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健康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湖健康评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河湖健康评估1 调研背景概述河湖水系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载体,由河湖水系所支撑的河湖生态系统是地表最富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也养育着众多的生物。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长达 30 余年的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河流不同程度地承受着过度排污、过度引水、河道结构破坏、过度捕捞等多重胁迫,相应地出现了水文情势显著变化、水质恶化、河流形态结构破坏、生境退化,以及重要或敏感水生生物消亡等问题, 河流健康问题十分突出,河流生态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河流对人类社会及生物多样性的支撑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的生
2、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在面临着“水多、水少、水浑”等传统水问题外,更日益面临着“水丑、水死”的严峻问题。河湖健康的保持及恢复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关系到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河湖健康的维持和恢复近年来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河湖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被全社会所认可。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健康的代言人,我国水利部门除了承担着防洪兴利的传统任务外,河湖生态恢复及河湖健康的守护重任也责无旁贷。河湖健康评价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流域综合管理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对河湖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
3、诊断评价,还可以为河湖生态修复的进程进行监测,从而不断地为河湖健康的适应性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河湖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 21 世纪初开始陆续引入河119湖健康评价的理念,并在水利系统和其他部门迅速得到积极的回应。国家和水利部门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新思路。环保部门在进行污染源总量控制治理的同时,也提出了“让河流休养生息”的河流保护行动。然而,由于有关理论基础的欠缺,加之我国的特殊情况,目前河湖健康评估领域存在着社会及流域管理方面的紧迫的
4、需求与河湖健康理论技术方法支撑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河湖健康评估的深入和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国外河湖健康评价的发展进程及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调研,及时总结各国对河湖健康的内涵、重点关注问题、压力响应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评价方法、评价模型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各国河湖健康评价技术体系的优劣,同时结合我国现阶段及近期河流综合管理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技术需 求,分析国外评价技术体系与我国生态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适用性,提出我国开展河湖健康评价的对策和技术框架。进而考虑学科发展需求,研究分析培育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提出相关建议。本调研按照两个导向进行跟踪调查,一
5、是按照技术方法体系进行调查评估,涉及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河湖健康定义与内涵、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河湖健康评价方法体系,以及河湖健康评价监测调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进展;二是按照不同地区或国别的国家层面的河湖健康评价技术体系及评价实践进行跟踪调查,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河湖健康评价技术体系及评价实践的进展。本调研的参考文献包括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以及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相应的官方网站上所提供的河湖健康评估的导则、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报告。2 本专题进行调研的原因、必要性及意义2.1 选题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河湖生态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
6、文明”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 要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河湖健康管理与保护工作。陈雷部长在 2009 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讲话指出,到 2020 年要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河湖生态保护的战略任务,必须有坚实的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支撑。河湖健康评估是一项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学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河湖健康评估具有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为河湖健
