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发动机的性能015资料优秀PPT.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章--发动机的性能015资料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发动机的性能015资料优秀PPT.ppt(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发动机原理发动机原理v参考书目参考书目v发动机原理发动机原理 林学东林学东v汽车拖拉机发动机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董敬董敬 v汽车构造汽车构造(上册)(上册)陈家瑞陈家瑞v工程热力学工程热力学陈贵堂陈贵堂2发动机原理发动机原理讲义讲义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6学时)学时)发动机理论循环发动机理论循环 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二冲程不讲)四行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二冲程不讲)发动机有效指标发动机有效指标(热平衡不讲)(热平衡不讲)机械损失机械损失第三章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学时)学时)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充气效率及影
2、响因素充气效率及影响因素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增压技术不讲)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增压技术不讲)废气再循环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3v第四章第四章 发动机的燃料及燃烧(发动机的燃料及燃烧(3学时)学时)v 发动机的燃料发动机的燃料v 燃料的运用特性燃料的运用特性v 燃烧过程初步燃烧过程初步v第五章第五章 汽油机混和气形成和燃烧(汽油机混和气形成和燃烧(6学时)学时)v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v 汽油机混和气形成的特点汽油机混和气形成的特点v 燃烧室(重点驾驭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燃烧室(重点驾驭技术要求及设计原则)4v第六章第六章 柴油机混和气形成和燃烧(柴油机混和气形成和燃烧(5学时)学时
3、)v 柴油机燃烧过程柴油机燃烧过程v 燃油喷射和雾化燃油喷射和雾化v 混和气形成和燃烧室混和气形成和燃烧室v 柴油机运行指标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柴油机运行指标对燃烧过程的影响v第七章第七章 发动机特性(发动机特性(4学时)学时)v 发动机工况、发动机台架试验、发动机工况、发动机台架试验、v 负荷特性、速度特性、万有特性、调整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万有特性、调整特性5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x 内燃机:在气缸内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为热能,再通内燃机:在气缸内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为热能,再通 过曲柄连杆机构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动力机械装置过曲柄连杆机构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动力机
4、械装置 内燃机是通过工作循环连绵不断进行工作的,工作循环内燃机是通过工作循环连绵不断进行工作的,工作循环进行的好坏干脆影响到内燃机的各项性能。因此,我们从内进行的好坏干脆影响到内燃机的各项性能。因此,我们从内燃机的循环起先引出内燃机的各项性能指标。燃机的循环起先引出内燃机的各项性能指标。$2.1发动机理论循环发动机理论循环 燃烧燃烧 膨胀膨胀在内燃机中燃料化学能在内燃机中燃料化学能 工质热能工质热能 机械功。这一过程特别困机械功。这一过程特别困难,为抓住内燃机中热功转换的主要冲突,找寻提高内燃机难,为抓住内燃机中热功转换的主要冲突,找寻提高内燃机性能的主要方向。我们把实际循环加以简化,抽象出理
5、论循性能的主要方向。我们把实际循环加以简化,抽象出理论循环。环。理论循环的定义理论循环的定义 在确定的简化条件下将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按燃烧过程不在确定的简化条件下将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按燃烧过程不同,抽象为几种典型的热力学可描述的过程,用于获得确定同,抽象为几种典型的热力学可描述的过程,用于获得确定的评价指标及各种参数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的评价指标及各种参数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6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x 热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系统、边界、外界是构成热力学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系统、边界、外界是构成热力学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系统:用确定的边界将探讨对象与四周的物体分割开来,这种
