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一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I)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一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I)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一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I)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一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I)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文化不是“汉族”文化,汉服文化的核心是中华道统一以贯之的礼仪文明,汉服爱好者从文化渊源上常常会引
2、述到两段古典名言其实就最有代表性,即“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和“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下)。礼仪体现在服章中,垂衣裳就是守礼制,只要全社会认同并遵从基于人伦的基本价值规范,天下归心,人类就是一家。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早期集大成者孔子,他相信天下善治依靠的是礼义规范,而非强权威慑。孔子的理想就是汉服文化的美好价值所在,也是汉文化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回到中华文化的天下大同初心,汉服文化就要更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唯其如此,借助汉文化的边际效应,汉服产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汉文化有两千多年连续不辍的传承发展,衣冠服饰作为汉文化礼义价值体系的
3、重要载体,除了一些原则性的仪态规范要求,具体的审美风格其实并无一定之规,而是与时俱进的。汉服之所以没有像很多民族服饰那样形成特定审美风格的传承体系,本身就和汉文化从源头上所秉承的和合包容审美精神息息相关。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传统审美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地域群落中异彩纷呈,而就其审美精神内涵而论,从源到流,皆以和合为尚。和合的审美精神既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追求中,也融汇于美善贯通的人格塑造中,也落实在浑然天成的艺术实践中。从文化传统来看,对于和合审美精神的推崇,可以说是儒家文化体系和道家文化体系最为契合的地方;从族群体系来看,即便历经无数朝代更迭或全球迁徙流离,基于汉文
4、化认同的共同体规模不断扩大,而和合审美理念不约而同且一以贯之。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儒家文化,在社会教育方面向来重视经典学习与道德修养,而其实这两个方面只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和路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意义的超越,这个生命升华的进程,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英群体的艺术品味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命信念上,老子的“道法自然”与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道家代表性审美理念,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文人清雅的艺术偏好与市井百姓朴实的生活乐趣。汉文化的魅力与耐力,源于根深蒂固的和合共生人道精神。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其80寿辰聚会上所做的演讲中,
5、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先生在跨通中西文化的宏阔背景下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凝练概括,也是被普遍接受的对于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精妙表述。如今,汉服行业有待从汉文化的开阔视野去处理好形制规范与多样包容的关系,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礼乐”关系,礼要坚守基本规则,乐是要实现和合共情。汉服作为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新兴特色行业,在秉承汉文化传统精神的同时,主动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体系,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收借鉴最新最前沿的时尚审美风格,不仅可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为汉服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广阔的文化与审美空间。(摘编自魏鹏举探寻汉服背后
6、“和合”的中华审美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服没有形成特定审美风格是因其发展过程中并无一定之规,而是与时俱进,这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礼”的重要体现。B.中国的传统审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群落中呈现不同的形态,但其审美精神内涵从源到流,都是以和合为尚。C.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从文化传统来看,偶家文化体系和道家文化体系最为契合的地方可以说是对于和合审美精神的推崇,D.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英群体的艺术品味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命信念上,比如文人清雅的艺术偏好与百姓朴实的生活乐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A.文章开篇明确观点,接着分析汉文化中“和合包容的审美精神,最后点明秉承传统精神并吸收借鉴最新最前沿审美风格,汉服产业会发展得更好。B.文章开头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和(周易)中的话,意在强调礼仪文明是汉服文化的核心,很早就体现在服章中,增强说服力.C.文章把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进行对比,认为偶家是中国传统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影响人的道德修养;道家影响审美理念。D.文章以费孝通先生在演讲中提出的十六字箴言为例,论证了汉文化的魅力与耐力源于根深蒂固的和合共生人道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仪体现在服章中,垂衣裳就是守礼制,只有全社会认同并遵从基于人伦的基本价值规范。天下归
8、心,人类才能是一家。B.回到中华文化的初心,汉服文化需要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会为汉服产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可能。C.从道德体系来看,随着朝代更迭或全球迁徙流离,基于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不断扩大,和合审美理念始终不变且一以贯之。D.汉服行业有待从汉文化的视野去处理“多样包容”与“形制规范”的关系,其实就是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乐的关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其根本目
9、的是要让教育回归本源,使学生享受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加强“双减”督导,是推动“双减”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举措,下一阶段,将层层压实督导责任,推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过重的作业负担,关键在学校。学校应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做好落实“双减”的“加”“减”法。减轻作业负担,学校应立刻行动。一是根据相关作业管理的文件精神和具体指导意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作业管理机制;二是切实减掉那些低质量、低效率、惩罚性、机械重复的作业;三是减轻学生对作业的恐惧心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
10、作业的设计、布置,如分层布置、分类别布置,再如设计体验型作业、调研型作业探究型作业等。教研部门既要准确把握“双减”的要义,更要深入一线调查,在落实“双减”的决策部署上,提供准确的信息,提出有独到见解、有推广价值、有实操性的实施建议。重点研究“减什么”,多角度探索“怎样减”,要在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上提质增效,由此,才可能以落实“双减”为契机,加大义务教育学校综合治理力度,从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进入“双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的秋季学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小学和初中生为21.7%,比春季学期的参与率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这一部分学生平均每周用时5.
