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pdf
《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汇总.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新疆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新疆教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教育(广义) :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狭义) :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教育(综合)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实践活动。二、教育的要素教育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 (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从广义上说,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
2、者。(2) 学习者。 接受教育的个体或学生。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阶级性。 (4)目的性。 (5)独立性。四、教育的起源教育的三大起源理论:(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与沛西. 能的错误观点:教育产生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教育心理起源论。孟禄的错误观点:儿童对心理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教育;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和提高自身素质需要教育。五、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1
3、.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非独立性。无专门教育人员和机构。 (2)缺乏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 。 (3)无阶级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2.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1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4. 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进一步发生变革。 (2)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
4、解。 (3)教育发展趋向民主化。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七、教育学和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 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 对教育经验的升华和概况。 经验往往是感性认识,而教育学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系统科学。八、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教
5、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 年至公园 16 世纪。主要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哲学家和思想家涌现的时代。西方代表作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昆体良的 雄辩术原理 等。 我国古代最早, 也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有 论语 、孟子 、 老子 、 学记等。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教育学的独立产生于17 世纪至 19世纪。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来的, 提出了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第二,马克思主义教育
6、学。 其基本观点: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 世纪中叶至今。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九、现代教育学独立(创立)的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2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
7、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十、现代教育学创立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1)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632 年, 大教学论问世,这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2)卢梭。法国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爱弥儿:论教育 。 (3)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提高到学科水平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7761841) ,在世界教
8、育学史上被认为是 “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普通教育学 (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十一、教育学的价值1.科学解释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 它可以回答或者说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2.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不仅应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 而且亦能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3.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促进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 (2)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4)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3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系统对个
9、体发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教育的方向看, 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 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3) 教育。 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
10、动力。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循序渐进。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做到因材施教。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 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六、教育的个体功能1. 教育对个体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2. 教育对个体的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1)谋生功能,
11、即教育使个体获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技能的功能。 (2)享用功能,即教育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心理与心理需要的功能。七、教育的经济功能1.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 教育经济功能的体现。(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4手段。八、教育的政治功能1.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
12、德教的内容。2. 教育政治功能的体现。 (1)教育能够促进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与思潮。九、教育的文化功能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 。 (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十、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
13、量。2.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的体现。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促进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合理化的基本手段。(4)教育是促进人口迁移的基本手段。十一、教育相对独立性及其现实意义1.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 (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具有选择性。5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来说,
14、 “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一定教育手段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人。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二、教育目的上两种主要观点的争论教育到底是为了人, 还是为了社会。 在历史上就有关于教育目的的 “个人本位” 观和“社会本位”观的争论。1. 个人本位。个人本位观盛行于 1819 世纪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为代表。其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 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和本性需要所决定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的发展。本人
15、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 社会本位。社会本位观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这一理论认为, 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衡量。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3. “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人组成的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人只有通过社会才能获得我们所谓的“人性” 。因此,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组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 即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 应该说,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社会需要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需要的反映。 教育
16、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 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教育目的的意义1.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有围绕着教育目的这个中心进行的。 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 选择教育方法, 都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2. 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6对学生的教育
17、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 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 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四、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一种意图,是一个总的原则。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或具体的标准。教育目标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 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去完成的一系列具体任务。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育手段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的方式方法。例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和教育实践等方法。还包括在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机等教具、实验器材等一切物质设备的方法。教育手段是实现教育
18、目标的具体行动或途径。五、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的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 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 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学校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教学了目标表面看起来很相似, 实际上它们有各自的内涵, 它们彼此相关, 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能测量目标
19、, 但不能测量目的。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教育理论还是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六、教育目的与教育平等、公平和公正的关系“平等” 概念有两个含义, 一个指人们在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二是泛指地位相等,如男女之间。 “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目的不仅要考虑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才能和天赋、志趣和意向,还要考虑到如何公正、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实施加以
20、保证, 同时还要注意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七、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1. 社会需要。 (1)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 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个人需要。7八、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片面发展束缚了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九、我国的教育目的1995
21、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1)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 教育还必须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一、全面教育发展的组成部分(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由德、智、体、美、劳方面组成的。(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 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 行为规范、 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
22、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2)德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德、智、体、美、劳方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它们各自之间的任务、过程不同。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渗透。8第四章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一、学
23、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学制是一种制度, 是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一种基本制度。(2) 学制是国家调整教育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3)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并由国家颁布保证实施。二、学校教育制度构成要素学校教育制度构成的因素: (1)学校的类型。即学校是实施哪一种性质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还是专门教育。 (2)学校的级别。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3)学校结构。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关系。三、学校
24、教育制度的产生1. 双轨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首先出现的形态是双轨制, 其产生最早可以追塑到欧洲中世纪。一条学校系统是以大学顶点, 自上而下的结构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女设立的,主要培养管理和研究人才。另一条学校系统是以小学 -初中-职业教育为主的自下而上的结构,它主要是为贫民和工薪阶层的子女而设立的, 主要培养技术工人。而且在同一教育阶段,这两轨是完全独立的, 不仅开设的课程不同,任课教师不同, 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目标也不一样。双轨学制具有不公平性。2. 单轨学制。双轨学制产生之后,产生于单轨学制和中间型学制。 1785 年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被许多国家都采纳。 单轨学
25、制是从小学直至大学、 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学制。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单轨制与双轨制恰恰相反,它最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它是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同一的直线系统。四、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学校教育制度在演进过程中, 产生了中间型学制。 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 或者说是在双轨制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结合单轨制做出的一种改革。 一个国家的学校体系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 而在此后的阶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 这样构成的整个学校体系就像一把叉子形成 Y 型学制。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疆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知识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