7、康诊断、河湖状态评估、河湖生态修复目标确定,以及恢复进程的评估提供有效地的技术支撑,提高流域综合管理水平。2.2 必要性分析近年来,我国的河湖生态状况严峻,河湖健康退化威胁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公众对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日益迫切,河湖健康状况不仅关乎技术和管理问题,还可能激发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敏感问题。我国目前针对河湖健康评估以及相关的河湖生态修复工作,以水利部门及环保部门为主,近年来进行了最小生态流量、污染物总量控制、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相关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流域管理机构作为流域生态的代言人,高度重视河流健康问题,不仅进行了河流健康指标体系的探索,还结合自身优势,在管理上提出了
8、“生态调度”这一新的理念并付诸实施。但总体而言,目前开展的工作普遍存在生态涵义不够明确,河湖健康涵义相对凌乱、不系统,相应评价方法及关键技术问题未得以落实等问题,为此十分有必要在河湖健康的理念下整合和指导已开展的工作。河湖健康的水平是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水平的反映,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因此也十分有必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人水和谐的理念下,建构河湖健康评估这一各行业综合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河湖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2.3 调研的意义建立河湖健康评估制度是我国水利行业的重要目标。通过定期对我国重要江河湖库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定期体检”,可以为检讨治河治湖策略、促
9、进全国各流域在河流湖库健康保护管理工作、制定河流湖库保护决策、实现水利部及其流域机构“成为河流代言人”的职责提供技术支撑作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水利部门定期进行河湖健康状况的评估,形成权威的发布平台,对于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我国现阶段开展的水资源公报、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通报等方面的定期评价工作,属于传统的水质评价技术体系,重点从河流湖库水体的物理化学状况进行评价,关注的是污染排放胁迫作用特征,对水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无法形成河流湖库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评价结论。因此,从河湖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建立河
10、湖健康评价技术体系,开展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河湖健康评价,构建基于河湖健康保障的河湖管理体系以改进和完善河湖评价和管理,是对现有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实际意义。通过系统的调研,可以明确我国在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明晰国外河湖健康评估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基本规律,促进对国外先进理论、技术、方法的吸收,结合我国河湖管理及生态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的发展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河流生态保护的实践。3 近年来该专题发展新动向和值得关注点3.1 本专题发展的新方向和值得关注点3.1.1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动向总体特点自从“河流健康”的概念提出以来,尽管对其内涵至今仍存在着争议,但由于“健康”比喻
11、对于大众而言易于理解,引发了人们对河流生态状况的广泛关注,河流健康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尤以欧盟水框架指令、美国全国河湖健康评价、澳大利亚河流及湿地健康评价、南非河流健康计划等影响较大。(1) 欧盟的水框架指令下的水体健康评价进展1) 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水体健康评价体系介绍水框架指令是欧盟 2000 年颁布的,目的是协调欧盟各国共同行动,在同一个法律框架内, 通过流域综合管理的手段,防止水生态系统及直接依赖于水生态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保护并改善其状况;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欧盟水框架指令中近期的目标是在 2015 年前地表水自然水体达
12、到“良好的生态状态”,为此,提出了欧盟各国通用的具有可比性的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在欧盟水框架指令指标体系中,采用了按地表水体类型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地表水体分为河流、湖泊、过渡性水域或沿海水域、人造地表水体或发生重大改变的地表水体。欧盟水框架指令中用“生态状态“代表“与地表水体有关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质量”,所提出的水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按生物质量要素、水文地貌质量要素、物理-化学质量要素 3 大类质量要素进行评价。其中不同地表水体的类型的相应要素组成略有不同,不同水体类型的具体指标组成详见表 3-1。欧盟水框架指令中的水体健康共分为极好、优良、中等、差、极差 5 级。针对各质量要素
