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优秀PPT.ppt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优秀PPT.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古典文献的校勘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年版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范高校出版社中师范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年版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齐鲁书社,齐鲁书社1998年版年版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一)(一)“校勘校勘”释义释义“校校”,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校(校(),),木囚也。从木,交声。木囚也。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具木枷。如周易如周易噬嗑:噬
2、嗑:“何校灭耳,凶。何校灭耳,凶。”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需大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需大体一样,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体一样,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一起加以比较。因此,“校校”字用作动词时,字用作动词时,便有便有“比勘、核对比勘、核对”的意思。的意思。如国语如国语鲁语下: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这里的“校校”,就是指,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勘勘”,也作,也作“刊刊”。玉篇:。玉篇:“刊,削也、刊,削也、定也、除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可
3、见,勘、刊有“削除覆定削除覆定”之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缮写者,以上素也。”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觉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觉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因此,“勘勘”有改正文字之义。有改正文字之义。“校校”与与“勘勘”合用,作合用,作“勘校勘校”或或“校勘校勘”。魏书魏
4、书崔光传: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勘校(拾遗补缺)石经,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每获一书,即即共同勘校。共同勘校。”与与“校勘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校雠”,应劭,应劭风俗通: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可见,校雠也有校勘
5、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缘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缘由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复原或接近原由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复原或接近原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据考察,早在南北朝时,据考察,早在南北朝时,“校校”和和“勘勘”二字被连二字被连用来表示核对文字的意义,不过那时不叫用来表示核对文字的意义,不过那时不叫“校勘校勘”而叫而叫“勘校勘校”。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校勘校勘”一一职,可见此词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运用。职,可见此词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运用。校勘过程中,不仅
6、要留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校勘过程中,不仅要留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要留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要留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也就是说,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牢靠的审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牢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须要澄清的两个概念须要澄
7、清的两个概念1.校勘与校雠的区分校勘与校雠的区分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校雠”就是今日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就是今日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日的校勘含义较两个人来完成。而今日的校勘含义较“校校雠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它校和理校等方法。2.校勘与校对的区分校勘与校对的区分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确定一样。因此,是:保障出版物
8、和原稿确定一样。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也是“对对”,也是,也是“核查核查”,但它是单向,但它是单向的,必需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的,必需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校勘古书的目的是复原古书原貌,正本清校勘古书的目的是复原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探讨。不过,源,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探讨。不过,校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校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宠爱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往往有人宠爱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最忌讳的事情。(
9、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的事例。如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论察传: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晋师三豕涉河。河。”子夏曰: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非也,是己亥也,夫己己与与三三相近,相近,豕豕与与亥亥相像。至于晋而问之,则曰:相像。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晋师己亥涉河也。”“己己”字缺两字缺两“I”“I”便误为便误为“三三”,古文,古文“亥亥”作作“”“”,“豕豕”作作“”“”,特别近似,故子夏依据文,特
10、别近似,故子夏依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订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订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萌芽。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了不断探究。进行了不断探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现文字错误的状况和缘由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现文字错误的状况和缘由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面的成果归
11、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yn)赞扬说:)赞扬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哉哉!”(思适斋集卷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书文苑英华辨证后)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读书杂志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后序列举各种“误误例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记着对校勘条例的
12、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记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行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行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特地学。校
