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脏疾病用药和心脂调节药PPT课件.ppt
《最新心脏疾病用药和心脂调节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心脏疾病用药和心脂调节药PPT课件.ppt(1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脏疾病用药和心脂调节药心脏疾病用药和心脂调节药内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绞痛药物血脂调节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以上这些神经体液改变大多在心衰早期对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循环的正常灌注压有适应或代偿意义;但到后期适应不良或代偿失效时反会使病情恶化。3、CHF时心肌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CHF时的变化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交感神经长期激活可致心肌受体信号转导发生下列变化:(1)受体下调:CHF时受体密度降低,数目减少,以减轻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损害。(2)1受体与兴奋形Gs蛋白脱偶联或减敏:CHF时Gs蛋白数量减少,活性下降,而抑制性Gi蛋白数量增多或活性增高,Gs
2、/Gi比值下降,使心脏对1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降低。同时,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下降,cAMP生成减少,细胞内Ca2+减少,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3)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s)活性增加:GRKs是一受体特异性激酶,它只能磷酸化已被激动剂占领并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受体被GRKs磷酸化后形成磷酸化受体,后者又与另一称为阻碍素的抑制蛋白结合而与G蛋白脱偶联,使受体脱敏。已发现CHF时心肌中GRKs活性增加一倍。CHF时1受体下调与GRKs和阻碍素调节有关。4、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治疗CHF的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强心苷类药:地高辛等。(
3、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A、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B、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等。C、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3)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噻米等。(4)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他洛等。(5)其他治疗CHF的药物A、扩血管药:硝普纳、硝酸异山梨酯、肼屈嗪、哌唑嗪等。B、钙通道阻滞药:氨氯地平等。C、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1、强心苷类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类的种类较多,主要有紫花洋地黄强心苷类、毛花洋地黄强心苷类、毒毛旋花子强心苷类等。其中,主要品种有洋地黄毒苷、地高辛、毛花苷、毒毛花苷K以及铃兰
4、毒苷。这类药物的作用性质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起效速度,作用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其主要缺点是安全范围小、强度不够大。另外,在吸收、消除途径及速度等方面也需要改进。其作用机理:心肌细胞浆内的Ca2+是触发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胞浆内的游离Ca2+能和心肌钙结合蛋白结合,解除原肌球蛋白对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从而使肌动蛋白在横桥间滑动,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洋地黄毒苷毛花苷C毒毛花苷K铃兰毒苷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强心苷能升高胞浆内游离的Ca2+浓度,对时相和动作电位的改变与收缩张力的提高平行。这种作用被认为与强心苷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有关,N
5、a+-K+-ATP酶又称为钠泵,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梯度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利用水解释放的能量,使3个Na+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出细胞外的同时2个K+主动转运进入细胞内。Na+-K+-ATP酶受到抑制时,细胞内Ca2+游离浓度升高,Na+/Ca2+交换加强,从而进入细胞内的Ca2+增多,细胞浆内游离Ca2+的小量增多可触发Ca2+从内浆网释放。所以强心苷药物对Na+-K+-ATP酶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强心苷类药物的结构:由糖苷基和配糖基两部分组成,其糖苷基部分与其他甾体类药物有一定的差别,在强心苷类药物分子中,环A-B和环C-D之间为顺式稠合,而环B-C之间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充血性
6、心力衰竭的药物反式稠合,这种稠合方式决定其分子形状的U型特征,分子中位于C-10和C-13的两个甲基与3位羟基均为-构型,3位羟基通常与糖相连接。而14位的-羟基通常为游离。在17位的内酯环也是此类药物的特征之一,此类药物在植物体内通常为五元环,而在动物体内则为六元环。又将前者称为卡烯内酯,后者称为蟾二烯羟酸内酯,C-17位上的内酯环的构型对其活性也有影响,-构型活性降低,另外,若双键被饱和,则活性降低。卡烯内酯蟾二烯羟酸内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强心苷的糖多连接在3位的羟基上,这些糖多为D-葡萄糖、D-洋地黄毒糖、L-鼠李糖以及D-加拿大麻糖。糖的连接方式多为-1,4苷键,有些糖会以乙酰化