6、用边界围系统:用确定的边界将探讨对象与四周的物体分割开来,这种用边界围起来的探讨对象的物质总和称为热力学系统。起来的探讨对象的物质总和称为热力学系统。边界:边界是系统的范围及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约束,系统通过边界边界:边界是系统的范围及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约束,系统通过边界与外界进行热量、物质、功交换。与外界进行热量、物质、功交换。外界:系统边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称为外界,由热库、功库、质量库、四外界:系统边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称为外界,由热库、功库、质量库、四周环境构成。周环境构成。状态参数:压力状态参数:压力P,体积,体积V,气体的摩尔数,气体的摩尔数n,热力学常数,热力学常数R,温度,温度T,熵
7、熵S,等等6.021023个微粒的集体作为一个单位,称为摩尔,单位符号是个微粒的集体作为一个单位,称为摩尔,单位符号是mol。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则无序度越大,熵是表征系统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则无序度越大,熵是表征系统无用能大小的状态参数,熵本身并不代表能量,但熵与系统中无用能的无用能大小的状态参数,熵本身并不代表能量,但熵与系统中无用能的可变部分成正比,熵值越大,则系统的无用能越大。可变部分成正比,熵值越大,则系统的无用能越大。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x 热力过程:系统的状态变更过程称为热力过程热力过程:系统的状态变更过程称为热力过程准静态过程:状态变更
8、过程中每个中间状态都是平衡状态的过程。准静态过程:状态变更过程中每个中间状态都是平衡状态的过程。系统内压力温度等状态一样。系统内压力温度等状态一样。可逆过程:系统经验了一个热力过程后假如可以验原路径,逆向进行并可逆过程:系统经验了一个热力过程后假如可以验原路径,逆向进行并使系统和外界复原到初态而不留下任何影响,则系统原先经验的过程为使系统和外界复原到初态而不留下任何影响,则系统原先经验的过程为可逆过程。可逆过程。一切过程都是不行逆的,可逆过程是热力学志向化的概念,无法用试验一切过程都是不行逆的,可逆过程是热力学志向化的概念,无法用试验验证。验证。循环:系统从初始状态动身,经验一系列中间状态后,
9、又回到初态,这循环:系统从初始状态动身,经验一系列中间状态后,又回到初态,这种封闭的热力过程称为热力循环,种封闭的热力过程称为热力循环,8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x v系统状态参数系统状态参数vP为压力,为压力,V为体积,为体积,n为气体的摩尔数,为气体的摩尔数,R与气体成份相关的与气体成份相关的热力学常数,热力学常数,T为温度,为温度,S熵,熵,h焓焓v热力学方程热力学方程v PV=nRT(1)v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v热力学第确定律: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热力学第确定律: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
10、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v热力学其次定律热力学其次定律:不行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不行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行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生其他影响;不行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行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行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于零。v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对熵的论述,一般当封闭系统达到稳定平是对熵的论述,一般当封闭系统达到稳定平衡时,熵应当
11、为最大值,在任何过程中,熵总是增加,但志衡时,熵应当为最大值,在任何过程中,熵总是增加,但志向气体假如是绝热可逆过程熵的变更为零,可是志向气体实向气体假如是绝热可逆过程熵的变更为零,可是志向气体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现实物质中,即使是绝热可逆过程,系统际并不存在,所以现实物质中,即使是绝热可逆过程,系统的熵也在增加,不过增加的少。的熵也在增加,不过增加的少。v典型热力过程典型热力过程v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等温过程、等熵过程(绝热过程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等温过程、等熵过程(绝热过程PVk=C)9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x P-V图中,等熵、等温曲线均分布在图中,等熵、等温曲线均分布在2