11、4小时,人均学期支出7326元。与上学期相比,平均每周用时增加了1.4小时,而人均学期支出减少了15元,这说明“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不仅显著减少了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的数量,同时也降低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减轻了家长负担。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比率为38.9%,与上学期相比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这一部分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每周用时3.8小时,比上学期少0.1小时;人均学期支出5600元,比上学期减少了728元。在时间和支出上与上学期相比都有所下降,但支出下降的比率更大。再一次体现出“双减”工作的落实不仅降低了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同时也推动了校外培训收费
12、水平的下降。(摘编自光明网全国各地落实“双减”成效如何?看数据怎么说)材料三:持续推动“双减”落地,让教育回归本真,我们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学习负担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学习从来不是一件没有任何负担的事情,减负不是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刀切”减负。学习意义感和价值的丧失是造成学习负担的重要方面。试想,一个不知道学习为何,或者认为学习只是为升学准备的孩子,即使减少作业数量、降低难度、缩短时间,依然无法实现个人意义上的减负。因此,只有转变学习方式,采取社会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能动性。二是要处理好家校合作与家
13、校边界的关系。“双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深度参与。对于家庭而言,需要家长实现教育理性回归,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做孩子成长的旁观者。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它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在法律框架下厘清家校边界,开展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摘编自中国教育报)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教育就能回归本源,学生就会享受到真正有质量的教育进而健康全面地发展。B.“双减”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减少了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学生的
14、数量,因此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也降低了,家长负担得以减轻。C.“双减”后学生采取社会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模式,促使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得到有效提升,学习的内驱力也被激发。D.“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不能忽视。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6.如何有效落实“双减”?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姚老爷高淑霞花溪镇地处京西古道。花溪镇东街济世堂的姚老爷远近闻名。姚老爷体型微胖,宽额,小眼,逢人先笑,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姚老爷绰号“姚三九”。传说姚老爷年轻时,
15、七里外李家坨的财主李福祥病重,先前只是不思饮食,请了几位郎中看后,病情越发严重,脑涨目眩,鼻子流血,已经卧床不起了。李家人把姚老爷请去,姚老爷把脉之后,从药箱里掏出一些萝卜籽碾碎,加了点面粉、茶水,调和搅匀后捏成三个小九,嘱咐李福祥每日分三次服用。李福祥服下第一九后,鼻血止住了;第二九服下,目眩脑涨的症状没了;第三九服下,李福祥起床想吃东西了。“姚三丸”绰号由此得名。姚老爷没儿子,只有大凤、二凤两个闺女,两个闺女相差两岁。姚夫人在大凤9岁时去世,姚老爷在父亲的催促下两年后续弦,续弦后没有生育。大凤、二凤长到十六七岁时,出落得像葱芯一样水灵,被镇上人称为花溪镇两朵花。姚老爷的父亲摇着头说:“儿啊
16、,你赶紧再娶一个,要不抱养个男孩,养大了好继承这份家业。”姚老爷说:“听您的。”却始终不动。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也没再娶,没抱养。镇上人对此说三道四,他听后笑道:“人各有命,命里没有不强求。”姚老爷把闺女当儿子养。大凤、二凤小时候上私塾,大了进城读女中。日伪统治时期,花溪镇西南五里有一个日军据点,据点里有两个炮楼,驻扎着日军的一个中队。夏末的一个下午,大凤、二凤带着一个男人回到姚宅。姚老爷认识这个男人,是大凤的美术老师,夏天来过家中。第二天,花溪镇传开了,“姚老爷也太开明了,送女儿去洋学堂读书不说,还让闺女自己找对象。唉,都把人领家来了!”姚老爷在街上溜达,遇到熟人探问便笑着摇头:“唉,女大不由
