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理学优秀PPT.ppt(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一、一、X射线的发觉射线的发觉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探讨时偶然发觉了一些奇异的现象:伦琴在暗室中做阴极射线管气体放电试验时,为避开紫外线与可见光的影响,特用黑纸将射线管包住,但位于高真空阴极射线管旁边的用黑纸严密包好的照相底片会被感光;用黑纸包袱的阴极射线管也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而阴极射线是透不出玻璃管的。2022/11/4 伦琴认为,还存在着发自阴极射线管,但又非阴极射线的另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因对其本质的不确定性,他把这种射线称为X射线,但是人们为了敬重他的功绩,又称之为伦琴射线。经过6个多星期的
2、深化探讨,伦琴于12月28日向德国维尔茨堡物理医学会递交了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的论文。1912年,德国物理家劳厄从晶体衍射的新发觉中推断X射线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从而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不久后,莫斯莱证明它是由原子中内层电子跃迁所发出的射线。伦琴,德(1845-1923)和他的第一张X照片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一、一、X射线的发觉射线的发觉二、放射性的发觉二、放射性的发觉 1896年年2月,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选择了一种月,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选择了一种荧光物质荧光物质铀盐铀盐 做试验,结果发觉,不仅受做试验,结果发觉,不仅受阳光照射发出荧光的铀盐能
3、使照片底片感光,而且阳光照射发出荧光的铀盐能使照片底片感光,而且包于黑纸中未受阳光照射的铀盐也能使底片感光。包于黑纸中未受阳光照射的铀盐也能使底片感光。经过反复试验,贝克勒尔证明铀盐无需任何外经过反复试验,贝克勒尔证明铀盐无需任何外界作用就能自发地放出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这界作用就能自发地放出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这种射线明显只与铀盐有关而与荧光无关,是有别于种射线明显只与铀盐有关而与荧光无关,是有别于X射线的新射线。射线的新射线。人们就把物质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叫放射人们就把物质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把有放射性的物质称为放射性物质。性,把有放射性的物质称为放射性物质。第一节第一
4、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贝克勒尔,法(1852-1908)得到的第一张铀辐射照片 贝克勒尔的新发觉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和爱好,著名的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居里投入了找寻像铀那样的其他放射性元素的工作。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二、放射性的发觉二、放射性的发觉 1902年,居里夫妇宣布,他们测得镭的原子量为225,找到了两根光明的特征谱线,至此,镭的存在才得到公认。皮埃尔.居里,法(1859-1906)玛丽.居里,法籍波兰(1867-1934)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二、放射性的发
5、觉二、放射性的发觉三、电子的发觉三、电子的发觉 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在对气体放电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后,将电流通过低压气体放电管时,对着阴极的那一端管壁出现荧光现象的缘由归结为是某种射线从阴极发出,打在了对面的管子上,并给这种射线取名为阴极射线。2022/11/4 1897年,英国理学家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本质作出了正确的回答。首先,他测出了阴极射线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因而证明它不是电磁波。接着汤姆孙又用电磁场把阴极射线引到了一种用于测电荷的接收器中,证明它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流。还测出了这种粒子流的质量与电荷的比(名为荷质比e/m)。汤姆孙起初称该粒子为“微粒”,后来又接受了爱尔兰
6、物理学家斯托尼于1891年提出用来表示电荷最小单位的“电子”一词称之。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J.J汤姆孙,英(1856-1940)在做试验 电子的发觉不仅揭示出电的物质本质,而且向世人宣告,原子已不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结论,原子不行分的传统观念彻底破灭了。汤姆逊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电子的发觉导致了原子物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三、电子的发觉三、电子的发觉四、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觉,使传统的物理学观念受到了
7、挑战,不仅原来的原子不行分学说由于电子的发觉而必需摒弃,而且过去认为一种元素不行能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观点,也因为现在看到放射性元素在放出某种射线后就渐渐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事实而应当予以推翻。2022/11/4 它标记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相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经典物理学理论正遭遇着巨大的冲击。面对这样一些事实,有些科学家显现出相识上的混乱,他们说:“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逝了”,否认物质存在的客观性,导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他们还把物理学的这些新发觉看成是“原理的普遍毁灭”,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觉,拉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是科学史上的确定性事务,因此被人们誉为“19
8、世纪物理学的三大发觉”。第一节第一节 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觉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一、确定时空观和以太之谜一、确定时空观和以太之谜 1、牛顿的确定时空观2022/11/4 “确定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无关而恒久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确定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消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匀整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消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持续性。”牛顿的确定时空观夸大了时空的确定性,割裂了时空与物质及其运动的关系。2 2、以太之迷、以太之迷2022/11/4 “以太之谜”是人们在探讨光传播媒介时所发觉的问题。依据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没有媒介振
