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知识要点。2.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 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难点 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教学内容】知识点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2)表现18
2、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6年起,科举制度被废除。2选官制度改革(1)新政开始后,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成绩优秀者可以“酌加擢用,优予官阶”。(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3)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4)1905年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
3、要方式。【微点拨】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知识拓展】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时期背景选官制度变革结果和意义戊戌变法近代社会变迁使传统的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学堂)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
4、,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废科举)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变官制)改革官制,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等部门;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时人共识“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不久,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
5、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知识拓展】晚清教育的三次变革具体内容原因1.洋务教育(1)兴办新式学堂。洋务学堂包括外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这些学堂均中西兼学,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2)京师同文馆之争。近代中国第一次文化之争。洋务派坚持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引入西学的自然科学(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逐步走向近代化(3)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能选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4)争取列强支持(5)开启民智、发展教育(6)培养人才(7)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2.维新时期改革(1)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的合法性遭到质
6、疑,西式教育首次在较大范围内引进(2)创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学与西学,从而推动晚清“兴学堂”的深化3.清末新政改革(1)颁行新学制。由于壬寅学制及癸卯学制的颁行,20世纪初出现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2)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中国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与教育西化运动【知识拓展】晚清废除科举制的主要原因与意义。(1)主要原因 经济上: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是民主思想有了尽一户发展,人们开始呼唤改革。外部环境:1904-1905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给清政府几大的冲击,
7、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2)意义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使新式学堂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实用型新式人才,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推动选官制度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科举制的废除使士大夫阶层的一部分人加入新军,增强了反清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许多基层社会中的士绅及学堂毕业生先后组织和开办教育会、农会等。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代社会政治生活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并投身到近代化中去。【知识拓展】清末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1.特点
8、(1)录用官员由儒学生员向专业人员转变。清末选官方式改革除了实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外,还通过全国各地公办和民办的新式学堂的方式培养和选录合格官员。(2)录用考试内容的专业化。从录用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以考查考生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主。2.历史影响(1)对国家公职人员素质和结构的影响。无论是国内的新式学堂毕业考试还是留学毕业生的学成考试或者议员选举,面向的群体均是以新学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通过考试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公务人员为清廷效力,新学学生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2)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影响 废除科举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清廷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人才来源。 清廷的中央权威在实行新的选官制度
9、中进一步被削弱。 加剧了清末官僚队伍的混乱,导致清末官僚队伍更加腐败,降低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政权的行政效率。 动摇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使清廷失去了其稳固统治秩序的文化基础。知识点02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2)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
10、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微点拨】文官甄别制度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3)1929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5775763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