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2.docx
《2021年新高考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新高考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新高考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变式练习之古代诗歌阅读原题1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 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 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小题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 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
2、起,将梅花与“群芳”比拟,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 致。D. “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小题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题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答案】【小题1】C【小题2】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 静的画面。【小题3】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分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寄托出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
3、人生态度。这是诗的可贵之处, 自然百读不厌了。【点睛】诗歌的比照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 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比照,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拟异同、 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拟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拟,如果不给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异、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 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拟异同,并且给出比拟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 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此题的考点是比拟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 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
4、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 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诗歌赏析: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 “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 “顾 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 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 延年益寿。“经事还谙事下此便脩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 “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 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
5、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 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皤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 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脩然自乐。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才历,志在千里。烈 土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 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 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酬乐天
6、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作者此诗中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 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 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 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 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应
7、选C。【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 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 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 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 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
8、。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 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变式题1基础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春思写于作者被贬时。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小题1】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诗为七言律诗,其中“黄”“香”“长”为韵脚。B.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 离、花气氤氯的浓春景象。C.诗歌绘景形象生动,“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
9、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 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D.作者意在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中。【小题2】景物描写对抒情有什么作用?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小题3】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答案】【小题1】A【小题2】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了内心无法消除的愁恨。【小题3】后二句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那么曲折巧妙。第三句“东风 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 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分析】【小题
10、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体裁并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本诗为七言律诗”错。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应选Ao【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 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 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清楚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 更用 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氯的浓春景 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写春景为下文 抒情做
11、铺垫,乐景哀情,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 愁苦恨。【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贾至不直写愁恨,别出奇思,出人意表,使诗意更 深更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 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 遣词就更有深意。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 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
12、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 太没有道理了。但从抒情看,诗人希望春风吹去心中的愁,但是春风因未能吹去,于是诗人 心生失望和抱怨,合乎人情。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在 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所以,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情理之中。总之,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被读者理解。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变式题2巩固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信宿:再宿,连住两夜。匡衡: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
13、至丞相。屡次上疏陈述自 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噌。刘 向:汉朝经学家。元帝时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小题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清秋朝晖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日“秋兴,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小题2】有人说,本诗前两联写出了秋日欣赏山水的愉悦之情。你认为呢?【小题3】后两联由眼前
14、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答案】【小题1】B【小题2】我认为不是,本诗前两联并没有表达作者秋日欣赏山水的愉悦之情。首联“山 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静”饰“朝晖、空寂冷漠之意顿出。 早起坐江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 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颔联就眼前所见作进一层铺叙。 “信宿”,一夜日宿,再宿日信。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 泛工“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之情。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坐江楼,看朝 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新高 天津 语文 高考 试题 练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