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机电一体化-概述分析优秀PPT.ppt
《第1章-机电一体化-概述分析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机电一体化-概述分析优秀PPT.ppt(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结束放映返回总目录1第第第第1 1 1 1章章章章 概概 述述 1-1 对机电一体化涵义的理解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构成及评价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连接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设计类型及设计流程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程序、准则与规律 1-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与系统工程 1-7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工程与现代设计方法 1-8 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与优先发展领域 习题与思考题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各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是电子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过程中逐
2、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关于“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这个名词的起源,说法很多,早在197l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副刊就提出了“mechatronics”这一名词,1976年以广告为主的日本杂志Mechatronics Design News开始使用,其中的“mechatronics”是mechanics(机械学)与 e1ectronics(电子学)组合而成的日本造英语。1-1 对机电一体化涵义的理解机电一体化涵义的理解 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与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一、一、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的涵义与的涵义与机电一体化时代特征机电一体化时代特征 “机电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工程、电子工
3、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分类,形成了融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等多学科为一体,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 “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涵涵义义 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机电一体化”涵义是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提出的解释:“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用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就是说,“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有机结合)的产物。“机电一体化”含有“技术”与“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其技
4、术原理,即使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该“产品”主要是机械系统(或部件)与微电子系统(或部件)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新的“系统”,且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4机电一体化时代特征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机电一体化”并不是机械技术、电子(微电子)技术、信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而是有机地相互融合(结合),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简言之,“机电一体化”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有其技术基础、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只有对其有了充分理解,才能正确地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作。随着以IC、LSI、VLSI等为代
5、表的微电子技术的惊人发展,计算机本身也发生了根本变革,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逐步向机械领域渗透,并与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交叉融合),为曾以机械技术为主的产品增添“头脑”,而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性能,因此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机电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机电一体化时代”。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5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二、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大家知道,1g(克)铀能够释放约相当于106g(一吨)石油所具有的能量,所以这106(百万)的变化称得上是能源技术的变革,即我们常说的能源技术革命。1945年美国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使用了近两万个电子管、占地达160多平方米,其体积将近400
6、0多立方米,其重量达30余吨,每秒运算速度达5000多次。故从计算机的体积、重量与运算速度来看,如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以及由其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如单片机)等微电子技术早已经完成了这种106(百万)的变革,并将微型计算机等微电子技术与曾以机械为主的产品(如机床、汽车、照相机、缝纫机、打字机等)进行交叉融合(有机结合),让其增添头脑(即智能)而具有了新的功能和性能。如果说微型计算机等微电子技术的这个106(百万)的技术变革也称得上是技术革命的话,那么,这种将微型计算机等微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并给机械以“智能”的技术革新潮流,就可以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返回结束放映
7、返回本章目录6 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的“目的目的”是提高系统(产品)的附加价值,即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短、小、轻、薄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拼拼凑凑的混合设计法,应该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设计、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技术优势。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的“目的”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7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 及功能构成及其价值评价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系统(要素)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系统(要素)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由 机械系统机械系统(机构
8、机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动力源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执行元件系统(如电动机如电动机)五个子系统组成。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8 系 统(产品)基 本 构 成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9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及价值评价系统目的功能系统目的功能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0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变换、传递与储存功能 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系统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即工业三大要素)进行某一处理,输出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1)变换(加工、处理)功能;(2)传递(移动、输送)功能;(3)储存(保持、积
9、蓄、记录)功能。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功能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2 CNC机床的内部功能构成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3主主 功功 能:能:实现系统“目的功能”必需的功能。动力功能:动力功能: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的功能。计测功能:计测功能:对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检测与计算处 理的功能。控制功能:控制功能: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使系统正常运转以实施 “目的功能”。构造功能构造功能:使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及元、部件维持所 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 功能 系统的内部功能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功能与系统价值评价返回结束放映
