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倒装芯片工艺中锡铅钎料的反应.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在倒装芯片工艺中锡铅钎料的反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倒装芯片工艺中锡铅钎料的反应.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K.N. Tu, K. Zeng/Tin-lead (Sn-Pb) solder reaction in flip chip technology Mater. Sci. and Eng. R在倒装芯片工艺中锡铅钎料的反应K.N.Tu, K.Zeng摘 要:基于形态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大量可靠的数据,对SnPb钎料和Cu,Ni,Au,Pd这四种金属中任意一种发生的锡铅钎料反应进行了综述。大块和薄膜两种形式金属的钎料反应进行了考察和对比。而且是在钎料熔点之上或之下发生的反应也已加以思考和比较。在熔化钎料和金属间的润湿反应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率比固态钎料和金属反应的速率快3-4个数量级,而且
2、这种速率被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时的形态所控制。在熔化的SnPb和Cu或Ni的润湿反应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为扇贝型,其在固态老化时呈层状。在扇形中间有一个通道,它促使原子快速扩散和获得非常快的化合物形成率。在层状形态中,化合物层自身对扩散造成阻碍,减慢反应速度。类似的,在SnPb和Au或Pd之间也存在此种形态改变。润湿反应中的扇形和固态时效状态下的层状形态具有稳定性,可以通过表面和界面能最小化原理来解释。这种液相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不常见的高速率是通过自由能改变率来解释,而不是自由能的改变进行解释。同时综述中还包括金属多层作为球下金属植层,比如Cr/Cu/Au,Al/Ni(V)/Cu和Cu/Ni
3、合金薄膜。关键词: 钎料反应;倒装芯片工艺;扇贝形;金属间化合物形成1. 引言钎料反应是连接金属最古老的冶金工艺之一,今天,在现代微电子工艺中对钎料反应的利用也是无所不在的:在电路板制造中,利用钎料把芯片的主架构连接到主板上;在倒装芯片工艺中,钎料直接把芯片连接到主板上;在电子消费产品中预期会使用更多的倒装芯片工艺(图1)。因此为了成功的应用该工艺,就要对钎料反应作一个系统的研究。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先讨论为什么我们在芯片基板封装中使用钎料以及为什么在钎料使用几百年以后,钎料反应仍然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在电子工业中两个关键的技术是芯片技术和封装技术,此处芯片技术的重要性就不再详述,封装技术的重要性
4、正开始被关注。没有先进的封装技术,微米级芯片技术在速度和功能上的先进性就大大的被减小。倒装芯片工艺在计算机主机制造中已获得很大的成功,并且已延伸到一个很广泛的,各种各样的无线移动电子消费品领域中。这些微型机器的功能和用法变得非常尖端,怎么把这些非常先进的芯片封装在便携式设备内的一张卡或一块主板上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为了理解这种挑战性,我们从芯片内部连接的两个简单因素开始。今天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硅片中的铝或铜线仅仅0.5 m或更少。假设在两个平行金属线之间的空间也为0.5 m,那么共占用空间为1 m,因此在1 cm2 的芯片上我们有10000根线。每一根线都长1 cm,这就意味着在每一层上金属线的
