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之一.docx
《2022年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之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教学目的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二、明白并把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三、正确懂得并熟识 “ 天时、 地利、 人和”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及“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教学设想一、引导同学仔细进行课前预习,着重明白孟子的生平及主见并熟识课文;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同学自学,重点在于理
2、清脉络,明白论证方法;教学生于担忧,死于安乐一文,就应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白同学预习情形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 孟子” 是人们对他的敬称)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思想家、训练家、辩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 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见是“ 非 攻” 与“ 兼爱”,主见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明显,孟子的主见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 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
3、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 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及“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日 的我们仍有肯定的教益;二、初读课文;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1.明白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形;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别;正音:“ 夫” ,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谈论;“ 粟” :谷子;与“ 栗” 区3.对比书下注释,指名同学疏通文句;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留意以下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
4、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 城” 为内城, “ 郭” 为外城;“ 三里” “ 七里” 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 “ 是” ,作代词用, 即“ 这(就是)” 的意思, 与“ 也”合用,构成判定,意思是“ 这就是 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 域” ,界限,可说明为“ 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 “ 固” ,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 使国巩固”;“ 威天下” :“ 威” ,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 威慑” 讲;“ 寡助之至” :“ 之” ,动词,作“ 到” 讲;“ 畔” :“ 叛” 的通假字,背叛;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
5、共同订正;6.齐读课文;三、讲析课文;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 不如”,强调了“ 人和” 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 的因素,打算战争胜败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非常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6、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明确: 2、3 两段环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 2 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 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周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 天时” 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地利” 重于天时;第3 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 地利” 的情况下 “ 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 地利” 亦难比“ 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别情形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肯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道理;提问:中心论点既然
7、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仍要写第 4 段?引导同学争论后明确:第 4 段的作用是在前 3 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见,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 得道” 实际上也可懂得为“ 得人心”,即“ 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 4 段绝非余外的闲笔;留意以下词语:“ 故曰” ,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 故” 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 曰” 总领发起下文谈论;“ 君子” ,即文章中所说“ 得道者”;归纳:第 4 段进一步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道理;四、归纳全文;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
8、么特色?明确: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化;文章第 1 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 第 4 段进一步阐发, 说明, 欲得“ 人和” ,必先要 “ 得道” ;全文紧紧环绕得 “ 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规律性;2.谈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概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提问:应当怎样看待孟子得“ 人和” 的主见?充分争论明确:孟子提出的“ 人和”,是他的“ 仁义”“ 非攻” 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
9、 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进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气的重视,对于我们今日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 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行防止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六、练习;1.完成“ 朗读 背诵” 一、二;2.补充练习:指出以下句子中“ 之” 的不同用法:其次课时一、复习检查;1.说明“ 之” 的不同用法;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
10、寡助;二、导入新课;引导同学争论孟子的政治主见,指出生于担忧,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三、指导预习;1.阅读有关“ 提示”;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明白本文所讲的意思;四、讲析课文;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畎亩 ( )傅说 ( ) 胶鬲 ( )拂士 ( ):同“ 弼”空乏(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 1 段;重点讲清“ 发”“ 举” 等动词的意义;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明确:“ 发” 与“ 举” 意义不尽相同;“ 发” 与“ 举” 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名师归纳总结 换的过程,又示意了人物身分;“ 舜” 为君,是圣人,他的成