13、勘遂成一特地学。”(清代学术概论)(清代学术概论)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特地术语。朱一新说:特地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校勘学,就是探讨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校勘学,就是探讨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究
14、,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行探究,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三)校勘学的功用(三)校勘学的功用 1.1.其其功功用用是是为为人人们们读读书书治治学学供供应应符符合合或或接接近近原稿的书面材料。原稿的书面材料。现现代代学学者者胡胡适适先先生生认认为为:“校校勘勘之之学学起起于于文文件件传传写写的的不不易易避避开开错错误误。文文件件越越古古,传传写写的的次次数数越越多多,错错误误的的机机会会也也越越多多。校校勘勘学学的的任任务务是是要要改改正正这这些些传传写写的的错错误误,复复原原一一个个文文件件的的原原来来面面目目,或或使使他他和和原原本本相相差差最最微微。”(胡胡适适书书评评序
15、序跋跋集集校校勘勘学学方方法法论)论)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牢靠方法。原稿的一种牢靠方法。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序中说:“欲读书必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自序也说
16、:“以元本以元本及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及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条。”二、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一)校勘的对象(一)校勘的对象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自序说:序说:“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
17、,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十七。”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文献错讹的类型:文献错讹的类型:1.讹讹又称又称“误文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葛洪说:葛洪说:“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此之谓也。”(葛洪(葛洪抱朴子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内篇卷十九遐览)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鲁鱼亥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缘由:。造成讹文
18、有以下几种缘由:抄刻中无意而误抄刻中无意而误 字形相近而误字形相近而误 字音相近而误字音相近而误 因上下文而误因上下文而误 臆改而致臆改而致 不识古字而误改不识古字而误改 不懂古音而误改不懂古音而误改 不知古义而误改不知古义而误改 不懂语法而误改不懂语法而误改 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1)字形致误)字形致误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化,篆、隶、章草、行、楷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化,篆、隶、章草、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字形致
19、误的类型。如,江南本汉书如,江南本汉书田延年传: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之,何哉?千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王念孙认为“自自”当为当为“匃匃”。广雅:。广雅:“匃,匃,与也。与也。”汉纪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可为旁证。因隶书证。因隶书“匃匃”作作“匄匄”,字形与,字形与“自自”相像,相像,因此讹为因此讹为“自自”。又如,诗经又如,诗经硕鼠:硕鼠:“誓将去女,适彼乐土。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引作:韩诗外传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俞樾认为,当以韩
20、诗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句时,写作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渐渐讹误,就渐渐讹误为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适彼乐土,乐土乐土”。(2 2)语音致误)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缘由是汉字形音义的冲突,即语音致误的缘由是汉字形音义的冲突,即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字。同而造成误字。如荀子如荀子儒效: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若夫謪德而定次。”王念孙认为,王念孙认为,“謪謪”为为“谲谲”(ju ju)之)之讹误。因讹误。因“谲谲”、“决决”古音通,则意同,古音通,则意同,为为“决其德之大小而定
21、位次决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另如,长编卷六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另如,长编卷六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庚申,庚申,“但令遣长子、亲第宿卫京师。但令遣长子、亲第宿卫京师。”“亲第亲第”当作当作“亲弟亲弟”。2.脱脱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孔子说: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论语卫卫灵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灵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
22、数简,称为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脱简”。如今本墨子如今本墨子鲁问: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在唐代初学记在唐代初学记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引此作五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三日不下”,则今本脱一,则今本脱一“鹊鹊”字。字。如文心雕龙如文心雕龙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增补,已非原貌。黄侃称:增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
23、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以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以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亦知之矣。而亦知之矣。”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状况,如汉志著录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状况,如汉志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十篇有录无书。”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佚。亡佚。3.衍衍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
24、文字称衍文,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又称羡文、衍字。如后汉书如后汉书郑玄传所载戒子书:郑玄传所载戒子书:“吾家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郑公碑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郑公碑,碑文无,碑文无“不不”字,后来陈鳣(字,后来陈鳣(zhn)见到元)见到元大德本后汉书,大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中句中也无也无“不不”字,说明字,说明“不不”字为衍文。字为衍文。衍文也有衍
25、出一句以至数句的,如史记衍文也有衍出一句以至数句的,如史记司马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列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宋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指出其为后人取考史指出其为后人取汉书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语,正是。司马相如传赞语,正是。4.倒倒倒倒文文,指指原原稿稿文文字字具具存存,并并无无讹讹误误、缺缺脱脱或或衍衍羡羡,但但在在流流传传过过程程中中,文文字字的的先先后后次次序序被被颠颠倒倒。古古时时钩钩改改文文字字称称“乙乙”,所所以以倒倒文文又又称称“乙乙文文”或或“倒倒乙乙”。倒倒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典 文献 校勘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