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外交大局等具有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业进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尽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渔业发展实际,制定“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持续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明显提升
2、,渔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产产业发展质业发展质量量稳步提升稳步提升。 。 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 6500 万吨左右,养捕比例由“十二五”末的 74 26 提高到 80 20,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基本建立,新兴养殖空间持续拓展,累计创建国家级水2产健康养殖示范县 61 个、示范场 5778 个。 渔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 50% ,渔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40% 。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依然保持了水产品稳定供应,为“菜篮子”产品稳价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资源养护取得资源养护取得历史性突破历史性突破。 。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完
3、成长江流域禁捕水域 11 1 万艘渔船、23 1 万名渔民退捕任务,成为全球水域生态治理史上的创举。 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首次实现内陆七大流域、四大海域休禁渔制度全覆盖。 压减海洋捕捞渔船超过 4 万艘、150 万千瓦,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 个,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超过 1500 亿单位。科技装备支撑科技装备支撑显著增强显著增强。 。 实施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南极磷虾捕捞船、渔业资源调查船、渔港锚地、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等渔业重大项目,为 11 万余艘渔船配备了安全和通导装备。 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 58% 提升到 63%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9 项,培育新
4、品种 61 个,制定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 268 项。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 。 开展中菲南海渔业合作、周边国家联合增殖放流、澜湄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作。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亚非拉美有关国家签署了 20 多个双边渔业合作协议,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定。 推动远洋渔业转型升级,首次实施公海自主休渔。 远洋渔业规范管理不断加强。执法监管能力明显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 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修订,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长江禁捕、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水产养3殖业绿色发展等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 连续 4 年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执法行动,累计取缔涉渔“三无”船舶超过
5、10 万艘、“绝户网”358 万张(顶),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 % 以上。 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县 96 个、文明渔港 59 个。二、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我国渔业发展面临一些制约和挑战。刚性约束越来越强刚性约束越来越强。 。 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突出,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退化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传统养殖空间日益受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渔业比较效益优势不断下降。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涉外渔业纠纷多发,美西方极力打压限制我国远洋渔业,外向型渔业发展难度加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 高品质水产品供给比重偏低,符合国民消费习惯的预制加工
6、水产品开发不足,不能很好满足水产品消费多样性需求。 水产品贸易顺差大幅收窄甚至可能变为逆差,部分水产苗种需要进口。 休闲渔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二三产业比例偏低,渔业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和设科技和设施装备水平不高施装备水平不高。 。 自主创新能力弱,水产养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程度低,老旧、木质渔船数量仍然较多,水产品冷藏保鲜和加工流通设施建设滞后,渔船避风率、渔港覆盖率和配套服务水平低。 养殖尾水处理、渔船环保、渔港清洁等环保设施装备建设不足,渔业生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4渔业治理体系不健全渔业治理体系不健全。 。 渔业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仍不健全,重要养殖水域保护
7、、限额捕捞、渔船渔港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基层渔政执法监管能力薄弱,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足。 渔业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不高,规范有效管理难度大。三、发展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政策环境更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加优化。 。 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支持保护持续加力,更多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集聚,将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战略作用更战略作用更加突出加突出。 。 满足水产
8、品供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同时,渔业兼具生态修复、对外合作等多重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在共建“一带一路”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务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科技支撑更科技支撑更加加有力有力。 。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北斗、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在渔业领域转化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提供有力支撑。5消费需求更消费需求更加加多样多样。 。 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水产品由过去的区域性、季节性消费转为全民消费、常年消费,
9、渔业文化、休闲体验等消费已经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为渔业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综上所述,我国渔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四五”时期是渔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为兴农富民、乡村振兴作出渔业领域的贡献。第二章总体要求“十四五”渔业发展要立足当前实际,同时瞄准 2035 年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的目标,按照用 3 个五年规划时间,五年促转型、重在加速升级,十年出成效、重在调整完善,十五年谋长远、重在巩固提升的总体考虑,统筹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
10、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工作定位,坚持稳产保供、创新增效、绿色低碳、规范安全、富裕渔民,巩固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强化渔业风险防范,深化渔业对外合作,健全渔业治理体系,全面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6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好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基本原则 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 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稳住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基本盘,推进渔业产
11、业结构优化和融合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 。 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健全科研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以创新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激发人才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增添渔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发挥渔业在生态系统治理中的特有功能,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挖掘渔业减排增汇潜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渔业贡献。 坚持扩大内需坚持扩大内需。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
12、求能力。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消费新理念新模式新市场,提升水产品供给体系适配性,更好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水产品消费需求。 坚持开坚持开放共赢放共赢。 。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优势水产品出口,增加优质水产品进口,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水产养7殖业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渔船渔港本质安全水平,强化渔业行政执法和安全应急处置,坚决守好安全底线,切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发展目标到 2
13、025 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渔业资源养护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对外合作务实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渔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实现产业更强、生态更优、渔民更富、渔村更美。 具体目标如下: 产产业发展目标业发展目标。 。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6900 万吨,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 1000 万吨以内,渔业产值达到 15000 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 54% ,渔民收入明显提升。 建成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沿海渔港经济区,国