11、功,当然与“ 尧” 的赏识有关,第 4 页,共 16 页但主要的仍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的结果,故曰“ 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仍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 举”;-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4.争论第 1 段;1第 1 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明确:六位;即“ 舜”“ 傅说” “ 胶鬲” “ 管夷吾” “ 孙叔敖” “ 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 筑墙的、 贩卖鱼盐的、 犯人、 隐居者、 奴隶)
12、,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能,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杰出的事业;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曾益其所不能” 这一闻名论断作铺垫;5.争论第 2 段;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 所以 ”“ 是” :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先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留意:对中同学不可显现“ 使动” 这一概念)“ 拂” :违反、受阻止;“ 乱” :动词,扰;(留意:读“ 行拂乱其所为” 一句时,可以在“ 行拂” 后稍作停顿;)“ 所以” :介词,课文中的“ 所以” 可译为“ 之所以 的缘
13、由”“ 曾” :与“ 增” 通假;名师归纳总结 2指名试译第2 段,师生订正;2第 5 页,共 16 页3明确: 第 2 段与第 1 段的关系: 第 1 段列举六个特别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缘由: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担忧,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这些磨难, 坚决、兴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 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 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
14、 的道理)6.争论第 3 段;本节难度较大,可由老师逐句串讲;1重点弄清以下词语及句子“ 恒” :常常;“ 过”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 然” ,代词,“ 这样” ,指有过失;“ 衡” :与“ 横” 通假,梗塞,不顺当;“ 征” :观看到,检验;“ 入就无法家拂士”“ 拂” ,匡正过失;:在国内假如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明确: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勉;国家常常没有担忧,就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定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就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7.争
15、论第 4 段;明确:最终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担忧,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勉图强,从而得“ 生” ;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 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五、归纳全文;1.争论论证方法;明确: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终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别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2.争论写作手法;明确:在论证上采纳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16、-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千里,使文章富有气概;五、练习;1.完成“ 懂得 积存” 三、四;2.补充作业;1说明句子中黑体的字: (括号中为答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困(苦)于心,衡(同“ 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看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六、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孟子二章其次课时附:孟子二章难句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单句里的判定句; “ 是” 是判定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 是” 跟“ 非” 相对持,“ 非” 作
17、“ 不是” 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 城非不高也”;假如把“ 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由于不能说明“ 是” 跟“ 非” 相对持的现象:“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 而” 是转折连词, “ 然” 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 “ 然而” 不是转折连词;清朝袁仁林虚字说:“ 然为实然,语势缓, 而连字直转也;” “ 然” 指一种情形,无主句;“ 不胜” 的主语因泛指省;“ 者” 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 夫” 或说是发语词,
18、没有意义,或说同“ 彼”,作“ 那” 讲;2. “如” ,一般作“ 似” 讲,但这里不是,“ 不如” 就是“ 及不上”;译文:“ 包围着攻击它,就肯定得到天时的条件了,是这个条件却又不能取胜,就名师归纳总结 是天时不及地利啊; ” 焦循孟子正义说“ 环” 即周礼“ 巫环” 之“ 环”,用卜筮来主第 7 页,共 16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持冲锋陷阵的人;兵革非不坚利也;这是一种“ 合叙” 句;一般的两个主语共两个谓语的句子如“ 衣冠干净”,即可以说成“ 衣寇皆干净”,又可以说成 “ 衣干净, 衣冠洁” 、“ 衣冠整, 衣
19、冠洁” 、“ 衣整冠洁” 、“ 衣洁冠整” 等,这说明这种句型只有一套语法关系;“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不能这样,它有两套语法关系, 亦即有两个主谓结构,句子成分的有关词儿的说明与被说明之间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着严格制约的;“ 例如“ 兵” 只跟“ 利” 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 坚” 构成主谓关系;“ 革” 只能跟“ 坚” 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 利” 构成主谓关系;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谓关系、实质上的两套主谓关系;以本句而论,不说“ 兵革” 非不利坚也”,而说“ 兵革非不坚利也”,“ 合叙”中又有错综变化, 可算难中之难; 又如:“ 衣食饥寒者, 慈父之道也; ”(盐铁论 忧边 )其实是“
20、衣寒食饥者 ”;没有错综变化只是合叙的例如:“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 ” (墨子 兼爱中 )意思是:“ 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 必胜矣;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第一部分的主语因泛指省略;“ 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 都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偏正词组,两个“ 之” 字的作用在于联系定语和以“ 所” 字结构作成的中心语;介词结构 “ 以天下之所顺”是方式状语, 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号,现在加上, 为的是强调状语;正句又是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的正句又是假设复句或者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2. “畔” ,课本注“ 同叛” ;据王力先生
21、的看法,此说未当;应当说“ 畔” 在这里等于“ 叛”,后来写成“ 叛”;孟子不见“ 叛”,“ 畔” 共显现了六次; 论语也不见“ 叛” ,“ 畔” 共显现了四次,如: “ 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阳贷)等;从论语 孟子来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说法;但仍有另外的语言现象:尚书“ 畔” “ 叛” 并见, 各显现了一次; 如:“ 时义和颠复厥德,沈乱于酒, 畔官离次;” (胤征)“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 (大诰序 )历来传奇是由于孔子编成今文尚书,今文尚书至少不迟于 论语,当然比 孟子 早得多; 这样看来, 说“ 亲戚畔之”的“ 畔”同“ 叛”仍是可以的; “ 亲戚”基本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孟子 教案 示例 之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