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2.docx
《2022年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专题一 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一、审题肯定要做到“ 三看三思”1 题干要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畴;二看否定、确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出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摸索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定的规律联系;二、解题方法1选择法: 依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依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2排除法: 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学问模糊不清的情形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
2、正确的,缩小选择范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3简化法: 为了增加难度 ,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 ,使同学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 ,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4替换法 : 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常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 ,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 ,便于摸索 ,如“ 功绩” 可换成“ 积极作用”,“ 重大举措” 可换成“ 重大措施”;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 ,特殊是通过联想辨论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6作记号法: 题目常显现的词有“ 最 、特点是、含义是、缘由是、变化有、影响有
3、、”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 ,提示摸索时留意审题的方向;7、题干仍原法; 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规律联系;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仍原摸索;解题时第一把题意明显不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8推测法: 假如对各选项熟悉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形下,可用推测法;推测时有以下规律: 一般情形下, 选项如超出课本学问范畴或超出大纲范畴,就为错误; 选项不属于历史学问就不选;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 在全部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形下,如有个别
4、题无法确定答案,就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 ABCD 的显现概率,将显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珍爱第一印象:历史体会告知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三、做错选择题的“ 十种表现”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2.概念的懂得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3.历史基本史实把握不坚固4.历史的阶段特点把握不清晰不全面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摸索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才能欠缺7.历史大事、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才能欠缺8.历史大事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9.不能精确区分主要缘由(冲突、目的)和根本缘由(冲突目的)10.忽视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何处简单设
5、置陷阱:(1)材料太长,观点隐匿在后半部分 :完整阅读例 1、19 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 中国有三党:守旧党 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 意在保国以 变法 ;维新党 意以 作乱 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C洋务派和革命派D.维新派和革命派(2)设问为否定式:标记设问关键词(3)相像题: 见到似曾做过的题不要兴奋浮躁,应当一喜即冷静,审题看条件及要求,选项认真判定;(4)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四、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6、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缘由,常显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缘由是” “ 目的” “ 是为了” 等,而在考查缘由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 直接缘由” “ 历史缘由” “ 主观缘由”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缘由,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显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 结果” 等;(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懂得有关概念的含义,如缘由方面要区分客观缘由和主观缘由、主要缘由及次要缘由、直接缘由及间接缘由、历史缘由及根本缘由等;二是要留意历史大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进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精确把握题干与
7、备选项之间的规律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3)解答方法: 实行时间次序的方法判定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肯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打算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仍有生产力打算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简单作出判定;1、根本缘由:是指引起事物进展变化的诸多缘由中起关健作用、打算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缘由;根本缘由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例题 1】18 世纪后期,在正值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位置的根本缘由是()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
8、优于英国产品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位置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名师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形状;它既使外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第 3 页,共 16 页找到市场, 又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闭关政策也会使英国工业品很难占据中国市场,明显A、D两项根源于B项,这又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B;【例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一面,根本缘由是两党()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在中国所处的政治位置不同C、推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D、对日本入侵的熟悉程度不同【解题思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是由于当时中日民族冲突上升成主要冲突;但这并不意
9、味着国共两党间的冲突排除;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 阶级” 的论述:一个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观点,国共两党分属不同阶级,因而必定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这也就是国-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共两党在“ 团结” 抗日的同时会相伴着不断“ 斗争” 的缘由;故答案为 A;【例 3】 04 江苏 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缘由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冲突日益加深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快速壮大【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冲突进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位置,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冲突尖锐,
10、这是其爆发的根本缘由;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预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进展起到了肯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缘由;故答案为 B 【点拨】 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冲突进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环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冲突进行分析;2、主要缘由:是指在事物进展变化的各种缘由中占支配位置,起主导作用的缘由;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缘由;主要缘由不肯定是根本缘由,通常主要缘由一般不与根本缘由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 最主要的缘由” 实践中等同于“ 根本缘由” ;【例题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缘由
11、是()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C、英军炮利船坚 D、清军武器低劣【解题思路】 依内因是主要缘由的原理,先排除 A、C;D项叙述的是鸦片战争时中国战败的军事方面的缘由,B项讲的是清朝深层面的经济、政治方面的战败缘由,明显答案应选 B;【例题 5】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C、光绪帝大力支持 D、康、梁等人的宣扬和发动【解题思路】 “ 最主要的缘由” 等同于“ 根本缘由” ;动,按经济打算政治的原理可以推断答案应为 A;【例题 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缘由是()“ 维新变法运动” 是资本主义政治运A、广西显现严峻的