13、中的各项分指标,也规定了不同类别所应达到的水平。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提出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即“参照状态”,即对极好状态下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生物组分质量的描述,这种状态下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人类活动的干扰。设定参照状态标准的目的是为进行生态质量评价提供标准。生物组分质量要素中各指标的生态状态用所观测到的相应指标的参数值与参照状态下相应的指标值之比来表示,称为“生态质量比值”。在评价过程中, 生物要素质量的状况是首要的不可替代的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物理化学质量要素和水文地貌要素是对生物要素质量的补充。不同类别要素质量类别评定时,首先对各组分指标的类别进行评价,再对各组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
14、价类别取决于各组分指标类别中最差的那组分指标的类别。参照状态标准的取得可以通过预测性模型、反推或专家经验法进行。为了促进欧盟各国对水框架指令的推行,促进评价方法的相互校验,参照状态设置的统一性、各级生态类别划分的统一性,欧盟还设置完成了许多研究计划,包括 STAR、AQEM、FAME、REBECCA 等。其中,STAR 计划全称是“河流类别划分的标准化:对水框架指令要求的、根据不同的生物调查方法所取得的生态质量类别划分结果进行校验的框架方法”,目标是对实施欧盟水框架指令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回答,包括如何选定最佳的指示特定胁迫类型的评价方法及其适用尺度、如何选定具有早期和晚期预警功能的方法、不同
15、方法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如何进行校验、现场采样及实验室作业规程的最优化、如何最佳地确定不同生态类别的界限,以及为欧盟标准的研究提供支撑;AQEM 计划,全称为“利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欧洲河流进行生态质量评价的集成评价系统的开发和验证 ”项目,目的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规程,以及记录调查地点水文地貌、物理、化学和地质信息及其上游、下游及岸边带环境的通用的现场记录规程;FAME 计划目标是研究利用鱼类群落评价欧盟水体生态质量的系统;REBECCA 计划目标是对化学和生态状态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解释,帮助促进欧盟水框架指令的实施。2) 水框架指令的实施进展Heri
16、ng 等(2010)对欧盟水框架指令实施 10 周年的进展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评价方法(包括参照状态、分区和相互校验)方面,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和评价方法的标准化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需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评估,和将不同生态质量要素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在监测计划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但数据的管理不够集中,使用不便;未来需要在数据的可获得性方面加以改进,并建立全欧洲的参照状态点位的中心监测网。在流域管理计划的效果方面,对于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响应的了解有限,且难以预测;未来需要对生态恢复措施进行长期的监测,以便理解生态系统恢复的需求及根据重新建群的潜能确定恢复措施的优先顺序。(2
17、) 美国河湖健康评价进展1) 美国河湖健康评价的历程美国对河湖健康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1972 年,当年“美国水污染控制法(” 后称为“清洁水法”)颁布,法律中明确提出立法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护美国水域化学、物理和生物的完整性,其实质是生态完整性。在清洁水法框架内,通过为水体目标设定水生生物用途(ALU)为水生生物恢复和保护建立法律地位,并类似化学水质标准,根据所设定的水生生物用途设定相应的生物标准,使得生物完整性与物理、化学完整性在法律上取得了同样的地位。法令颁布后,很长一段时期实际上主要关注化学完整性,即传统的水质的水化学指标。之后, 关于生物完整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成为争论的热点,直至 Hugh
18、es 等(1982)提出了解决方案, 并成为生物完整性评价的基本框架,即:基于一定生物区划(生态区)内的参照状态的生物完整性定义;通过受影响状态与参照状态的比值代表相对质量;利用多个样点建立参照状态;以 Karr 的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为指数构建的基础。分项河流湖泊过渡性水域浮游植物组成与数量生 物质 量浮游植物组成与数量与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型植物和底栖植物的组成与数量浮游植物组成与数量与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型藻类和被子植物的组成与数量浮游植物物量大型植物表 3-1 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水体健康指标体系要素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与数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与数量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与数量底栖无脊量鱼类的构成、数量与年
19、龄结鱼类的构成、数量与年龄结构鱼类的构成、数量与年龄结构构水文水文状况:水量及动力学特征;与地下水体的联系水文状况:水量及动力学特征; 滞留时间;与地下水体的联系潮汐状况:淡水流量; 波浪影响程度潮汐情况响程度地貌质量河流连续性形态情况:河流深度、宽度形态情况:湖深变化、形态情况:深度变化、床体数量、形态情况变化;河床结构与底质;河湖床数量、结构与底质;结构与底质;潮间带结构结构与底岸带结构湖岸结构物 理 -总体状况:热状况;氧化状总体状况:透明度;热状况;氧总体状况:透明度;热状况;氧总体状况化 学况;盐度;酸化状况;营养化状况;盐度;酸化状况;营养化状况;盐度;酸化状况;营养状况;盐质 量
20、状态状况状况营养状况要素特定污染物:所有重点物质特定污染物:所有重点物质造成特定污染物:所有重点物质造成特定污染造成的污染;大量排入水体的污染;大量排入水体的其他物的污染;大量排入水体的其他物污染;大的其他物质造成的污染质造成的污染质造成的污染成的污染120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环保局及各州环保局等针对河流健康评价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流域评价与保护分部于 1989 年提出了旨在为全国水质管理提供基础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RBPs),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和完善,EPA 于1999 年推出新版的RBPs,给出新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该协
