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新课标及教材解读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及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及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
2、,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及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
3、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分类及整理”将分类及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及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及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1)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
4、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及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4)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及数据整理的关系;(5)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
5、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7)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 初步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 在综合及实践活动中,体会书写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三、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即具有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同时依据整套教材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
6、的总体框架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及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如下。(1) 将实验教材的10个单元整合为8个教学单元。主要的变化是,将实验教材原“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对原“图形的拼组”及原一年级上册的“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进行整合并重新编排;去掉原“认识时间”单元,降低了对一年级小学生认识时间的要求;将原一年级上册的“分类”单元移至本册并及统计结合起来教学;等等。(2) “数及代数”的内容及编排结构及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3) “图形及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前所述,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
7、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作用”,作为准备性知识教学。同时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组拼”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小学生数学学校的循序渐进原则。(4) “统计及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本册,及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及整理”单元,体现分类及统计的关系。(5) “综合及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
8、个“综合及实践”的主题活动。保留了一年级下册的“摆一摆,想一想”活动并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6) 仍然安排了“找规律”单元,体现了强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的内容及素材。这样,本册教材就呈现了本套义务教育教材整体特点之一内容丰富,机构宽阔,螺旋上升,发展空间。2、 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2011)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
9、素材,并注意及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务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根据这一理念本套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1) 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及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3) 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以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建
10、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趣、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 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本教材的编排注意了一下几点。(1) 让学生经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2) 让学生经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4、 注意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11、,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及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究、去操作实践,去及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或学会数学方法。() 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数及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树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数及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及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册教材在数及计算教学方
12、面仍采取了如下措施。() 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等。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突出了形成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例题,基本都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口算的训练。计算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科学化的计算技能。、 提供关于物
13、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小都及图形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的物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各种能力奠定了基础。小学数学的几何及空间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 学生“四能”的教学也各部分数学知
14、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材仍在解决问题的例题中用“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 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及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安排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关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思想方法;二是从本册教材开始,每册教材单独设置一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学化
15、了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利用操作直观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教材的“找规律”单元安排的是“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这些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教学进度表1、位置4课时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时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3、图形的拼组2课时4、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数数 数的组成2课时左右 读数 写数2课时左右
16、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课时左右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5、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2课时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7、认识时间3课时 小小商店1课时8、找规律4课时9、统计3课时10、总复习5课时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一、教学内容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也提到了
17、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有三个。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及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及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
18、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及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及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教学时也比较尴尬,因
19、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的知识,也不能提到平行四边形平行的特征,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 即图形名称及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 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及一上教材相同)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
20、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1)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
21、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2.例题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及一下例2同)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
22、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3.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而且具有丰富的价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书共8册,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样;很早就传入欧洲,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欧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图”,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近代数学家把七巧
23、板作为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来研究,美国计算机专家道许还设计了一个“解决七巧板问题的探索程序”。近代的两位几何学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种凸多边形。国外教材、ipad上等等,都有利用七巧板为素材的习题或者游戏。)因此,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就这个单元的练习来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人教版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教材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