9、动就不能变成波动。让人不解的是,光和其它形式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也是能够传播的。人们设想“以太”是一个迷漫于宇宙空间且无所不在的志向参考系,电磁波就是以它为介质来传递的。但是,是否真的存在“以太”?假如存在“以太”的话,我们怎样证明它的存在?18761887年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化学家莫雷设计了一个特别精致的试验,来找寻“以太”存在的证据。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一、确定时空观和以太之谜一、确定时空观和以太之谜假设太空中充溢着“以太”,当地球运动时就应当有一个相对于“以太”的速度。在地球上发出的不同方向上的光束,由于受到地球相对于“以太”速度的影响,其合速度应当是不一样的。这项
10、试验就是为了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差值,这个差值人们称之为“以太漂移”。试验的结果是否定性的,人们观测不到“以太漂移”,这就是所谓的“以太之谜”。迈克尔逊,美(1852-1931)迈克尔逊-莫雷试验装置该试验没有找到“以太”,反而证明白光速与参照系无关。人们起先提出疑问:说明光的运动是否真的须要“以太”假设?人们对空间、运动的相识是否存在问题?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一、确定时空观和以太之谜一、确定时空观和以太之谜 2 2、以太之迷、以太之迷二、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二、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假如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线一起跑,那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图景呢?“对于在一个参考系的观测者来说是同时发
11、生的事务,对在另一个参考系的观测者不见得是同时的。”爱因斯坦,美(1879-1955)爱因斯坦和两个年轻挚友组成“奥林比亚科学院”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宣告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文中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第一条:相对性原理。即物理规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都一样,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顿定律适用的参照系);其次条: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惯性系,真空中的光速c皆相同。2022/11/4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观点:空间和时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着本质的联系;空间和时间都同物质的运动变更有关,并随物质运动的速度变更而变更;对
12、于不同的惯性系,时间与空间的量度不行能是相同的。狭义相对论还得出了一些新的推论:(1)一个物体相对于视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2)一只时钟相对于视察者静止时,它走得最快。(3)在任何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4)假如物体运动速度比光速小很多,相对论力学就还原为牛顿力学。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二、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二、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三、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狭义相对论所探讨的问题是以惯性系为前提的,但爱因斯坦认为,相对性原理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适用于惯性系,而且也适用于非惯性系。爱因斯坦探讨广义相对论,经验了一条比建立狭义相对论更漫长,也更
13、艰难的探究道路。从1907年到1916年的九年时间,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07年冬到1912年春的4年多时间里,他确立了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从l912年夏到19l5年夏解决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表述;1915年完成了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广义相对论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的事实为依据,提出了两个基本原理等效原理和广义原理,并指出: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可以等效地用来描述物理定律。其基本观点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弯曲的程度(曲率)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状况;空间曲率体现为引力场的强度。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迄今为止,广义相对论的应用主
14、要是在宇观领域,即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方面。2022/11/4 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初,爱因斯坦提出三项试验检验。一是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二是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三是光谱线的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三、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三、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用天文学观测检验广义相对论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有关宇宙膨胀的哈勃定律、黑洞的发觉、中子星的发觉、微波背景辐射的发觉等等。通过各种试验检验,广义相对论越来越令人信服。但我们仍旧不能说它是惟一的正确理论。2022/11/4 爱因斯坦正在讲解广义相对论其次节其次节 相对论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三、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三
15、、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一、一、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上的另一大成就是量子论的产生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而量子论的产生则是从探讨黑体辐射性质起先的。2022/11/4所谓黑体,是指能全部吸取外来电磁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的志向物体,它也被称为“确定黑体”。黑体的模拟1896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建立了一个关于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维恩公式”。该公式在波长较短、温度较低时才与试验结果相符,在长波内完全不适用。1900至1905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金斯也推算出一个“瑞利一金斯”公式。该公式在波长较长、温度较
