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pdf(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二二一年十二月前言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系统解决我国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 抓紧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统筹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
2、一个五年。 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评估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系统分析水安全状况及面临形势,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政策举措,完成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
3、是今后五年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录一、现状与形势. 1(一)“十三五”成就.1(二)水安全现状.4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 6(二)工作原则. 6(三)规划目标. 7三、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9(一)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9(二)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11(三)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减排.12(四)全面加强城镇节水降损.13(五)健全节水机制.14四、加强重大水资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15(一)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15(二)加强水源工程建设.16(三)加强区域供水工程建设.17(四)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18五、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流域防洪减灾
4、能力. 18(一)加强江河湖泊治理.19(二)加快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20(三)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洲滩民垸整治.20(四)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1(五)加强山洪灾害防治.22(六)加强城市防洪与重点区域治涝能力建设.22(七)加强沿海防台防潮能力建设.24六、加强水土保持和河湖整治,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24(一)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24(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25(三)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7(四)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27七、加强农业农村水利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能力. 28(一)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28(二)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28(三)实施水系连通及
5、水美乡村建设.29(四)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30八、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30(一)加强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30(二)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与建设.31(三)加快水利数字化建设.32(四)推动涉水业务智能化应用.33九、加强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提高水利创新发展能力. 34(一)建立政府水安全保障责任机制.34(二)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与协调机制.35(三)深化价税改革.36(四)积极稳妥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37(五)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38(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39十、加强水利管理,提高水治理现代化水平.40(一)加强水利法治建设.40(二)加强涉水事务监管.41
6、(三)加强水库移民管理.43(四)加强科技创新.44(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5(六)推进水文化建设和水情教育.46十一、加强规划实施保障.48(一)加强党对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48(二)落实目标责任.48(三)科学有序推进.48(四)凝聚各方力量.491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成就“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水利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水利投资达 3.58 万亿元,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 149 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1.治水管水
7、思路发生深刻转变。坚持节水优先,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均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两手发力,积极推进水权和水资源税改革、 水价和投融资机制等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2.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深入推进,淮河出山店、西江大藤峡、泾河东庄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加快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加强,重点
8、河段和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强化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精细组织调度运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作用,科学抗御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流域等多次大洪水、特大洪水,成功处置多次堰塞湖险情,有效应对多次2大范围干旱, 洪涝和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低到 0.28%、 0.0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3.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610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 28%和 39.6%。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持续向北方受水区
9、调水,1.2 亿人直接受益,连续实施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确保澳门等珠三角地区供水安全。引黄入冀补淀、牛栏江滇池补水等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滇中引水、 引江济淮、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开工建设,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湟水北干、四川武引灌区二期等大型灌区,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 2 亿多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65,为夺取农业连年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4.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持续开展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30 万平方公里,
10、 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 “双下降” 。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黄河干流连续 21 年不断流。 开展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永定河北京段时隔 25 年实现全线通水,持续推进塔里木河、黑河、 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保护修复。采取“一减一增”综合措施,系统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3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实施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修复减脱水河道 9 万多公里。5.水利扶贫攻坚和水库移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了 1710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 2.7 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治理江
11、河 1.71 万公里,新增堤防 6300 多公里,新增恢复改善贫困地区灌溉面积 8029 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35万平方公里,开展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建设,新增、改善贫困地区装机约 71.9 万千瓦。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稳步推进,有力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和移民脱贫致富。6.水利改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河湖长制全面建立,百万河长湖长上岗履职。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 16.4 万个,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大江大河采砂秩序稳定向好。完成 52 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制定 282 条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暂停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积极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推进水资源费改税
12、试点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水利利用金融贷款、社会资本的方式不断创新,投融资规模再创新高,结构更趋合理。水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 水行政执法效能不断提升。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是治水思路发生深刻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取得重大进展、水利改革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水利综合效益最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烈的五年。(二)水安全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不懈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水安
13、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治水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书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一是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国共建成 5 级及以上堤防约 33 万公里,建成各类水库 9.8 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 1681 亿立方米,开辟国家蓄滞洪区 98 处,容积 1067 亿立方米,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国主要江河集中连片防洪保护区面积约 80 万平方公里,保护
14、人口 8.6 亿人,耕地6.4 亿亩,沿江沿河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达到 100200 年一遇。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二是经济社会用水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正常年景情况下可基本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对京津冀等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承载力严重失衡的区域,在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推动5更大范围的水资源调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计供水超过 400 亿立方米,缓解了重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全国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逐步完善,重要城市群和经济区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快形成,城镇供水得到有力保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 8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0.37
15、亿亩,正常年景情况下可基本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三是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封育保护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全面遏制。坚持地下水压采与增加补给相结合,华北等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明显缓解。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国监测河长中类水质河长比例明显提高,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 “十二五”末的 68%提高到 8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由 66%提高到 83.4%。四是水安全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提升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意识和能力。水旱灾害防
16、御、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地下水等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能力持续提高。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乡供水风险应对能力。高度重视水工程安全运行,建立健全事故隐6患排查治理制度,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特点和人口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安全中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水安全保障工作处于加快补齐短板、消除薄弱环节、筑牢安全风
17、险底线、解决累积性问题、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水利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提高水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
18、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二)工作原则坚持人民至上、 造福人民。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7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供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性举措,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量水而行,规范和约束用水行为,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风险防控、确保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水安
19、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统筹利用价格等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完善水治理体制,发挥水利科技支撑作用,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三)规划目标到 2025 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8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防洪减灾。近年来暴露的防洪薄
20、弱环节全面解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干流 3 级以上堤防基本实现达标,中小河流治理河段达到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国 5 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由现状的 73%提高到 77%。流域控制性枢纽有序建设,新增防洪库容 40 亿立方米。对流域分蓄洪起关键作用、启用频繁的蓄滞洪区基本具备正常启用条件。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重点防洪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
21、本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640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20 年下降 16%左右,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8。 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 290 亿立方米,地级及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基本建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万亩以上灌区灌溉面积达到 5.14 亿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促进农业节水。水生态保护。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 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提
22、高到 73%9以上。地下水监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缓解,京津冀和东北等重点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遏制。2035 年目标展望: 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人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和防洪调度水平大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协调,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现代水治理体系基
23、本建立, 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水法治体系基本健全,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三、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节水优先,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按照“严管控、抓重点、建机制”的思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一)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以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态用水为前提,明确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加快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等工作,确定区域地表水分水指标、
24、地下水可开采量10和水位控制指标、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明晰区域用水权益,保护水生态环境。 以管控指标为约束,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用水规模,引导各行业合理控制用水量。坚持生态优先,大稳定、小调整,优化细化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分区差别化管理制度。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不同流域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衔接协调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成果。进一步研究细化分区标准, 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 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实施,推进水资源论证区域评
25、估制度,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坚决纠正未经批准擅自取水、超许可水量取水、超采地下水、无计量取用水等行为。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在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区,压减高耗水产业规模,发展节水型产业。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动态监管能力。对取用水户等社会主体,加强取水许可执行、用水定额落实、用水计量等情况的全面监督。推进超载区取水许可限批。落实取用水总量控制主体责任,严格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在水资源超载地区,按水源类型暂停相应水源的新增取水许可。对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需求以及通过水权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四五 安全 保障 规划 计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