21、议提供了河流着生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监测及评价方法和标准。EPA1998 年提出了湖泊、水库生物评价及生物标准的技术导则。随后,2006 年提出了不可徒涉河溪的生物评价概念及方法,以及大型河流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2007 年发布了美国湖泊调查的现场操作手册。大量的技术准备工作为进行全国性的河湖健康调查及评价奠定了基础。美国环保局与西部12 州合作,完成了环境监测评价计划-西部计划(EMAP-WEST),在 2004 年首先进行了西部可徒涉河溪的试点研究,之后正式启动了美国全国性的可徒涉河流、湖泊、湿地、沿海水体的生态状态调查评价。其中,可徒涉河流、湖泊已经分别在 2006
22、 年及 2009 年发布了首期评价报告。美国水体健康评价均采用多度量指标评价的思路,以美国可徒涉河流生态评价为例(Paulson等,2008),其评价步骤为: 选定研究区域。 进行调查设计。根据抽样调查原则,综合考虑美国9 个生态区、3 个气候区,以及相应分区内河流稠密程度,从分区内 15 级河流中进行等比例抽样,确定 1392 个采样点。 现场采样调查。对每一个采样点,在 20002004 年低流量时期,根据标准的采样规程进行现场采样。采样规程采用可徒涉河流评价现场采样规程,采样规程规定了对采样点的基本情况、河道内及岸边带物理栖息地的测量项目以及生物、化学监测项目。 确定参照状态。直接利用调
23、查采样数据,而不是利用专家判断方法来确定每一个生态区内的参照状态。参照状态的选择根据从采样点收集到的物理及化学数据进行确定。生物质量评价。采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作为指示生物类群来代表河流生物质量, 利用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多度量指数( MIBI)及物种损失程度(O/E 指数,实际调查物种数与期望物种数之比)进行生物质量类别评价。未来的调查中将包括大型无脊椎动物、鱼类、藻类群落。生物质量级别分好、中、差 3 级。胁迫因子状态评价。根据对河流及岸边带产生直接影响以及便于调查的原则,选定胁迫因子的类型。采用相对风险的概念对每一种胁迫因子可能对河流生物质量的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价,即该类型胁迫因子如果
24、处于最差的级别时,河流的生物质量可能会恶化到何种状态。 用归因风险来表示河流生物质量恶化可归因到某种胁迫因子的程度。142式中: RR 为相对风险, Pr(Y=PS=P)为胁迫因子为差时生物质量也为差的条件概率, Pr(Y=PS=NP)为胁迫因子为非差(优或中)时生物质量为差的条件概率;AR 为归因风险,Pr(Y=P)为生物质量为差的概率。2) 美国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生物组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不同生物类群,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大型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浮游藻类等。具体评价指标为相应生物类群的生物完整性指数,例如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M-IBI)、着生
25、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 P-IBI)等。相应生物类群生物完整性指数考虑了该类群生物群落的多项特性,比如 M-IBI 考虑了种类多度(物种数量)、物种结构组成、栖息地利用、生活史、繁殖策略、污染耐受度、食性类型、是否存在非本地物种等。胁迫因子评价指标包括水化学胁迫指标、栖息地改变胁迫指标、生物胁迫指标、娱乐指标等。水化学胁迫指标包括过量的总氮、总磷、盐度、碱度指标等,栖息地改变胁迫指标包括过量的细颗粒泥沙、河道内鱼类栖息地改变、岸边带植被盖度改变、岸边带干扰等。生物胁迫指标包括外来物种等。娱乐指标包括是否适合游泳、垂钓等。具体调查和评价时,首先提出被选指标,再根据调查区域的实际状况、调查的主要目标
26、、经费状况等,适当地增删部分评价指标。美国的湖泊评价也采用了类似的评价步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生物、娱乐、化学及物理类别的指标,详见表 3-2。表 3-2 美国全国湖泊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生物类指标着生硅藻浮游植物(藻类) 浮游动物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藻类密度(叶绿素-a) 入侵物种娱乐类指标病原体(肠球菌) 藻毒素藻类数量(蓝藻)藻类密度(叶绿素-a)化学类指标营养物(总磷、总氮) 溶解氧、温度、pH、浊度、缓冲能力、盐度泥沙内汞含量物理类指标湖滨带栖息地盖度及结构浅水栖息地盖度及结构湖滨带人类干扰美国全国湖泊调查评价中,根据高程、降雨量、气温、经度、纬度、钙离子浓度、湖泊面积、深度、湖岸发育等地
27、理、地质及湖泊形态差异,对所有的调查湖泊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 7 类, 这 7 类又进一步聚类成 3 组。针对每一类湖泊,建立起该类湖泊的参照状态。对于不同类的湖泊,提出了相应的物理栖息地指数,包括湖滨干扰指数及湖滨栖息地盖度复杂度指数、浅水栖息地指数、物理栖息地复杂度指数。综观美国水体健康评价发展状况可见,具有理念超前、起步早、积累深厚的特点,最早提出了保持和恢复水体生态完整性的理念,并奠定水体健康评价的生态分区、参照状态比较等技术框架。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提出的快速生物评价规程在世界各国的推广促进了河湖健康评价的发展,同时,在已有的多度量指数评价基础上,也吸收了以英国RIVPAC
28、S 为代表的预测性模型的优点,近年来在全国尺度的河湖健康评价中厚积薄发,在建立标准化调查评价规程、建立参照状态方面、诊断胁迫原因等方面又走到了世界的前列。(3) 澳大利亚河湖健康评价进展澳大利亚政府于 1992 年开展了“国家河流健康计划”,用于监测和评价澳大利亚河流的生态状况。其中用于评价澳大利亚河流健康状况的主要工具是澳大利亚河流评价系统(AUSRIVAS)。除此之外,近年来澳大利亚的溪流状态指数(ISC)研究将河流健康状况评价用于指导河流管理, 评价现行水管理政策及实践的有效性,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全面的生态学及水文学数据。在 2005 年出版了澳大利亚水资源 2005报告,对澳大利亚水资