16、高时都与试验事实相符,但在短波范围内与试验结果完全不符。由于“瑞利一金斯”公式是在短波(紫外光)区出现问题的,因此人们便称之为“紫外灾难”,它就是经典物理学上空两朵乌云中的另一朵。2022/11/4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经过细致探讨,于1900年建立了一个在短波区域近似于维恩公式,而在长波区域近似于瑞利一金斯公式的普遍公式。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一、一、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普朗克能量子假说能量子假说:物体在放射辐射和吸取辐射时,能量是不连续变更的,这种分立变更不是随意的,它有最小的能量单元,该单元称“能量子”或“量子”。2022/11/41900年12月14日,普朗
17、克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了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标记着20世纪物理学又一种崭新的思想观念诞生了。普朗克,德(1858-1947)及能量子假说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一、一、普朗克能量子假说普朗克能量子假说二、爱因斯坦光量子论二、爱因斯坦光量子论爱因斯坦从普朗克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但他又对普朗克把能量不连续性仅局限于辐射的放射和吸取过程感到不满足。爱因斯坦认为,能量的不连续性可以推广至辐射的空间传播过程。也就是说,光在传播时,能量不连续地分布于空间,它由分立的能量子组成。这种能量子称为“光量子”,对于频率为的辐射,它的一个光量子的能
18、量就是hv。1909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光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量子理论在说明过去用经典物理学理论难于说明的光电效应规律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谓光电效应就是某些金属被光照射后放出电子的现象。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从试验中总结出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当照射光的频率高于确定值时,才能有电子逸出表面;逸出电子的能量随光的频率增加而增加,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强度只确定单位时间内被打出的电子数目。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1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由于元素的放射性和电子的发觉,促使人们去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当时出现了不少原子结构模型,如1903年,汤姆孙提出了第一个原子模型。汤姆孙,英(1824-1907)原子模型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1911年2月卢瑟福发表了和粒子物理散射效应和原子结构一文,正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2022/11/4卢瑟福,新西兰(1871-1937)原子模型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1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1913年,在卢瑟福试验室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依据一系列试验事实,奇妙
20、地将有核模型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模型。2022/11/4尼玻尔,丹麦(1885-1962)原子模型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 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绕核运行,处在这些特定轨道上时是一种稳定的分立状态,因此并不放射能量,只有当它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上跃迁到一个较低能量的轨道时才发出辐射能,反之则吸取辐射能。而发出和吸取辐射的能量等于两个稳定态之间的能量差,即E=hv。1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理论是否正确?这主要看他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的比较。光谱试验,从光谱的分
21、别特征,证明白原子内部量子态的存在。在1914年,弗兰克和赫兹进行了电子轰击原子的试验,证明白原子内部的能量确是量子化的。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保留了经典粒子的观念,仍旧把电子的运动看做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2022/11/4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1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927年索尔瓦会议参与者2 2、物质结构理论、物质结构理论1919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镭放射出来的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发觉,氮原子俘获了粒子后变成氧原子,并且产生了一种新的射程很长的、质量比粒子更小、带一份正电荷的粒子
22、。探讨表明,这种粒子就是氢的原子核,人们称它为质子,并且有人猜想,原子核就是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人们又发觉,除了氢元素之外,全部元素原子核中的电荷数并不等于它们的质量,如氮的原子核质量是氢的4倍,可是只带有2份正电荷。有人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电子中和了一部分质子的电荷,使剩下的正电荷正好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假如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那么,我们无法说明原子核的自旋现象。原子有结构,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呢?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2 2、物质结构理论、物质结构理论1920年,卢瑟福大胆地推想,原子核内还
23、可能存在着一种质量与质子相同的中性粒子称为中子。1932年,他的学生查德威克把居里夫妇的试验结果和卢瑟福的中子假说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发觉了中子。同年海森伯和苏联物理学家伊凡宁科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确认了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三、玻尔模型与物质结构理论查德威克,英(1891-1974)四、量子力学的建立四、量子力学的建立19231924年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受爱因斯坦光量子论的启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说:电子一类公认的粒子物质也将呈现出波动性,即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
24、性,并且预言电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会象光波一样产生衍射现象,后来人们就将粒子的波动性称德布罗意波。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孙等人通过试验证明白德布罗意的预言。德布罗意,法(1892-1987)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德布罗意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动力学方程,称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同年,德国物理家玻恩对波函数作出了统计说明,并指出其物理意义。薛定谔,奥(1887-1961)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四、量子力学的建立四、量子力学的建立1925年,