12、,4象限,象限,等熵曲线斜率等熵曲线斜率等温曲线等温曲线(等熵曲线(等熵曲线陡)陡)T-S图中定压、定容线分布在图中定压、定容线分布在1,3象限象限 定容曲线斜率定容曲线斜率(dT/ds=T/Cv)大于)大于 定压曲线斜率(定压曲线斜率(dT/ds=T/Cp)CPCvpvST等温线等温线等熵线等熵线等压线等压线等容线等容线等压线等压线等容线等容线等熵线等熵线等温线等温线热力学典型过程特征热力学典型过程特征表达形式:表达形式:P-V图和图和T-S图图10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x x 绝热压缩、绝热压缩、等温加热过程、等温加热过程、绝热膨胀做功过程、绝热膨胀做功过程、
13、等温放热过程等温放热过程卡诺定理:任何实际循环热效率都卡诺定理:任何实际循环热效率都卡诺效率卡诺效率 意义:指明热力动力机械装置提高热效率的途径意义:指明热力动力机械装置提高热效率的途径卡诺效率卡诺效率:提高动力循环热效率的主提高动力循环热效率的主要途径要途径 温差温差高温热源高温热源T1卡诺热机低温热源低温热源T2 功功W=pdv11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 xv引言:引言:v性能指标概述性能指标概述v定义:评价发动机优劣的依据定义:评价发动机优劣的依据v分类:分类:A按来源分,按来源分,B按评价内容分按评价内容分vA:理论指标:基于理论循环得出的动力性、经济性指标;:理论指标
14、:基于理论循环得出的动力性、经济性指标;v 指示指标:基于缸内实际循环得出的动力性、经济性指指示指标:基于缸内实际循环得出的动力性、经济性指标;标;v 有效指标(好用指标):发动机实际运行中所表现出的有效指标(好用指标):发动机实际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能指标。各种性能指标。v “几个下标的含意几个下标的含意t:理论的(理论的(theory),),i:指示的:指示的(indicated)e:有效的(有效的(effective)”vB:动力性指标:动力性指标 Pe,Ttq,n;v 经济性指标:经济性指标:e,b,B;v 运行指标:冷启动、噪声、排放;运行指标:冷启动、噪声、排放;v 加工工艺:牢
15、靠性、耐久性、成本加工工艺:牢靠性、耐久性、成本v 12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 v$2.1发动机理论循环发动机理论循环v$2.1.1 简化条件简化条件v封闭循环:排气、吸气过程为定容放热,无物质交换;封闭循环:排气、吸气过程为定容放热,无物质交换;v压缩过程、膨胀过程为绝热(等熵:压缩过程、膨胀过程为绝热(等熵:PVk=C),不考),不考虑传热损失;虑传热损失;v热源加热:燃烧过程为瞬时热源加热(定容或定压),热源加热:燃烧过程为瞬时热源加热(定容或定压),不考虑燃烧过程的时间损失;不考虑燃烧过程的时间损失;v志向工质:工质为空气、不考虑成份变更及数量变更;志向工质:工质为空气
16、、不考虑成份变更及数量变更;v可逆过程:循环中无能量的损失只有能量的转换,总可逆过程:循环中无能量的损失只有能量的转换,总熵产为熵产为0,可用热力学的循环来表示。,可用热力学的循环来表示。13其次章其次章 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的性能 v$2.1.2 理论循环历程理论循环历程v等熵(绝热)压缩:等熵(绝热)压缩:a-c、工质加热(志向燃烧过程)、工质加热(志向燃烧过程)c-z、等熵(绝热)、等熵(绝热)膨胀:膨胀:z-b、定容放热(志向换气过程):、定容放热(志向换气过程):b-a.v理论循环分类:(取决于工质加热方式)理论循环分类:(取决于工质加热方式)v定容加热循环(火花点火汽油机燃烧模式):
17、燃烧快速、上止点(定容:定容加热循环(火花点火汽油机燃烧模式):燃烧快速、上止点(定容:余隙容积)加热。余隙容积)加热。v定压加热循环(高增压、低速大型压燃柴油机燃烧模式):上止点后燃定压加热循环(高增压、低速大型压燃柴油机燃烧模式):上止点后燃烧、加热缓慢,放热量导致的压力增加与容积增大引起的压力下降抵消,烧、加热缓慢,放热量导致的压力增加与容积增大引起的压力下降抵消,压力维持不变。压力维持不变。v混和加热循环(车用高速压燃柴油机燃烧模式):一部分(预混和燃烧)混和加热循环(车用高速压燃柴油机燃烧模式):一部分(预混和燃烧)定容燃烧、一部分(扩散燃烧)定压燃烧。定容燃烧、一部分(扩散燃烧)定
18、压燃烧。14v$2.1.3理论循环的评定xv1、经济性用循环热效率(t)评定:工质所做的循环功Wt与循环加热量Q1之比。v即:vQ2-工质传给冷源的热量(图中网格剖面线面积),即ab线下方的面积vQ1-135剖面线所填充的全部面积(含网格线部分),即c-z-z线下面积Q2 Q115v依据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依据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v 定容加热循环定容加热循环=1v定压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1v式中:式中:-(压缩比)(压缩比);v Va-汽缸总容积;汽缸总容积;Vs-工作容积;工作容积;Vc-压缩容积;压缩容积;v (压升比)(压升比):;预膨胀比:预膨胀比:v后膨胀比:后