29、源进行了基线评价,其中澳大利亚河流及湿地健康作为报告的重要组成,对澳大利亚境内的重要河流及湿地等环境资产进行了识别, 并提出了澳大利亚全国性河流及湿地健康评价的基本框架。目前,正在开展澳大利亚西部河流及湿地健康评价试点计划,2010 年底完成该项项目,为开展澳大利亚全国性河流湿地健康评价奠定基础。1) 澳大利亚全国河流湿地健康评价框架在 2005 年出版的澳大利亚水资源 2005系列报告中,在“国家河流健康计划”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澳大利亚河流及湿地健康评价框架。河流湿地的健康的内涵为良好的生物完整性, 评价框架包括 6 大类指标:流域干扰指数、物理形态指数、水文干扰指数、水质土壤指数、岸
30、边带指数、水生生物指数。各大类指标可以由各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选择。对水体类别的评价共划分为基本未改变、轻微改变、中等改变、显著改变及严重改变5 级。评价的最小空间尺度为河段,对河段尺度的评价结果可以在地表水管理区、州、全国的尺度上进行综合。2) 澳大利亚河流评价系统(AUSRIVAS)为了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方法对澳大利亚河流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在英国河流无脊椎动物预测和分类系统(RIVPACS)基础上,澳大利亚开发了适于本国的河流评价系统,并于 1992 年采用该法进行了全国第一次水资源健康评价。由该系统得出的评价结果在澳大利亚全国河流湿地健康评价框架中作为水生生物的指示指标。基于河流的某些
31、理化指标与大型无脊椎动物有直接联系,会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理论,澳大利亚河流评价系统按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分布的理化因素构建其评价指标,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河岸带植被、河道形态、水体化学性质、河流水文特征、生境组成、生境特征、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每个因素下又细分为一系列反映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影响的特定指标。此外,在每个监测点还引入美国EPA 生境评价法,记录一系列反映人类活动潜在影响的观测结果, 用以帮助分析河流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澳大利亚河流评价系统的评价方法是:首先从生态状况受到最少损害的参考点收集大型无脊椎动物信息,根据参考点的物理化学指标相似性,利用分类法将参考点的大型无脊椎
32、动物分成相似生物群小组。其次,将对大型无脊椎动物分布影响最为强烈的指标筛选为河流评价系统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因子变量。这样,参考点的信息就成了试验监测点的对比评价标准。第三,根据参考点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数量及分布,预测试验监测点的相应状况。将试验监测点预测出来的物种数量与在参考点实际测得的物种数量进行比较,用两者的比值来反映试验监测点的生态状况。如果在试验监测点采集到的种群数目或种类不能满足预期,那么很有可能是水质恶化、栖息环境恶化或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生物群落损坏。观测值与预期值的比率反映了生态状况的连续性,其变化范围为 01。为简单说明河流的生态状况,澳大利亚河流评价系统将连续性分为贫瘠、大大
33、低于参考水平、低于参考水平、参考水平、高于参考水平 5 个等级。(4) 南非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展南非水事务及森林部(DWAF)于 1994 年启动了“河流健康计划”,该计划提供了可广泛应用于河流生物监测的框架。此外,伴随着国家快速生物评价计划,南非还建立了栖息地整体评价系统(IHAS)和栖息地完整性指数( IHI)。总体来说,南非的河湖健康评价重视监测和解释生物指标的变化。南非的河流健康计划选用栖息地完整性评价、地貌形态指数评价、河滨带生态完整性评价、鱼类完整性评价、大型无脊椎动物评价、藻类评价等 6 大类评价指标,其中河流内无脊椎动物、鱼类、藻类以及河滨带植被等作为生物指示指标,评价方法
34、为综合评价法,与参照点相比分成: 稍小影响、中等影响、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彻底影响 5 个等级,按 5 分制打分。(5) 国外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总体特点1) 理论基础较为坚实,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河流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异性,强调进行基于生态分区和水体类型划分,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时空分异而对河流健康参照状态的影响。2) 评价尺度一般基于河段,可以在河段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河流-流域或州、全国等不同空 间尺度上进一步综合,生物调查监测方法考虑河段尺度以下的栖息地尺度的空间非均质性。3) 河流健康内涵基本相同,均基于生态完整性,强调生态完整性对于河流健康的决定性作用。河湖健康的指标体系虽然各有不同
35、,但基本架构基本一致,均包含了物理栖息地、化学指标、生物完整性指标等。4) 虽然河流健康评价的推行相对缓慢,但进展扎实,目前已经跨越典型案例研究的阶段, 发展到国家层面上的系统的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在进行全国性评价之前,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积累,一般先集中在小型河流,再逐步扩展到大型河流、湖泊等水体,在进行全国性评价之前,还要进行试点研究。5) 河流健康的评价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强调全国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一致。3.1.2 河湖健康评估的技术体系发展动向及特点3.1.2.1 河湖健康评估基础理论发展方向(1)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理论基础1) 河流生态系统的概化模型理论研究进展自从 Hyn
36、es(1975)发表“河流及其峡谷”的论文以来,开始了以现代科学角度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的先河,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概化的尝试。在 20 世纪 80 年代,总的趋势是从连续性的角度来认识河流生态系统,在此期间陆续提出了河流连续统概念(RCC)(Vannote 等,1980),洪水脉冲概念(Flood Pulse Concept)(Junk 等, 1989)、河下带廊道概念(Hyporheic corridor Concept)(Stanford&Ward,1993),Ward 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 4 维结构模型,认为