12、自然灾难 B、清朝封建统治腐朽C、列强侵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农夫阶级具有强列的革命性【解题思路】 A 项是自然因素,不能成为主要缘由;再按内因、外因的原理,答案应选 B;【例题 7】(2001 年- 广东河南卷)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由于A.议会权力加强 B. 法律取得至高位置C.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D. 内阁制度形成【解题思路】 1689 年权益法案的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显现的主要标志;权益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取消贵族特权和限制王权供应法律保证,从而使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得以巩固;此题的四个被选项都表达了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但认真分析,A、C、
13、D相对B项而言, 处于从属位置; 由于假如没有法律至高位置的确立,“ 人治” 仍旧大于“ 法治” ,那么,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就是一句空话,议会的权力加强就会失去保证,内阁制也就不行能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3、直接缘由:是指引起事物进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规律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例题 8】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A、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受到严峻阻碍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C、外国资本主义
14、打开中国大门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位置【解题思路】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 19 世纪 40、50 岁月的外商企业里;因而 C项是最为直接的缘由;【例题 9】1939 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缘由是()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英美的留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解题思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由于战线太多等缘由,侵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先军事打击国民党为主转为军事上重点打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气,而对国民党施行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在1939 年的国民党
15、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国民党“ 政策重心发生转移” ,由抗战初期的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因而答案应为 C;4、主观缘由: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缘由中,与大事中俄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亲密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例题 10】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主观缘由()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B、政府大力扶持C、帝国主义临时放松了经济入侵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解题思路】 此题错选为B、D项的可能性不大,实践中不少同学由于做题肓目求速度而易错为 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因在欧洲忙于战事,临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入侵;这也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得到短暂“ 春天” 的重要缘由,但这
16、属客观缘由;答案应为 A 项;5、客观缘由: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缘由;【例 11】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缘由是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 拥有强大的军事力气C.称霸世界的需要 D. 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解题思路】此题中 B、C 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缘由,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缘由,而 A 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情愿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应为 D 【点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 客观缘由 这个概念, 客观缘由是同主观缘由相对的,有两种懂得: 一、人的因素特殊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缘由,而其它的
17、影响历史进展的各种历史大事是客观缘由;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缘由,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缘由;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缘由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6、“ 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 “ 主要目的” 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期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位置,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根本目的” 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动身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懂得它们各自的含义;【例题 12】(2000 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选择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 加强中心集权 B. 毁灭割据政权 C. 防备辽兵攻击 D. 节约
18、军费开支【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被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 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位置,起主导作用, 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假如没有中心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位置就会失去保证,就会显现另外一个“ 陈桥兵变”;假如这样,毁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备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 A 项;【例题 13】(2000 全国卷) 1961 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主要是为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19、 - - - - - A.克服严峻的自然灾难 B.巩固“ 反右倾” 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急问题 D.订正“ 大跃进” 运动的错误【解题思路】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依据实际情形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稳;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 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详细表现,所以尽管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峻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急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订正“ 大跃进” 运动的错误;故答案为 D项;【例题 14】(2000 广东卷)隋炀帝开凿大水道的根本目的是A. 攻打高丽 B. 巡游江南 C. 巩固统一局面 D
20、. 搜括各地财宝【解题思路】 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可以说是大水道开凿的目的,但哪一个目的是根本的呢?这要看哪一个目的是隋炀帝所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大水道开凿时,正是我国长期分裂局面刚终止不久,巩固统一的局面理应成为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而大水道的开凿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了南北的沟通,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例题 15】(2000 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 平静工人罢工和农夫暴动【解题思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舍
21、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头从国情动身,探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明显,史实 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B 项;2、组合型选择题(1)特点: 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大事影响下的学问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学问进行归类;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表述关系的题干;依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大事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 依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仍要求将有关大事或现象依据肯定的关系 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历史 选择题 解题 技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