19、膨胀比:v绝热指数:绝热指数:K=16v2、动力性、动力性用理论循环平均压力用理论循环平均压力pt评定:单位气缸工作容评定: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理论循环功积所做的理论循环功v (J/m3)MPa v 依据热力学公式:依据热力学公式:v混合加热循环混合加热循环v v Pa压缩始点的压力压缩始点的压力kPav 定容加热循环定容加热循环=1v定压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1v由上述公式可知,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只和由上述公式可知,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只和、k、pa五个参数有关。五个参数有关。17v影响理论热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章的重点内容)影响理论热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章的重点内容)x解析方法及公
20、式:解析方法及公式:基于基于a点相同、点相同、Q1相同(特殊情况除外),其余参数不变(若有可能)的相同(特殊情况除外),其余参数不变(若有可能)的T-S、P-V图(尤其是图(尤其是T-S图)进行分析。图)进行分析。(定容放热线下方面积)(定容放热线下方面积)T-S图中定容过程曲线的斜率:图中定容过程曲线的斜率:;定压过程曲线斜率:;定压过程曲线斜率:;因为因为CpCv,所以定容曲线陡峭,而定压过程曲线较平缓。,所以定容曲线陡峭,而定压过程曲线较平缓。对于对于P-V图等熵过程;图等熵过程;等温过程:等温过程:,等温斜率小,等温斜率小。18各个参数对各个参数对t的影响分析的影响分析 压缩比:压缩比
21、:由公式可知,无论任何循环模式有:由公式可知,无论任何循环模式有:循环平均吸热温度循环平均吸热温度,循环平均放热温度,循环平均放热温度循环温差扩大循环温差扩大 膨胀比增大膨胀比增大 t 。从图中可知从图中可知 当当 Q2mQ2v tv tm tpb)Q1,pz相同:相同:Q2vQ2mQ2p tp tm tvc)Tz,pz相同:相同:Q2p=Q2m=Q2v tp tm tv232.2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v组成(四行程):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组成(四行程):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v表达方式:通常用气缸内工质的压力随气缸容积(或曲轴转角)的变表达方式:通常用气缸内工
22、质的压力随气缸容积(或曲轴转角)的变更图形更图形PV图或图或P图来表示,称为示功图。(用不同方向的线演图来表示,称为示功图。(用不同方向的线演示每个历程的正负功状况,以确定哪里是正、哪里是负。)示每个历程的正负功状况,以确定哪里是正、哪里是负。)-工质对活塞做的功;正功。-泵气损失;增压机:正功;非增压机:负功。25v一、进气过程(一、进气过程(ra)xv作用:吸入簇新工质,为加入作用:吸入簇新工质,为加入Q1作准备;作准备;v特点:特点:PaP0 克服进气系统阻力,克服进气系统阻力,v TaT0 缸内残余废气加热;缸内残余废气加热;v 高温机件加热;高温机件加热;v 汽油机,进气预热。汽油机
23、,进气预热。v引起进入的簇新气体变少,导致充气效率(充量系数)引起进入的簇新气体变少,导致充气效率(充量系数)Pz 汽油机混合气热值高、燃烧温度汽油机混合气热值高、燃烧温度 v 高高Tz29四、四、膨胀过程膨胀过程(zb)x汽油机汽油机柴油机柴油机 式中式中后膨胀比。后膨胀比。工质吸热工质吸热n2 作用:热向功转换。作用:热向功转换。特点:多变过程,比压缩过程更为困难,除特点:多变过程,比压缩过程更为困难,除有热交换和漏气损失外,还有补燃等现象。有热交换和漏气损失外,还有补燃等现象。膨胀初期,有补燃对工质加热膨胀初期,有补燃对工质加热向缸壁散热,工向缸壁散热,工质吸热质吸热 n2n2;某一瞬间
24、工质达到热平衡,某一瞬间工质达到热平衡,n2=n2;此后,由于工质向缸壁散热多,此后,由于工质向缸壁散热多,n2 n2。30四、膨胀过程(四、膨胀过程(zb)x为简便起见,在计算中常用一个不变的平均膨胀多变指数为简便起见,在计算中常用一个不变的平均膨胀多变指数n2来取而来取而代之。代之。n2范围:范围:汽油机汽油机 n2=1.231.28柴油机柴油机 n2=1.151.28膨胀终点膨胀终点b的压力(的压力(kPa)、温度()、温度(K)范围:)范围:Pb(MPa)Tb(K)汽油机汽油机 0.30.6 12001500 柴油机柴油机 0.20.5 10001200由于柴油机膨胀比大,转化为有用功
25、的热量多,热效率高(由于柴油机膨胀比大,转化为有用功的热量多,热效率高(b点工质点工质焓值下降)所以膨胀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均比汽油机小。焓值下降)所以膨胀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均比汽油机小。若若Tb、Pb过高则发动机膨胀不充分或燃烧过程迟后,发动机性能急剧过高则发动机膨胀不充分或燃烧过程迟后,发动机性能急剧恶化、发动机热负荷过高,必需进行适当调整。恶化、发动机热负荷过高,必需进行适当调整。31v 五、排气过程(br)xv作用:将气缸内的废气解除,为下一循作准备。v特点:PrP0 P=Pr-P0用来克服排气系统有阻力,(后处理器和消音器产生,小于25kpa)v排气终了的压力Pr愈大,说明残留在气缸中的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动机 性能 015 资料 优秀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