5、总长度是100 m。由于我们在一个芯片上布 6-7层金属线路,如果我们把层与层之间的可连接长度累加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在1m2芯片上相互连接的线路长度将是1km!这是第一个事实。为了给芯片上这些金属丝提供电导线,我们在逻辑芯片表面需要做几千个I/O焊盘。唯一可实行的办法是使用焊点球栅列阵。我们有50m直径的焊点小球,焊点间距也是50m,所以每个焊点所占长度空间是100m,我们在1cm上能放100个焊点小球或在1cm2上能放10000个小球。另外,第二个有关联的因素是我们在芯片表面有10000个I/O 口或钎料小球,由于期望这种小尺寸焊点小球的应用,在1999年国际半导体工艺电路图组织(ITRS
6、)确认倒装芯片工艺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是与制造业中的产品及使用方面的可靠性是密切有关的1。什么是倒装芯片?什么是制造和可靠性问题?广泛的说,把芯片电路和外部电路连接在一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金属线连接;另一种是通过焊接凸点。图2a显示了通过金属线连接在主架构上的硅芯片简图,其中主架构的腿利用表面安装技术或针孔技术焊到电路板上。芯片的超大规模集成(VLSI)边在用金属线固定时颠倒了,因为金属线固定需要超声波振动,在结合过程中使用的压力可以损坏结合区域周围或底下的结构,所以他必须在芯片的周围边线上安装,而远离芯片中心区起作用的VLSI区。即使我们在100m内布一根50m的金属线,我们也仅能
7、在1 cm2大的芯片周围设计400个I/O,它比10000个钎料球少的多。其中,这些小球被安装或电镀在同样大的芯片面积上。在放置钎料小球于起作用的VLSI区是没有压力问题。图2b显示了在芯片表面的BGA列阵。为了把芯片连接到基体上,芯片将会被倒装在上面,因此它被称为倒装芯片,并且芯片的VLSI被上下倒置。图1 从1999年到2007年世界范围内倒装芯片技术的消费量图2 (a) 主架构上硅芯片引线连接的简图 (b) 芯片表面的BGA钎料球国际半导体工艺电路图组织1已提出Si工艺将能在未来2-3年后促进新一代产品的诞生。为了与芯片工艺保持同步,封装技术必须提高。因此,在封装基体时,电路密度和I/O
8、的数量必须增加。在当今展出的先进芯片的电路图中,使用2000个I/O焊盘,这个数量被指出:在2014年将超过7000个。倒装芯片工艺是仅存的能适应每个芯片上有大量I/O要求的工艺,它有合理的效益和可靠性。1.1 IBM公司C-4工艺的发展史在IBM公司的计算机主机中,倒装芯片工艺被他们应用于封装芯片。它起源于“可控塌陷的芯片连接”中或“IBM公司的C-4工艺”中。自从19世纪60年代2-4,他们就把芯片连接到陶瓷复合板中。在我们回顾这项独一无二的C-4工艺的特点时 ,我们将讨论在C-4工艺改革中的一件事,那就是:这种钎料连接的的可靠性。由于对C-4工艺的详细讨论及其历史演化,读者可以参考Put
9、tlity和Totta 近期所作的综述5。此处要讨论的是由钎料反应产生所导致的AgPb薄膜电极的腐蚀性问题。在19世纪60年代晚期,当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硅工艺开始时,IBM公司使用80Ag20Pd薄膜合金做为电极,它被用在陶瓷复合板中来封装单个硅片6,7:在陶瓷复合板表面有16个电极,如图3。在AgPb电极的根部,两玻璃细长片安装在电极间,作为玻璃挡板容纳熔融钎料。熔化的钎料不能润湿玻璃表面,故而它将在两玻璃条之间形成球形。熔化钎料的表面张力自动的把芯片拉入电极阵列中,球的高度和陶瓷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钎料是成分为90Pb10Sn的高铅钎料。自动芯片连接工艺非常成功。然而发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玻
