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课件.ppt
《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的动物伦理学ppt课件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佛教动物伦理的理论根据n缘起说n众生平等n因果报应二、佛教动物伦理学的定位n关怀的对象:有情n护生与自通之法n动物伦理的中道三、佛教动物伦理的要求与实践21.1佛教世界观的核心原则:缘起说o缘起说是佛教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是全部佛法的核心。“缘”就是因缘、条件;“起”是生起、形成。“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要有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
2、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3o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佛陀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缘起”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佛经上说“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就是指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4o“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缘起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是相互依存的,地球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家园,保护其他物种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5o缘起说打破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藩篱,动物不再是与人类无关的存在。动物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去
3、世的兄弟父母夫妻,杀害动物与杀害人类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人类与动物的道德地位平等。6o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印度吠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71.2佛教的生命观:众生平等o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即在没有解脱之前,生命在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恶鬼六道中轮回,依据自身的行为业力感得来世相应的果报。8o因各自的因缘和业报不同,而在现实居住的“器世间”中和达到的果位(境界)有所差别。这也就是说,一方面由于众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因而世间的生物都平等,所以不同生命的价值也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在表现上
4、他们有高低序列。91.3佛教伦理观念的基础:因果观o佛教认为,因果报应不爽,因此,杀害任何一个众生,自己死后就会变成这样的众生,而会遭受到同样的厄难。楞严经云:“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因此,杀害动物其实就是在杀害未来世的自己,动物与自己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02.1动物是“有情”o生命是知情意之综合体,为什么称之为生命是知情意之综合体,为什么称之为“有有情情”而非而非“有智有智”、“有意有意”呢?因为生命呢?因为生命最强大的动力最强大的动力,正是情感。即使是人类的理正是情感。即使是人类的理智
5、较为发达,意志较为坚强,但人类的理智智较为发达,意志较为坚强,但人类的理智与意志与意志,往往还是以往往还是以“为情感而效劳为情感而效劳”的成的成份居多。这方面份居多。这方面,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看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看法法“理性往往是情感的奴隶理性往往是情感的奴隶”,颇接近,颇接近佛法对佛法对“有情有情”的观察。的观察。11佛教的生命伦理学关怀的对象主要是动物o由於无生物并无生命现象由於无生物并无生命现象,植物虽有生机植物虽有生机,却却不如动物之有意识与感情不如动物之有意识与感情,不像动物有苦乐不像动物有苦乐的感知能力,所以佛法关切的重心,仍是以的感知能力,所以佛法关切的重心,仍是以动物为主的
6、动物为主的“有情有情”,由,由“实然实然”而而“应然应然”,依有情在生理,依有情在生理,心理与心灵层面的实际心理与心灵层面的实际需要,而提出让生命需要,而提出让生命“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种种方的种种方法法或浅或深的或浅或深的“苦灭苦灭”之道。之道。12o依“缘起”法则而流转世间的有情,不但有感知能力,而且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在情感方面有炽烈的“我爱”,在理智方面偏执而有牢固的“我见”,在意志方面则有永远极度重视自己而流露出来的“我慢”,由是而产生强烈的趋生畏死、趋乐避苦之本能。13o顺应生命追求快乐之本能,提供“灭苦之道”的佛法,自然会导出“护生”的答案。“护生”所护者,是一切有感知能力的有情