10、返回本章目录15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部功能之性能评价内容 系统的内部功能 高附加价值 主 功 能:高性能、低价格、高可靠性 控 制 功 能:智能化 计 测 功 能:智能化 动 力 功 能:省能化 构 造 功 能:短小轻薄化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6 工业三大要素与机电一体化工业三大要素与机电一体化 的三大效果的三大效果 工业三大要素 物质、能量和信息机电一体化对三大要素的三大效果:省能源 省资源 智能化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7 为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果为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果,使使系统系统(或产品或产品)得到最佳性能,一方面要求设得到最佳性能,一方面要求设计机械系统时应选择与
11、限制系统的电气参数计机械系统时应选择与限制系统的电气参数相匹配的机械系统参数,同时也要求设计限相匹配的机械系统参数,同时也要求设计限制系统时,应依据机械系统的固有结构参数制系统时,应依据机械系统的固有结构参数来选择和确定电气参数,综合应用机械技术来选择和确定电气参数,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使二者亲密结合、相互协调、和微电子技术,使二者亲密结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补充,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8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为此,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
12、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就可称为接口(interface)。从系统外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输入输出是与人、自然及其它系统之间的接口;从系统内部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许多接口将系统的构成要素输入输出联系为一体的系统。从这一观点出发,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性能就成为整个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功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接口设计”。1-3 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 之间的相互连接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19 构成要素之相
13、互联系构成要素之相互联系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0 依依据据接接口口的的变变换换、调调整整功功能能,可可将将接接口口分成以下四种:分成以下四种:1)1)零零接接口口。不不进进行行任任何何变变换换和和调调整整、输输出出即即为为输输入入等等,仅仅起起连连接接作作用用的的接接口口,称称为为零零接接口口。例例如如输输送送管管、接接插插头头、接接插插座座、接线柱、传动轴、导线、电缆等。接线柱、传动轴、导线、电缆等。2 2)无无源源接接口口。只只用用无无源源要要素素进进行行变变换换、调调整整的的接接口口,称称为为无无源源接接口口。例例如如齿齿轮轮减减速速器器、进进给给丝丝杠杠、变变压压器器、可可变变电电
14、阻阻器器以以及及透透镜等。镜等。3)3)有有源源接接口口。含含有有有有源源要要素素、主主动动进进行行匹匹配配的的接接口口,称称为为有有源源接接口口。例例如如电电磁磁离离合合器器、放放大大器器、光光电电耦耦合合器器、D/AD/A转转换换器器、A/DA/D转换器以及力矩变换器等。转换器以及力矩变换器等。4)4)智智能能接接口口。含含有有微微处处理理器器,可可进进行行程程序序编编制制或或可可适适应应性性地地变变更更接接口口条条件件的的接接口口,称称为为智智能能接接口口。例例如如自自动动变变速速装装置置,通通用用输输入入输输出出LSI(8255LSI(8255等等通通用用I/O)I/O)、GP-IBG
15、P-IB总总线线、STDSTD总线等。总线等。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1 (一)(一)变换、调整功能变换、调整功能 (二(二)输入输出功能输入输出功能 1)机械接口机械接口 2)物理接口物理接口 3)信息接口信息接口 4)环境接口环境接口 广义的接口功能有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两种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2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人 体 组成要素 组成要素 控制器(计算机等)大脑 执行元件 驱动(操作)(肌肉伸缩)检测传感器 五种感官 (眼、耳、鼻、舌、口)动力源 内脏提供能量 机构 骨架机电一体化系统要素与人体组成要素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3 1-4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 考虑方法与设计类
16、型及设计流程 一、系统(产品)设计的 考虑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操作。因此。设计人员应从其通用性、耐环境性、可靠性、经济性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使系统(或产品)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果。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4 1)1)机电互补法 2)2)结合(融合)法 3)3)组合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系统(产品)设计 的考虑的考虑 方方 法法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5 机电互补法又称取代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利用通用或专用电子部件取代传统机械产品(系统)中的复杂机械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以弥补其不足。1)1)机电互补法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6 它是将各组成要素有机结
17、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通用的功能部件(子系统),其要素之间机电参数的有机匹配比较充分。2)结合(融合)法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7 它是将结合法制成的功能部件(子系统)、功能模块,像积木那样组合成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品),故称组合法。3)组合法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8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 的设计类型 它是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产品或系统。1 1)开发性设计)开发性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类型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29 它是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
18、为了进行微电子控制对机械结构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使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增加某些附加价值。2)适应性设计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0 它是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产品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于量的方面有所变更的要求。3)变异性设计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1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流程 (1)根据目的功能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2)系统功能部件、功能要素的划分(3)接口的设计(4)综合评价(或整体评价)(5)可靠性复查(6)试制与调试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流程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3 1-5 系统(产品)的设计 程序、准则与规律 设计
19、中一般采用三阶段法,即总体设计、部件(零件)的选择与设计或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工艺设计。在试验性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多采用既分阶段又平行兼顾的设计即并行设计,以便相互协调。1)1)设计程序 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4 设计准则主要考虑“人、机、材料、成本”等因素,而产品的可靠性、适用性与完善性设计最终可归结于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2)2)设计准则返回结束放映返回本章目录35 总结一般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规律:根据设计要求首先确定离散元素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研究其相互间的物理关系,这样就可根据设计要求和手册确定其结构关系,最终完成全部设计工作;其中确定逻辑关系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概述 分析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