7、的形式出现,由于改变了苷的脂溶性,所以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很大。强心苷中的糖苷基并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它却可以影响配糖基的作用强度,3位羟基上的糖越少,其强心作用越强。而糖苷基与配糖基相连的键为-体或-体对活性并无影响。构效关系:17位的,-不饱和内酯环和甾体环对于酶的抑制是非常重要的,饱和的内酯环活性较低,此内酯环也可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被立体、电性参数与内酯环相似的开链不饱和腈取代,其活性还有所提高。研究表明:17位的羰基氧或腈基的氮对药物与心肌上Na+-K+-ATP酶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强心苷分子中的甾环部分对于其活性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单独的,-不饱和内酯环是无强心作
8、用的,甾核的四个环的结合方式中,尤其以C-D环的顺式至关重要。在甾核上的其他位置,如在C-1,C-5,C-11,C-12和C-16等位置引入羟基,可以增加强心苷的极性,口服时吸收率降低,因此强心作用持续较短。若当羟基酯化后,口服生效速度较快,蓄积时间长。但静脉注射的强心作用较游离的羟基化合物弱。C-19甲基被氧化为羟甲基或醛基时活性增强,若再进一步氧化为羧基,则活性显著降低。以氢置换C-19甲基,活性也显著降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将强心苷水解成苷元后,水溶性减少,正性肌力作用明显减弱,苷元脂溶性增大,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中枢毒副作用,因此,苷元不能作为治疗药物。体内过程:强心苷
9、类药物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性质相同,但由于侧链的不同,导致它们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洋地黄毒苷脂溶性高,吸收好,大多经肝代谢后经肾排出,也有相当一部分经胆道排出而形成肝肠循环,t1/2长达5-7h,故作用维持时间也较长,属长效强心苷。中效类的地高辛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性大,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制剂也可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调整肌力。地高辛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1/2 33-36h,肾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量。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口服吸收甚少,需静脉用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显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属短效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药理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A、正性肌力作用:强
10、心苷对心脏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显著加强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从而解除心衰的症状。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有以下特点:加快心肌纤维缩短速度,使心肌收缩敏捷;加快衰竭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使心肌耗氧量有所降低;增加心输出量;从心动周期上左心室压力与容积关系可看出,CHF患者心脏的压力容积环明显向右上移位,说明其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都增大,压力上升,心输出量减少,用地高辛后则见压力容积环向左下移位,说明用药后舒张期压力与容积都下降,心输出量增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目前认为,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强心苷受体Na+-K+-ATP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导
11、致钠泵失活,进而使心肌细胞内Ca2+增加,治疗量强心苷抑制Na+-K+-ATP酶活性约20%-40%,使细胞内Na+量增加约2-5mmol/L,而K+离子减少。胞内Na+量增多后,又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Na+内流减少,Ca2+外流减少或使Na+外流增加,Ca2+内流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内Na+减少,Ca2+增多,肌浆网摄取Ca2+也增加,储存Ca2+增多。另有研究证实,细胞内Ca2+增加时,还可增强钙离子流,使动作电位2相内流的Ca2+增多,此Ca2+又能促使肌浆网释放出Ca2+,即“以钙释钙”的过程。这样,在强心苷作用下,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Ca2+增加,心肌的收缩加强。(2)减
12、慢心率作用(负性频率)治疗量的强心苷对正常心率影响小,但对心率加快及伴有房颤的心功能不全者则可显著减慢心率。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反射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使强心苷作用机制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心率加快。应用强心苷后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从而抑制窦房结引起心率减慢。强心苷减慢心率的另一个机制是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故强心苷过量所引起的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对抗。3、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强心苷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心房,强心苷可因兴奋迷走神经,促进K+外流,使心房肌细胞静息电位加大,提高0相除极速率而使心房的传导速度加快;强心苷缩短心房的有效
