨和应用起步较晚,始于70 年头后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料和政策分析。我们已大大缩小了在此领域与先进国家的差
8、距。可以预见,计量经济学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6其次节 计量经济学方法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内容 任何计量经济探讨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理论和事实,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将这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计量经济探讨既运用理论,也运用事实,将二者结合起来,用统计技术估计经济关系,如图1.1所示。17 理 论 模 型计量经济模型事 实数 据加工好的数据统计理论计量经济技术运用计量经济技术,用加工好的数据,估计计量经济模型结构分析 预 测政策评价 图1.1 计量经济学的探讨方法18 理论(Theory)理论是任何计量经济探讨的基本要素,但理论必需以一种可用的形式给出。对于计量经济学来
9、说,最可用的形式,如图1.1所示,就是模型(model)的形式,具体地说,就是计量经济模型。模型概括了与所探讨的系统相关的理论,是理论用于实证探讨的最便利的方式。任何计量经济探讨的一个必不行少的部分是模型的设定,也就是构筑一个能够恰当地表示所探讨现象的计量经济模型。19事实(facts)计量经济探讨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事实,指的是现实世界中与所探讨现象相联系的事务。这些事实导致代表相关事实的一组数据。一般来说,数据必需以各种方式进行加工,使它们能够适合于计量经济探讨的运用。这种加工包括各种各样的调整,如季节调整、插值、不同数据源的合并,以及运用其它信息来修正数据等等,结果是一组加工好的数据。20
10、两个基本要素的结合 计量经济探讨方法的下一步也是核心一步,是两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即用加工好的数据估计计量经济模型。这一步须要运用一批计量经济技术。计量经济技术是经典统计学方法特殊是统计推断技术的扩展。这种扩展是必要的,因为在估计计量经济模型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上述过程的结果是一个估计好的计量经济模型,所谓估计模型就是依据有关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估计好的模型可用于计量经济学的三个主要目的:结构分析,预料和政策评价。21二.计量经济分析的步骤(1)陈述理论(或假说)(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3)收集数据(4)估计参数(5)假设检验(6)预料和政策分析下面通过一个探讨价格变动对空调需求量的影响的例
11、子来说明上述步骤。22第一步:陈述理论第一步:陈述理论 首先要做的是查找一下有关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经济理论,众所周知的需求定律告知我们: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一商品的价格上升,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削减;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简言之,一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即需求曲线斜率为负。23其次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其次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1.需求函数的数学模型 尽管需求定律假定价格(P)与需求量(Q)之间呈反向关系,但并没有给出二者之间关系的精确形式。例如,该定律并没有告知我们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如图1.2中(a)和(b)所示。事实上,斜率为负的曲线有千千
12、万万,在它们之中选择正确的函数是计量经济学家的任务。24 (a)(b)Q PQ P 图1.2 线性和非线性的需求函数25 假如Q和P 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如图1.2(a)所示,则数学上需求函数可表示为:Q=+P (1)和称为该函数的参数(parameters),它们是未知常数。亦称为截矩(intercept),它给出P为0时Q的值。亦称为斜率(slope),它计量的是P的单位变动所引起的Q的变动。26因变量和说明变量(1)式是反映Q和P 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专业点儿说,是数理经济学模型。在这样一个模型中,等号左边的变量称为因(应)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或被说明变量(exp
13、lained variable),等号右边的变量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或说明变量(explanatory variable),在我们的例子中,Q是因变量,P是说明变量,意味着我们用价格的变动来说明需求量的变动。272.由数学模型到计量经济模型(1)数学模型的缺陷 上段中(1)式假定价格(P)与需求量(Q)之间的一种精确的或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就确定一个唯一的需求量。在现实的经济变量之间,极少存在这种关系,更常见的是不精确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依据表1.1中Q和P的假设数据画出一个散点图(图1.3)。28数据表和散点图 表 1.1 P
14、Q 0 78 1 70 2 69 3 63 4 60 5 58 -i i i i i 80 Q 70 60 1 2 3 4 5 x x x x x xP 图 1.32930 图1.3显示的是一种近似线性而非严格线性的关系。为什么不是全部6个点都位于数学模型(1)所规定的直线上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导出需求曲线时假定全部影响Q的其它变量保持不变,而事实上它们通常要变,这种变动会对Q产生一些影响。结果是,观测到的Q和P 的关系可能不精确。结论:现实中经济变量之间 的关系一般是一种不精确的关系,因此用(1)式这样的数学模型描述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状况。31(2)扰动项(disturb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量经济学 潘省初 计量 经济学 课件 第一章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