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幽默智慧”这一主题,安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3 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童年的发现生动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课时1.会认 26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18 个字,正确读写 14 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3.默读课
2、文,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4.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学会收集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笑话,选择两三个精彩的笑话讲给全班同学听;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学会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受到的启示;写完后,同学互换习作口语交际习作121 读一读,看看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是不是写清楚了,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认真修改。1.系统性总结感受课文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的方法。2.训练学生根据情境写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能力。3.引导学生欣赏颜真卿的勤礼碑,激发学
3、生练习书法的兴趣。4.积累有关做人的名人名言。21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不要读成“zh”。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2.阅读理解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
4、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语言运用2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过程板块一 单元导读,引出课题1.谈话导入。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
5、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我们先去认识谁呢?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3.理解课文题目。(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6、3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板块二 初步感知,读出韵味1.学生试读文言文。(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2.教师范读文言文。(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课件出示:杨
7、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
8、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5.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4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
9、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课件出示:l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l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l 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
10、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4.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5.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5 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背诵课文。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教
11、学过程板块一 体会巧妙,感受机智1.理解孔君平的话。(1)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板书:杨梅杨家果)(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12、。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课件出示:l 孔雀是夫子家禽。l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 1 句话是肯定句,第 2 句话是否定句)(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6 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氏之子 部编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21 之子 优秀 教案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