13、不应期则是其治疗房扑时转为房颤的原因。由于强心苷可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促进K+外流,因此可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少房室结Ca2+内流而减慢房室传导。另外,强心苷可直接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失钾,最大舒张电位减少(负值减少),而减少阈电位,使自律性提高,K+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外流减少而使ERP缩短,故强心苷中毒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中毒剂量的强心苷可兴奋延髓极后区催化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还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明显地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而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强心苷的减慢心率和抑制房室传导作用也与其兴奋脑干副交感神经中枢有关。强心苷还能降低CHF患
14、者血浆肾素活性,进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含量,对心功能不全时过度激活的RAAS产生抑制作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3)利尿作用强心苷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主要是心功能改善后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此外,强心苷可直接抑制肾小管的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排出,发挥利尿作用。(4)对血管的作用强心苷能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上升,这一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及心排血量变化无关。但CHF患者用药后,因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作用超过直接收缩血管的效应,因此血管阻力下降,心排出量及组织灌流增加,动脉压不变或略升。临床应用:临床上,强心苷主要用
15、于治疗心动不全和房扑、房颤。(1)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A、心房纤颤:心房纤颤的主要危害是心房过多的冲动下传至心室,引起心室率过快,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强心苷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对房室结的直接作用减慢房室传导、增加房室结中隐匿性传导,减慢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循环障碍,但对多数病人并不能终止心房纤颤。B、心房扑动:由于心房扑动的冲动较强而规则,更易于传入心室,所以心室率快而难于控制。强心苷是治疗心房扑动最常用的药物,强心苷可不均一地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使扑动变为颤动,强心苷在心房纤颤时更易增加房室结隐匿性传导而减慢心室率,同时有部分病例在
16、转变为心房纤颤后停用强心苷可恢复窦性节律。这时因为停用强心苷后,相当于取消了缩短心房不应期的作用,也就是使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延长,从而使折返冲动落于不应期而终止折返激动,恢复窦性节律。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苷可增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心房的兴奋性而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1)心脏反应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组织,窦性心动过缓。(2)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剧烈呕吐可导致失钾而加重强心苷中毒,所以应注补钾或考虑停药。(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疼、失眠、疲倦和襜妄等症状及视觉障碍,如黄视、绿视及视物模糊等。
17、视觉异常通常是强心苷中毒的先兆,可作为停药的指征。药物相互作用:奎尼丁能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一倍,两药合用时,应该减少地高辛用量的30%-50%,否则易发生中毒,尤其是心脏毒性。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钙通道组织药、普罗帕酮等也能提高地高心血药浓度。苯妥英钠因能增加地高辛的清除而降低地高辛血药浓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给药方法:(1)全效量后再用维持量:是强心苷经典的给药方法,即先在短期内给以能充分发挥最大疗效的剂量,即全效量,在达全效量之后,每日给一定剂量以维持药效。此法显效快,但易致强心苷中毒,现临床已少用。(2)每日维持量疗效:对病情不急的心功能不全,目前倾向于小剂量维持疗效,即每
18、日给维持量,经4-5个半衰期,也能达稳态血药浓度而发挥治疗作用,且可减少强心苷中毒的发生。2、地高辛化学名:(3,5,12)-3-(O-2,6-脱氧-D-核-己吡喃糖基-(14)-O-2,6-二脱氧-D-核-己吡喃糖基-(14)-2,6-二脱氧-D-核-己吡喃糖基)氧代-12,14-二羟基卡-20(22)烯内酯;其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尤其对心房颤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有利,不宜于碱、酸 类药物配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是抗心衰药物治疗的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基础
19、研究表明,ACE抑制药不仅能缓解心衰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而且ACE抑制药能逆转左室肥厚,防治心室的重构,提高心脏及血管的顺应性等。故这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临床常用于治疗CHF的ACE抑制药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它们作用基本相似。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CHF的作用机制:(1)抑制ACE的活性:ACE抑制药可抑制体循环及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向血管紧张素II的转化,使血液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I含量降低,从而减弱了血管紧张素II的收缩血管和抗平滑肌增生、抗细胞有丝分裂的作
