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课件29张.pptx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课件29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课件29张.ppt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句赏析诗句赏析目录目录1.艺术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手法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练习练习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lng sng):山势高峻的样子。 这首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公式 点明手法+分析效果+表达情感【答案】 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
2、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练习练习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析】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
3、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 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答案】 12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
4、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2.炼字炼句炼字炼句 练习练习1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公式 解释字义+分析效果+表达情感【答案】(2)“独”是孤单的意思,形象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是空旷、寂寥的意思,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抒发了人物内心的忧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练习练习2 阅读
5、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3.赏析语言赏析语言 练习练习1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4.下列对本诗
6、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基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答案】 14.(5分)A、E(答A给2分,答E给3分。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 1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 15.(6分)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2分)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4分)(意思相近即可)练习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
8、,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答案】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