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下语文《古诗三首课文9》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docx
《部编五下语文《古诗三首课文9》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下语文《古诗三首课文9》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二)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三)通过抓诗眼、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课件。(二)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王昌龄、陆游相关资料和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三、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情境引入。两名学生吟诵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9课的学习。2.自学古诗,初知诗意。(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词语:从军行、将晓、迎凉。朗读课题。读好第二首诗歌的停顿。说说对诗人和写作背景
2、的了解。学习提示诗人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陆游: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写作背景从军行: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这期间边塞战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了,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2)录音范读,读好诗歌。(播放古诗录音)学生跟读,自由练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指名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读。(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相
3、机板书: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从军行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画面的呈现,你们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两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二)对比阅读,感悟诗情(板书:对比阅读)1.再读两首古诗,找到两首诗歌里都出现的一个字。(望)2.阅读古诗,对比“望”。(相机板书:抓诗眼“望”)(1)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2)汇报学习交流成果,深人感悟两首诗歌分别所表达的诗情。3.精读诗歌,理解“遥
4、望”。(1)在第一首诗歌中,是谁在遥望呢?(戍边将士)(2)“望”到了什么呢?引导理解:一、二两句,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补充青海、雪山、玉门关位置资料图。补充数据。(出示征成资料)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指导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课文9 一等奖 部编五下 语文 古诗 课文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