20、用,ACE抑制药还能抑制缓解肽的降解,使血中缓激肽含量增加,缓激肽可促进NO和PGI2的生成,发挥扩血管、降负荷作用。(2)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血管紧张素II是促进心肌细胞增生的主要因素。血管紧张素II可收缩血管、增加心脏后负荷,并可直接刺激心肌导致心肌肥大、心肌及血管胶原含量增加、心肌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壁细胞增生,发生心肌及血管的重构。重构的心肌纤维化、心室壁僵硬、顺应性降低,心肌舒张功能严重受损。严重的纤维化及肥厚的心肌缺血缺氧及其坏死,最终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RAAS中醛固酮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具有显著的促进心肌纤维化的作用。用不影响血压的小量ACE抑制药即可减少血管紧张素II
21、及醛固酮的形成,因此能防治和逆转心肌与血管重构,改善心功能。(3)对血流动力学的有效:ACE抑制药能降低全身血管阻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心率略减,并能降低左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压及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另也可降低室壁肌张力,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用药后症状缓解,运动耐力增加。与其他血管扩张药比较,其优点在于久用仍有效。(4)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血管紧张素II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突触前膜血管紧张素受体(AT1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并可促进交感神经节的神经传递功能。血管紧张素II尚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AT1受体,促进中枢交感神经的冲动传递,进一步加重心肌负荷及心肌损伤。ACE抑制药亦可通过
22、其交感作用进一步改善心功能:ACE抑制药能恢复下调的受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体的数量,并增加Gs蛋白量而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直接或间接降低血中儿茶酚胺和精氨酸加压素的含量,提高副交感神经张力。临床应用:ACE抑制药既能消除或缓解CHF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进生活质量,又能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故现已应用于临床,常与利尿药、地高辛合用,作为治疗CHF的基础药物。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受体)拮抗药本类药物可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的结合,发挥拮抗作用。它们对ACE途径产生的血管紧张素II及对非ACE途径,如糜酶途径产生的血管紧张素II都有拮抗作用;因拮抗血管紧张素II的
23、促生长作用,也能预防及逆转心血管的重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此类药物常用的有氯沙坦。三、抗醛固酮药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可降低CHF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CHF时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明显增高达20倍以上,大量的醛固酮除了保钠排钾外,尚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特别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刺激蛋白质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引起心房、心室、大血管的重构,加速心衰恶化。此外,它还可阻止心肌摄取NE,使NE游离浓度增加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增加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可能性。临床研究证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明显降低CHF病死率,防止左室肥厚时心肌间质纤维化,改善血流动力学和
24、临床症状。CHF时单用螺内酯仅发挥较弱的作用,但与ACE抑制药合用则可降低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水平,既能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一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又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效果更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利尿药:利尿药在心衰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Na+、H2O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对CHF伴有水肿或有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对轻度CHF,单独应用噻嗪类利尿药效果良好;对中度CHF,可口服绊利尿药或与噻嗪类和留钾利尿药合用,对严重CHF、慢性CHF急性发作、急性肺水肿或全身浮肿者,噻嗪类药物常无效,宜静脉注射呋噻
25、米。留钾利尿药作用较弱,多与其他利尿药如绊利尿药等合用,能有效拮抗RAAS激活所致的醛固酮水平的升高,增强利尿效果及防止失钾,还可抑制胶原增生及防止纤维化。大剂量利尿药可减少有效循环容量,进而降低心排出量,故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大量的利尿药可加重心力衰竭。大剂量利尿药尚可因减少血容量而导致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减少肾血流量,加重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加重肝肾功能障碍,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平衡紊乱,尤其是排钾利尿药引起的低钾血症,是CHF时诱发心率失常的常见原因之一,必要时应补充钾盐或合用留钾利尿药。长期大量应用利尿药还可致糖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因此目前推荐的利尿药使用方法为小剂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心脏 疾病 用药 调节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