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重点难点】一、针刺法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一)毫针刺法1、适应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2、毫针的结构 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3、针刺方法(1)进针法 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及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a直刺:针身及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
2、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及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针身及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3)行针及得气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a提插法:就是提针及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及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针感:又称“得气”
3、,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4)补泻手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5)留针及出针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对一些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须增加留针时间,可延长至1小时至数小时,并间歇予以行针,保持一定刺激量,以增强疗效。出针4、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
4、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称为晕针。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或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已发生晕厥,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素寥、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症状仍不缓解,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紧张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
5、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的患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患者卧床休息。此外,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等因素。(2)滞针在针刺入腧穴后,操作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护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操作者揉按穴位四周,或弹动针柄,如仍不能放松时,可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将针起出。若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预防:对精
6、神紧张及初诊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连续单向捻转。(3)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原因: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留针过程中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撞;或因滞针处理不当。护理:发生弯针后,切忌不可用力捻转、提插。应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慢慢退出,若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预防:操作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4) 断针又称折针
7、,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多由于针具质量差,或针身、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疏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或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因外物碰压。护理: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免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断针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或血管钳拔出。若断端及皮肤相平,可轻轻下压周围组织,使针体显露,再拔。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不符合要求者剔除不用;针身不可全部刺入;避免过猛过强的捻转、提插;针刺和留针时患者不能随意更换体位;发生弯针、滞针时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5)血肿是
8、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表现为出针后皮肤青紫或肿起,局部疼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护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促使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并嘱患者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容易出血的穴位如太阳、百会、合谷、面部穴位等。 (6)气胸 凡是胸背部或锁骨上窝腧穴均应浅刺或斜刺,切忌刺入过深。(7)大出血5、针刺注意事项患者在饥饿、疲劳、精
9、神高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弱者(身体瘦弱、气血亏虚)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妇女行经期尽量不采用针刺法。针刺时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立即盖好衣被,以防感冒。针刺时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枚针,防止交叉感染。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感染、溃疡、肿瘤部位,有自发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以及眼区、项部、脊椎部的腧穴应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二)皮肤针法1、适应范围临床应用于痛证、近视、视神经萎缩、失眠、高血压、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慢性胃肠病、斑秃、玩癣等。2、操作方法(1)持针方法皮肤
10、针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2)叩刺方法将皮肤消毒后,针头对准叩刺部位,利用腕关节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进行数10次。注意针尖及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均匀。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3)叩刺强度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叩刺的部位,采用轻、中、重3种强度。3、注意事项皮肤针应严格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皮肤针,局部皮肤在叩刺前后都应用75%酒精消毒。皮肤针必须平齐、无钩毛。叩刺时动作轻捷,针尖垂直向下,以免造成患者疼痛。局部有溃疡、破损、瘢痕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不使用本法。叩刺局部如有
11、出血用75%酒精消毒,并用无菌纱布包扎止血,防止感染。(三)皮内针法1、适应范围 适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疾病。2、操作方法 皮内针、镊子消毒,皮肤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1)麦粒型 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经络走向横向刺入0.50.8cm,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2)图钉型 用镊子挟住针圈,针尖对准腧穴直接揿入,然后将留在皮肤上的环形针柄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35天,最长可达7天。夏天为防止感染,以12天为好。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12m
12、in,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3、注意事项埋针部位适宜。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严格无菌技术,埋针后针处不可浸水,夏季埋针时间不应过长,以防感染。(四)水针法水针法也称穴位注射或穴位封闭,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是将针刺对经络、腧穴的反应和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作用。1、适应范围 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2、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
13、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提插“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药液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注射剂量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定,耳穴可注射0.1ml,头面部可注射0.30.5ml,四肢部可注射12ml,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可注射25ml。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3、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防止晕针、弯针、滞针情况的发生。治疗时应对患者
14、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副作用、剂量、有效期、配伍禁忌、过敏反应等。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后再行穴位注射。副作用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合谷、三阴交等禁用,以免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五)耳针法耳针是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耳廓穴位或反应点,以防治疾病的方法。1、耳廓及耳穴(1) 耳廓“耳为宗脉之海”,耳廓及人体各部分存在一定的生理关系。当人体某一脏腑或部位发生
15、病变时,可以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异常反应,表现为皮肤色泽、形态、压痛敏感及电特性等改变。(2)耳穴的分布耳穴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及身体各部相对应的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其分布规律是:及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邻近;及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舟;及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及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排列。2、适应范围耳针适用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常用于疼痛性疾病,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等。3、操作方法耳穴探查可分为观察法、按压法、电阻测定法三种。一是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耳部
16、的形态、色泽等方面的病理性改变。如硬结、丘疹、凹陷、水疱、充血、脱屑等阳性反应点。二是可以用探针、火柴棒、毫针柄等在及疾病相应的耳区周围进行按压寻找压痛点。三是可以用耳穴探测仪或经络探测仪在耳廓探查导电性能良好的良导点。消毒先用2%碘酒,然后用75%酒精脱碘。针刺根据需要选用短毫针、皮内针、穴位注射等。毫针进针时用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深度以穿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药液每穴0.10.3ml,注射在皮肤及软骨之间,使皮肤呈一个小皮丘。皮内针的具体操作见皮内针疗法。其它还有用磁珠、菜籽、王不留行籽等作压迫刺激的。耳穴刺激时,患者可有局部疼痛或胀痛,或有热、酸、麻等感觉。留针毫针一
17、般留针10 30分钟,痛症可留针12个小时或更长。皮内针用胶布固定后,春天可留针23天,冬天可留针710天。留埋期间每天用手指按压23次,每次13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涂以碘酒或酒精,以防感染。4、注意事项及护理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见针孔发红,患者又觉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以防引起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冻伤或有炎症的部位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的患者,耳针应慎用或暂不用。耳针亦可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对肢体活动障碍或扭伤的患者,在留针期间,应配合适当的
18、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或在局部按摩、加灸,有助于提高疗效。(六)针刺治疗的配穴处方原则 1、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包括“阿是穴”)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是因为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如鼻病取迎香穴等。2、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特别是在十二经肘膝以下的部位。这是因为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应用亦非常广泛,具体有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或其他相关经取穴等。如面部疾患取合谷,胃脘痛可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本经腧穴),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腧穴),必要时还可选取内关(其他相关经腧穴)等。3、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名“辨证取穴”,是指针对全身症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第十六 常用 操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