10、璃挡板附近有Ag2Sn腐蚀物产生,导致计算机失效。这是没有预料到的,因为向AgPb中加入重量20 %的Pd的目的是阻碍Ag的硫化腐蚀物。由于腐蚀的产生,就需要游离的Ag与S反应。而S在外界大气中就含有,问题是游离的Ag来自那里?回答是来自钎料反应。图3单晶片陶瓷模块16焊点连接芯片和模块优化结构,陶瓷模块大小1cmx1cmAgPd电极具有SnPb低熔共晶的光洁度。高铅钎料球中的铅完全消耗AgPd合金中的Pd来形成Pb2Pd 化合物并析出游离态的Ag。反应时自由能转换的热动力学计算显示:Pb能几乎消耗合金中的所有Pd,因为Pb2 Pd化合物有一个很高的形成自由能。一个对比发现:Pb没有消耗80A
11、g20Au合金中的Au,因为这个Pb2 Au化合物形成自由能很低。基于这些反应的研究,腐蚀问题通过使用AuAgPd三元合金解决8,9。尽管在三元合金的焊点形成中,钎料仍能与Pd反应,但是Au保留在合金中从而保护Ag不被腐蚀。作为一个相关的问题,发现Pb实际上与AgPd即使在室温时也会发生脱合金成分腐蚀反应,这是出人意料的10,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打算把Ag和Pd合金化,由于AgPd合金相中互相扩散很慢,我们必须在450左右进行退火。每个原子相互扩散的活化能都是在2ev以上,那么在他们合金化后,问题就成为他们为什么能被Pb那么容易被脱合金腐蚀?这就导致扩散诱发晶粒边界电子游离现象或“DIGM”。Au
12、AgPd电极被印刷在陶瓷复合板表面,因此在单个芯片模块中有很低的金属线路密度,如图3所示。但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需要高密度的电路封装,这导致了在计算机主机中多层金属陶瓷复合模板的发展和多层芯片复合的产生。在多层金属陶瓷复合模块中,许多层金属Mo线被埋装在陶瓷层中,这些模板的每一个都能承放100块芯片。几个这样的陶瓷复合模板就能连接成一个印刷电路板,这就产生了计算机主机中两层封装,简图如图4a所示。它由芯片陶瓷复合模板封装和陶瓷复合板树脂板封装层组成。在第一层芯片与陶瓷复合模板封装层中,芯片上有限金属镀层和球下金属植层都是Cr/Cu/Au三层薄膜。实际上在这层中,Cr/Cu层有一个渐变
13、相微观结构,是为了提高Cr和Cu的粘接力,加强它的阻碍钎料反应以便能够承受几次重溶11,12。在陶瓷表面的UBM是典型的Ni/Au层,这个连接两个UBM的钎料是高Pb合金,比如95Pb5Sn或97Pb3Sn。焊点的横截面简图在图4中显示。芯片凸点能通过蒸发沉淀,也可通过垂直刻录或选择性的电镀录制出。它的熔点300以上,在第一次重溶中(大约350),在UBM上获得球形焊点。BIM是在SiO2表面被刻录出来,如图4b所示。因为SiO2 表面不能被溶化金属润湿,熔熔焊点的基体受BIM尺寸的限制,因而钎料小球放置到钎料球限制性金属植层上,所以说当钎料量给定后,BIM或UBM控制凸点尺寸(高度和直径)。
14、在二次重熔中,焊点把芯片连接到陶瓷板上。也是在二次重熔中,熔化钎料的表面能提供了自我调整力自动将芯片定位在陶瓷板上正确的位置。注意到钎料为很高熔点,然而,芯片和陶瓷都能承受高温而不会出现问题。补充一点,高Pb钎料与Cu反应形成Cu3Sn层,它能持续到好几次重溶过程结束而不会破坏。我们注意到,在Cr/Cu/Ag三层金属层中,每层金属之所以这样选择都是有特殊的理由。首先,钎料不能润湿Al丝,所以Cu被选择,因为它可以形成金属间化合物(IMC);再者,Cu与SiO2 绝缘体表面连接性不好,所以选择Cr作为Cu和SiO2之间的粘接层。IBM公司发展这种Cu/Cr层渐变相结构来提高Cu与Cr的连接强度,