17、爹了。大凤找的这个夫婿家道还算殷实,刚留洋回来。这次领回家让俺看看,然后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两天后,姚老爷派了两个伙计,装了一车嫁妆,送大凤夫妇。二凤也跟了去。后来传出大凤、二凤当了八路军,那个男人是共产党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三人是去西山给八路军送药品,用姚老爷送的那车嫁妆做掩护,药品就藏在嫁妆里。姚老爷被日伪军抓进炮楼,他们恐吓姚老爷说出实情,不说就杀了他。姚老爷瞪着眼喊冤,“啥实情?实情是俺闺女出嫁!日军头目抽出军刀抵住姚老爷脖颈,姚老爷闭眼不说话,刀刃下压,鲜血溢出,姚老爷一动不动。他们用尽招数,姚老爷一口咬定,俺说的是实话。最后他们要姚老爷拿出两万块大洋了事。翻译官说;“太君说了
18、,拿来,就放了你!”姚老爷说:“这么多大洋,俺一时半会儿凑不齐,要不你们容俺半个月.”日军头目听完翻译,哈哈大笑,又对翻译官叽里哇啦一通。翻译官说:“太君说了,十天,十天之内,你送这来。不送,就要你老命!姚老爷回到家,忙着变卖家当,筹钱。他让家人传出话去,要出手家里的珠宝玉器,筹钱“孝敬”日军。日军头目派出监视姚老爷行踪的眼线陆续回来汇报:“姚老头害怕了,正在四处筹钱.”“姚老头把家里的字画都卖了,这两天.”.“好!好!”日军头目哈哈大笑。第六天上午,眼线突然发现,姚老爷不见了。济世堂经营上百年,典型的前店后院建筑,药铺临街,古旧窄小,后面却是一座三进院的大宅子。日伪军赶到花溪镇,砸开药铺冲入
19、宅院,院内空空如也。日军头目怒目圆睁,下令搜查。话音刚落,爆炸声四起,瞬间燃起一片火海。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姚老爷”为题,既表明故事情节围绕主要人物“姚老爷”展开,同时也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B.第二段写“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为他后来把闺女当儿子养,让女儿上私墊,进城读女中做了铺垫。C.第三段叙写姚老爷绰号“姚三丸”的来历,为小说的核心人物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姚老爷没有听他父亲
20、的话再娶生子继承家业,也不理会镇上的人说三道四,只说“人各有命”,说明他是相信命运的.8.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都源于作者的匠心独运。请以姚老爷为例,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9.济世堂起火爆炸后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这样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兴平元年十二月,徐州牧陶谦疾笃,谓别驾东海糜竺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卒,竺率
21、州人迎备。备未敢当,曰:“袁术近在寿春,君可以州与之。”北海相孔融谓备曰:“袁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备遂领徐州。秋九月,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刘备,备求救于布。布曰:“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遂率步骑千馀驰往赴之。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用故来教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成也。”备合兵得万馀人,布恶之,自出兵攻备。备败走,归曹操。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或谓操曰:“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
22、,后必为患。”操以问郸嘉,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已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操笑曰:“君得之矣。”遂益其兵,给粮食。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琮从之。时刘备屯樊,踪不敢告备。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其官属宋忠诣备宣旨。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备将其众去,过襄阳,
23、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论曰: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终济大业,不亦宜乎。(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B.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C.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
24、解斗耳/D.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能安此州也”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B.“君可以州与之”与“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C.“布弯弓顾曰”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D.“以为豫州牧”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融认为袁术不是忧国忘家的人,只不过是坟墓中的一具朽骨罢了。他劝说刘备担起治理徐州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盟 2023 届高三 上学 一轮 复习 联考 全国卷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