25、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沿着另一条途径,也为量子力学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海森伯建立了量子论的矩阵力学体系,后经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对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作了改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和严密的理论。1926年,薛定谔和狄拉克证明白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二者的等价性,两种理论事实上是一种理论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述,接着他们又通过数学方法将这两种表述方式统一起来,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统称为量子力学。海森伯,德(1901-1976)狄拉克,英(19021984)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四、量子力学的建立四、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关于它的物理说明却众说纷纭,莫
26、衷一是。波动方程中的所谓波原委是什么?薛定谔本人认为,它就是一种物质波。玻恩则认为,波函数表征的是电子这种粒子在某时某地出现的几率。1927年,海森伯提出了微观领域里的测不准关系,即任何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行能同时精确的测量,要精确的测量一个,另一个就完全测不准。玻尔敏锐地意识到它正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互补原理”。爱因斯坦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是一种“绥靖哲学”。玻尔在讲互补原理 爱因斯坦和玻尔在深思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四、量子力学的建立四、量子力学的建立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
27、粒子的不断发觉1 1、核反应探讨、核反应探讨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的试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实现了核反应。1934年1月,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得到了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新放射性元素磷,它接着放出正电子进行衰变,变为稳定元素硅。193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领导的探讨小组利用中子不带电更简洁进入原子核的特点,依据元素周期表上的依次,从氢起先对63种元素的原子核逐一用中子作为炮弹去轰击,总共获得了37种放射性同位素。1938年12月,德国化学家哈恩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提出假设:铀的原子核受到中子轰击后,就会分裂成差不多相等的两个部分。1939年1月,玻尔在得知这一假设后前往美国参
28、与理论物理探讨会时,向与会者宣布了这一消息,整个会场沸腾起来,促使更多的人投入探讨工作。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费米,意(1901-1954)哈恩,德(1879-1968)1942年,致力于核裂变链式反应探讨的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记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起先。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1 1、核反应探讨、核反应探讨1945年07月,美国制成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1月,美国成功试爆氢弹。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
29、年0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图 氢弹爆炸蘑菇云图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1 1、核反应探讨、核反应探讨钱三强,中(1913-1992)邓稼先,中(1924-1986)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1 1、核反应探讨、核反应探讨1954年,苏联首先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6和1957年美国和英国也相继建成核电站。1991年,我国自行设计、建成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一期
30、工程。秦山核电站 反应堆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1 1、核反应探讨、核反应探讨2 2、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发觉,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相识大大深化,由于它们都是比原子核更小的下一个层次的物质单元,因此被称为“基本粒子”。“基本”只是相对而言,人们又接二连三地发觉了其他“基本粒子”。依据作用力的特点,人们将已发觉的基本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夸克等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使人类相识微观世界的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
31、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一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进入了更深的层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相识将不断深化,恒久不会穷尽。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W.Higgs)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7月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试验室宣布,该试验室最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英(1929)希格斯玻色子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2 2、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1968年Gabriele Veneziano(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发觉弦理论的雏形,弦理论是理论物理学上的一门学说。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弦理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弦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五、核反应探讨与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2 2、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基本粒子的不断发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