14、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 99% 以上。 绿色生态目标绿色生态目标。 。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基础、管理基础、能力基础、社会基础全面夯实,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 休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制度有序推进。 池塘和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尾水排放达到相关管控要求。 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与 2020 年相比实现负增长。 建设一批8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及珍贵濒危物种1500 亿单位以上。 科技创新目标科技创新目标。 。 渔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7% 。 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水产新品种,核心种源
15、自给率达到 80% 。 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 50% 以上。 智慧渔业稳步发展,新材料渔船占比进一步提升。 治理能力目标治理能力目标。 。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全面落实,推动完善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标准制度体系。 渔港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发布渔港名录,完成港章制定,依托于渔港的渔业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建成。 渔船渔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渔业执法监管更加有力,渔业安全生产基础更加巩固,参与全球渔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展望 2035 年,水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养殖、捕捞、加工、增殖、休闲五大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规范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渔业全面升级,渔村全面进步,渔民全面发展,基本实
16、现渔业现代化,为全球渔业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专栏 1 “十四五”渔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0 年2025 年指标属性渔业产值(亿元)1351715000预期性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5154预期性9渔民人均纯收入(元/ 年)2183724110预期性水产品产量(万吨)65496900预期性国内海洋捕捞产量(万吨)9471000约束性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99预期性12 米以上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万艘)5负增长约束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个)136200预期性增殖放流苗种数(亿尾、粒)15001500预期性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67预期性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
17、(%)7080预期性水产养殖机械化率(%)3250预期性注: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章夯实渔业生产基础 提升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坚持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保障生产空间,转变养殖方式,促进种业振兴,发展可持续捕捞业和远洋渔业。一、稳定水产养殖面积落实养殖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证制度。 。 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按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确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 研究建立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巩固现有养殖面积,稳定和保护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 加快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依法拆除全民所有水域无证养殖设施,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优化调整养殖优
18、化调整养殖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 。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守住中东部地区池塘养殖基本盘,建设改造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01的水产品生产优势区。 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淡水湖泊、水库和一般农用地等水域土地资源,建设成生态和品质优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陆生态养殖生产优势区。 调优北方沿海工厂化、南方沿海网箱养殖和筏式、底播等近海养殖分布,推进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试验,建设成环保、碳汇、装备技术先进的养殖海产品生产优势区。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育种条件,建设成标准高、技术强的现代化水产种业聚集区。科学拓展水产养殖新科学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空间。 。 在充分保护现有养殖空间基础上,科学拓展其他宜渔水域
19、。 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科学合理利用稻田资源,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合理布局、稳妥发展深远海养殖,将深远海养殖打造成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生态和谐的新型养殖业态。 科学规划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合理确定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空间。 加强低洼盐碱荒地渔业开发利用,选择适宜品种,推广节水、治碱水产养殖。二、推进绿色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发展生态健健康康养养殖殖模式模式。 。 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加快发展池塘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增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措施,推进水产养殖用兽药减量。 推动配合饲料替代野生幼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
20、投喂。提高养殖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设施和装备水平。 。 大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尾水处理设施。 鼓励深远海大型养殖、自动饲喂、环境调控、产品收集、疫病防治等设施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水产养11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发挥水产养殖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生态修复功能。 。 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 鼓励在湖泊水库发展不投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等增殖渔业,实现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三、促进水产种业振兴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 完成首次
21、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加大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力度。 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鉴定,建成世界领先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种开展种业创新攻关业创新攻关。 。 针对南美白对虾、鲑鳟、虾夷扇贝等引进种核心种源受限问题,多渠道推进重要养殖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启动实施水产养殖引进种品种创新。 推动大宗养殖种类商业化育种联合攻关,鼓励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提升水产供种能力提升水产供种能力。 。 以鱼、虾、蟹、贝、藻、参为重点,适当兼顾两栖爬行类等其他品种,
22、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四、优化捕捞水产品供给优化调整近海捕捞优化调整近海捕捞。 。 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优化捕捞作业21结构,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 实施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发展负责任捕捞,向市场提供合法合规的捕捞水产品。 实施海洋渔船及装备设施更新改造,推进捕捞机械化,提高人工替代水平。推进推进远远洋渔洋渔业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 。 巩固提升公海渔业,做优做强过洋性渔业,稳妥有序发展极地渔业。 加强国际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开拓新渔场新资源。 研发远洋渔船捕捞机
23、械化、自动化装备,实行以机代人。 加快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大远洋产品国内市场培育力度,引导企业逐步提高自捕鱼运回比例,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升规范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专栏 2 水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提升重大工程 1 1 水产种业提升水产种业提升工工程程。 。 建成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推动国家淡水渔业、南海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场 50 个以上。 支持重点品种联合育种,建设品种性能测试站、育繁推一体化示范项目、繁种基地。2 2 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工程程。 。 重点开展集中连片的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达
24、标治理,推动集中连片养殖池塘尾水集中排放,配备智能水质监测与环境调控系统。 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100 个以上。3 3 设施化养殖设施化养殖工工程程。 。 鼓励开展岸基、近海、深远海设施化养殖,发展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一批重力式深水抗风浪、桁架式网箱和养殖工船等先进设施装备。4 4 减船转产及渔船更新改造减船转产及渔船更新改造工工程程。 。 支持资源破坏强度大的渔船更新改造为资源友好型捕捞渔船,开展玻璃钢等新材料、新能源渔船建设,推进渔船节能减排。 支持海洋捕捞渔船配备防污染、北斗和天通卫星通导、“插卡式 AIS” 等装备,提升渔船整体现代化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25、。5 5 远洋渔业综合保障远洋渔业综合保障工工程程。 。 加大远洋渔船及船用设备更新改造力度,重点实施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改造。 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国内及海外综合基地建设。 支持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推进建造极地渔业科学考察船。31第四章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拓展渔业多种功能,丰富渔业产业形态,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一、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发展水产发展水产品初加品初加工工。 。 优化加工布局,聚焦主产区,引导加快塘头、港口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紧密联系服务一产。 提升加工比例,聚焦重点品种,通过低温暂养、保鲜冷冻、清洗分割、分拣包装等加工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 全国 渔业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