37、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维 4 个维度的结构Ward,1989,4 个维度上的连续性构成了河流生态完整性。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将河流视为以“非连续统”的新的视角逐渐出现(例如,Perry & Schaeffer 1987 ,Townsend 1989,Montgomery 1999, Rice 等. 2001)。同时期,景观生态学和复合种群生物学快速发展,等级理论和用斑块来描述环境非均质性的认识也逐渐被河流生态学家所接受,并纳入到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中来。Firssel 等(1986)提出了描述河流内栖息地的等级结构模型。 Pringe 等(1998)提
38、出了河流内栖息地的斑块镶嵌体的概念模型。Townsend(1989)和 Poole(2002)进一步强调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性,提出多等级动态斑块镶嵌体概念模型。由此,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成功地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的视角。近来,Thorp 等(2006)尝试将这两个视角的模型进行整合,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综合框架(Riverine Ecosysytem Synthesis ),来同时解释在各种时空尺度上的沿着河网的纵向和横向维度的非连续格局以及局地的生态格局。在这一框架内,河流系统被视为由流域地貌和水流特征所形成的大的水文地貌斑块的镶嵌体。这些水文地貌斑块则由较小尺度的非生物斑
39、块和更小尺度的生物斑块组成,其中非生物斑块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流情势(包括了水流历史、洪水脉冲等)、水力学特征、局地的地质、地形和坡度、底质大小和组成、辐射、温度、溶解氧、无机营养物质及其他的水化学特征等,生物斑块的尺度一般比非生物斑块会更小,包括了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组成的斑块。异养生物斑块的形成机制包括了栖息地形成、密度斑块和抑制性相互作用,而自养生物斑块则包括陆地植被 、底栖和浮游生物、微型和丝状藻类、维管束大型植物、植物残体等。在物理上水文地貌单元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理基础,特定的水文地貌单元具有特定的相应于生态功能,包括生产力、系统的新陈代谢率、有机物的动态、营养物的螺旋以及群落的组成,
40、 称之为功能过程区(FPZ,Functional Process Zone ),功能过程区和水文地貌斑块沿着河流的纵向的排列组合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同的功能过程区和水文地貌斑块则可能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上反复出现,这种分布的斑块镶嵌体的特征决定了不同河流之间的总体特征的独特性。2)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了纵向、横向和垂向以及时间维的动态变化。其中,纵向结构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河流的纵向大致由源头区、过渡段和沉积区 3 个区段组成,横向结构则体现为河流横向上由河道、漫滩和高地边缘等单元组成,垂向结构包括了河道内水体、河下层(Hyporheic zone)以
41、及漫滩下的含水层。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征。按照河流生物群系划分,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通常被分为 7 大类细菌、藻类、大型植物、原生动物、微型无脊椎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哺乳动物)。从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的组织水平而言,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则包括了生物个体、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5 个等级。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中,相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其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整体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其中某些物种一旦缺失,就有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地过程与功能造成严重阻碍,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或崩
42、溃,这类物种通常被称作关键物种。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众多的功能,对于人类社会及生物群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生物群体言,河流生态系统主要具有 4 种作用:栖息地、通道、过滤与屏障、“源”和“汇”功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河流生态系统产品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两大类,河流生态系统产品是指由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通过提供直接产品或服务维持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功能,它包括供水、提供水产品、内陆航运、水力发电、休闲文化和提供原材料等;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是指河流生态系统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过程的功能,它包括调蓄洪水、河流输沙、航运等。(2) 河湖健康概念理论框架1