15、因为Cr和Cu难以混合,当他们共同沉积时,他们的颗粒形成一个互锁的微观结构。Cu/Cr层渐变相微观结构的晶格图将在第7部分讨论。在这种结构中,Cu和 Cr连接良好。对Cu来说,在重熔中,它分离出去进而与Sn反应生成IMC也是很难的。此外,这种微观结构提供了IMC的一个机械互锁。最后,Au被用来作为钝化层表面来阻止Cu的氧化和腐蚀,它也同时作为促进钎料润湿的表面层。图4 (a) 两阶段封装截面示意图;芯片和陶瓷模和陶瓷和聚合物板,其中为BGA阵列(b) C-4钎焊接头和金属化芯片截面放大图在第二层陶瓷板到树脂板的封装中,应用SnPb低熔点共晶(183)钎料,它能在220重熔。很明显,在该重熔中,
16、第一层中的高Pb焊点不熔化。1.2 为什么倒装芯片中的钎料反应是研究的热点?尽管这种两层封装对IBM公司计算机主机来说工作的很好,但对于要求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来说,它太昂贵。为了减小消耗,在电子工业中,人们想去掉陶瓷板或第一层封装而直接把芯片连接到树脂板上,这就是“直接芯片连接”或“有机工艺倒装芯片”。由于树脂层有一很低的非晶态过渡温度区,而对于芯片连接来说,重熔温度很低,因此低熔点共晶钎料将被应用。在倒装芯片中钎料反应有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一方面,为了获得成千上万个焊点同时连接,我们需要一很快的钎料反应速度;另一方面,由于UBM薄膜禁不起长时间反应,我们也需要在连接后钎料反应能立刻停
17、止。然而在设备的制造业中,要求这些焊点经受几次重熔。而在重熔过程中,焊点处在熔化状态的总时间是好几分钟。在钎料薄膜反应延长到几分钟情况下,将会发生什么事?图解如下,我们以熔化SnPb低溶共晶钎料和Cu反应为例。图5是低溶共晶钎料SnPb和Cu厚箔界面扫描电子显微截面图13,14。样品准备,直径0.5mm的钎料珠放置在Cu厚箔,该Cu厚箔浸湿RMA溶剂,而RMA溶剂是放置在一200的热盘上的盘子上,当钎料珠润湿Cu表面时,它开始扩展形成一熔帽。在给定的的时间后,此盘将从热盘上移开并冷却,然后清洗这块样板,熔帽用钻石锯割开,截面抛光和蚀刻进行SEM测试。界面显示了成分为Cu6Sn5、扇贝形态的IM
18、C结构。当高度腐蚀试样移去Pb时(Sn也被带走),可以看到更清楚的扇贝形IMC的三维图象。图6是一系列在200、不同时刻形成的扇形图象(他们都采用同样的放大倍数)13。在这里最有意思的发现是:扇形物进行非守恒生长反应,比如说在相同的区域,他们都变大而同时数目变少。因为扇形物的总量由于界面反应而随着时间而增加,所以它是非守恒生长反应,此种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已经有所报道14。图5 共晶钎料和厚Cu薄膜界面扇贝形IMC截面SEM图图6 共晶钎料和Cu膜界面扇贝形IMC在200生长三维截面SEM图 (a) 1分钟 (b) 10分钟 (c) 40分钟现在如果厚厚的Cu箔被薄Cu膜代替,在IMC形态上产生了
19、戏剧化的变化。图7显示了在200时退火10分钟的SEM截面图,它是SnPb低溶共晶钎料与870nmCu层的界面,其中,Cu层是沉淀在硅晶片表面上厚度为100nm的Ti薄膜上15。扇贝形态、成分为Cu6Sn5的IMC结构不在存在,而变为球状IMC层,它们中的一部分脱离基板剥落进入钎料。这是没有预料到的,因为当Cu膜被钎料完全消耗时,我们预期界面反应能停止由于不再有Cu。然而,扇贝之间的反应保持继续并由半球形转变为球形。这个球形在Ti表面有180润湿角。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连接,所以球很容易从Ti表面脱落。当钎料处在熔化状态时,可利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的进行解释,因为熔化钎料的密度比Cu6Sn5化合物