43、) 河湖健康的内涵河湖健康评价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人类干扰和胁迫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以至于严重威胁到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提供,同时也严重威胁到河流生态系统所支撑维持的生物多样性。河湖健康的提出的生态学背景是在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概念基础上,结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河流生态学的快速进展,为支持流域综合管理而提出的。其中,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开展较早和较为成熟的领域,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础理论构建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间 Rapport 等(1979)提出可以借用西医中的诊断程
44、序来进行生态系统状态系统评估的思想为标志,建立了生 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基础。随后,Lee(1982)提出了“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一词, 把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恢复力、持久力联系起来。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逐步丰富到涵盖层次性、生态完整性(Karr,1985)、稳定性、可持续性(Rapport,1989;Norton,1989)等方面。 Costanza(1992)提出了用活力(Vigor,V)、组织力(Organization,O)和恢复力(Resilience, R)表征生态系统的 3 个关键属性,用这 3 个属性的乘积来组装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Healthy
45、 Index,HI)的方法,即 VOR 方法,该方法在 1998 年被“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大会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会议采纳,标志着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基本构建。但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学者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认识的差异,生态系统健康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体而言,其关注的对象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到受人类主导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其关注的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涵盖了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组合的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关注也由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向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方面转移。对于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而言,其起源于美国清洁水法,1985 年 Karr 提出其评价
46、基础是自然河湖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随后,随着对河湖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突出以及人类主导下河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其评价基础逐渐向强调生态服务功能方面转化。其中, Lenders 和 Knippenberg(2005)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 5 维特征,使河湖生态系统模型由“排除人类的影响”发展到“包含人类的影响”。对于河流健康而言,目前存在着狭义的和广义的河流健康两种概念,狭义的河流健康来源于Costanza 的定义,认为生态系统应当是稳定的、完整的,有活力和恢复力(haskell,1992, Page,1992, Costanza,1992),其定义的主体是河流生态系统。广义的河流健
47、康则扩展到河流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生态系统健康除了能维持自身复杂特征,还能满足人类提出的需求(Mageau, 1995; Bormann,2000, Rapport, 1999)。其定义的主体包含了河流生态系统以及所支撑的经济社会系统。从世界各国的河流健康理论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实践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河流健康的内涵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完整性,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河流管理面临的问题的阶段性差异的不同,造成了对河流健康内涵的不同的理解和取舍。对河流健康理论评价上是流域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对涉及流域管理各层面上的相关因素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层面上进行更高的整合。欧美各国的河流健康评价实践的开展基于法律、技术、经济及科学上的充分准备,服务于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发展趋势的评判,对胁迫状态的识别,为河流生态修复措施优先度的确定和生态修复效果的科学评判提供可靠的管理工具。2) 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河湖健康评价的重要技术支撑。国际上,对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由 OECD ( 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 Press - State - Res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