20、大。图8所示为SnPb低熔共晶SEM截面图,其在有Au/Cu/Cr薄膜的两硅片中间放置了共晶钎料16。在200,20分钟后,成分为Cu6Sn5的球形被从底表面脱落且移向上表面,这就是IMC剥落现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钎料与未润湿基板表面连接很差,且还可能会出现不润湿现像。图9显示了一剥落后的非润湿表面的SEM图17。图10是在钎料薄膜反应中,按时效、剥落、不润湿为次序的系列简图。 图7 共晶钎料和870nmCu/100nmTi(UBM)界面球形Cu6Sn5在200生长10分钟截面SEM图(a) 2D (b) 蚀去钎料后3D 图8 双硅片夹Au/Cu/Cr薄膜上共晶钎料的SEM横界面图,其中部分
21、球形Cu6Sn5已经剥落流入上层截面图9 Au/Cu/Cr薄膜上共晶钎料非润湿SEM图象图10 钎料薄膜反应中:(a) 扇贝形IMC粗化(b) 球形IMC的剥落(c) 薄膜UBM上钎料不润湿的简图因此,在钎料反应中研究的兴趣,尤其是钎料薄膜反应,是为了理解IMC的生长、剥落以及如何阻止他们发生,从而使焊点能长久使用。这种扇贝形形态本身就是研究的热点,为什么IMC形成这样一个形态?为什么这种形态即使在等温200,退火40分钟仍然是稳定的(除时效外),这也是很奇怪的。电子封装制造工业希望倒装芯片焊接点能够承受好几次重熔。在使用领域内,希望能不腐蚀(作为AgPd电极时)且具有高可靠性可固态时效老化、
22、热应力循环、电子迁移(这些可靠性问题在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另外,希望可以用无铅钎料代替SnPb钎料。铅基钎料的运用已引起环保的关注。实际上,美国议会里已有四份反铅议案,其中有一份就是来自环境保护署。国家电子制造创始组织(NEMI)有一个称为NEMI无铅工程计划,其目标是北美的公司能够在2001年以前生产出无铅产品,到2004年为止能制造出完全无铅的产品。此外,世界商贸急迫需要无铅化。欧盟电子装配污染组织(WEEE)发布了一条指令,呼吁在2004年1月以前在电子业完全禁止铅的使用,这一呼吁最近又延迟至2008年1月。在日本,虽然没有法律禁止铅的使用,然而有许多公司比如Fujitsu、Toshib
23、a、Hitachi、Sony和Panasonic已做出承诺:最早在2001年要是他们的消费品实现无铅化。而使制造业无铅化背后的驱动力是由于一次市场调查,这次调查中发现,消费者更喜欢不含铅的商品。因此,在不久将来的电子制造业中,在倒转芯片技术上运用无铅焊料已很紧迫。然而,在倒装芯片技术上成功的引用无铅焊料,必须建立在以往所用SnPn焊料的经验的基础。除环境问题之外,Pb基钎料可能包含有少量的210Pb同位素,210Pb会衰变成206Pb。在衰变过程中转变Bi,并且散发-粒子。当这些粒子在穿过Si材料的装置时,产生电子和孔穴,在这些载电体重新结合之前,他们会影响储存在MOS设备电容中的电荷,从而导
24、致“软错误”的失败。为阻止这一问题,纯化Pb或无Pb或是绝缘体上的Si材料(SOI)设备更适合些。1.3 范围、目标和主题 在所考察的领域,我们考虑SnPb铅料和Cu、Ni、An、Pd四种金属之间的反应。这里我们不考虑无铅钎料,目的是要分析在可得到的热力学,形态学和动力学数据基础上的这些SnPb焊料的反应,并且将重点考察SnPb焊料和Cu、Ni、An、Pd薄膜之间的反应,从而能够了解到在多次重熔情况下薄膜UBM的独特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找到可多次重熔的薄膜UBM,也不是要克服它的可靠性问题,(这一点在第二部分讨论),这些问题应是电子封装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责任。我们之所以选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倒装 芯片 工艺 中锡铅钎料 反应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