7、,而不能局限在“人”。因此依佛法的理论脉络,绝无“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存活空间。14o与其他种种有情相同,人有“依食而住”,“自我感”与“爱欲”三种属性。o除此之外,又有“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等与其他种种有情众生不一样的特性,也就是在知情意三方面具有超过其他物种的优点。o但人的“欲诤”与“见诤”都远较其他物种的众生来得激烈。因此人类不能简单地以“万物之灵”自居。15o因此,在生命伦理议题的讨论中,关于“人”的定位,有两点必须注意:一,就主体而言,不可以有“选民”迷思不能因为“人”有上述三种殊胜属性,就将人视为诸多物种中的具有特权地位的“选民”。16o因为“人
8、道”这扇大门,是向所有生命形式公平开放的。知情意提升到某种程度,就容易入於人道之中;反之,知情意退堕到某种程度,亦有可能重新堕入非人众生的其他物种,乃至饿鬼、地狱道中。17o就道德行为而言,不能只关怀人类人类较诸其他非人众生,确实有较高的道德自觉,但不应以此设限,只将人类认定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反而应该据此认定,人无权像其他动物一样,纯任本能行事,而必须将自己视作具有道德自觉力的行为主体。也就是说,人是“道德行动者”(moralagent),但动物包括在内的一切有情,却应被纳为“道德容受者”(moralpatients)。182.2护生与自通之法o“护生”来自易地而处,将心比心的感知能力,佛家名
9、之为“自通之法”。如杂阿含经说: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自通之法”,就是用自己的心情,揣度其他众生的心情,而珍重他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天性。19o“自通之法”与儒家所说的“良知”非常类似,在伦理学上名之为”黄金律定理“(GoldenRuleThoerem)。这原是不同文化所共同遵奉的黄金律,但西方主流文化却往往基於”神性“或”理性“的理由,而未将动物纳为”自通之法“的关怀对象。20o然而动物与人同样具有“不喜被杀”等等喜怒哀乐的情绪与痛苦的觉受能力(亦即感知能力。既然如此,则“自通之法”
10、显然无法排除对动物处境的同情共感。是故黄金律所涵盖的对象,应以“感知能力”作为判别标准,同情共感的关怀面,不应只包括人类,而应扩大到所有有情众生。21o依缘起论,良知并非最本源的原理,也无法证明其来自外在的天启,而是主体与客体交融互会的产物,它可以从更本源的真理缘起来论证支持。22o简而言之,良知是道德主体相应于缘起事相“相依相存”且“法性平等”的法则,而对同样作为有情之客体,所自然流露的同情共感。而缘起法的相依共存与法性平等两个法则,是“慈悲的根本”。23o根据“缘起法”看来,一切现象(有情包括在内),都不是隔别孤立而可以单独存在的,须要有“众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因缘生法本身,就与其他的
11、因缘生法,有著“相依相存”的复杂网络。在这前提之下,因缘相互支援成就的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如何可能不存在著隐微而畅通的管道呢?24o我们的九孔七窍,与外在环境无时不在互通状态。我们的表情、语言、行为、都与他者相互传递丰富的讯息。因此,生命虽有各别隔历的形体,但彼此之间,却并非无法沟通的“绝缘体”。同情共感的“自通之法”,即是本此而生。25o有关道德感个别差异的问题,依然可从“缘起论”说明:生命会依互通管道的畅通程度,而出现自通之法的个别差异,这就是人人虽然都具足良知,但各人的道德感却又往往悬殊的原因。当人越是将“自我中心意识”减低,这种互通的管道,就越是通畅。至亲至爱之人的互通管道,比一般人之
12、间更为畅通,有时甚至可以让人超越我爱的本能。26o例如,火场外的母亲,可以奋不顾身扑回火场抢救亲生儿女;但未必能对邻居的子女做到这一地步。圣者则因其体悟“缘起无我”,所以可不倚仗任何依“自我”为中心而辐射出“我所”之沟通管道,而对其它生命之苦乐,不问亲疏地产生毫无藩篱的感知能力,并施与毫无差别的慈悲,是名“无缘大慈”。272.3动物伦理的中道o中道,从“八正道”的内容来看,一方面行为主体必须因其仁慈与智慧的涵养,而具足公正无私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行为所施与的对象或所处置的事物,则必须有尽可能充分的情境考量,并且把握要点以作果敢抉择。对于动物伦理的“中道”做这样的理解:”在可见闻觉知的因缘条件之
13、中,无私地作相对最好的抉择。”28o作“可见闻觉知”的限定,实际上就预留了感官、认知有其局限的伏笔。行为主体必须意会到:这些“可见闻觉知”的因缘,并不能穷尽所有因缘,所以在作抉择之时,不敢自诩所有的抉择都是“绝对真理”,而只能谦逊地承认:这是目前为止“相对最好”的选择。这种谦逊的态度,即使不能保证选择绝对正确,却可减少因固执己见而重复犯错的机会。29o在缘起论的陶冶下,所产生的自通之法,乃至“缘起无我”的洞观力,也有助于我们在作伦理抉择之时,将自我利益放在一边,而为众生利益以作无私的奉献。30o因此,在理论层面,“护生”精神所开展出来的种种原则(如公正原则、不伤害原则、仁爱原则等),让佛法的生
14、命伦理倾向于原则主义。但是落实在行动中,就必须要配合具体情境,而依中道的主张,倾向于有限度的“情境主义”。31o之所以强调要“有限度”,是因为情境考量的背后,必须严格地作自我审视,尽量减少“自我利益考量”的影响。否则情境考量会变相而成“投机主义”,找寻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方案。32o佛家强调“众生平等”,认为应对所有众生施以道德关怀;另一方面,佛家却又接受“众生根性意乐有其个别差异”的事实,而不排除建立宽严德目不等的各类规范,以适应角色不同、发心不同、生命境界不同的各类人等。33o首先,“平等”原是佛经用语,日本依此以对译英文之equality。佛法中的“平等”有三种层次:一,生命均有感知能力,
15、应平等尊重生命的苦乐感知,以及其离苦得乐的强烈意愿,是即“众生平等”之要义。34o二,生命又都依因待缘而生灭变迁,是即缘生诸法在差别相中,无自性义平等无二,这是“法性平等”之要义。三,不但凡夫依因待缘而承受苦乐,流转生死,圣者也是依因待缘而证入涅槃,成就佛道。在此“缘起”法则之下,凡夫有修三学以解脱的可能性,也有修六度四摄以成佛的可能性,这是“佛性平等”之要义。35o“我爱”的生命本能,原是自他建立藩篱的要素,但亦可在自他互易的反省之中,而发挥超越自我藩篱以“护生”的精神;若能进一步深观“法性平等”与“佛性平等”之“无我”实相,更能将“护生”精神发挥到极致,而契合于“众生平等”的道德理想。36
16、o缘起论者尊重个人根性的个别差异,所以容忍多元价值;而不同因缘所形塑出来的文化与宗教,自然会有其差异性,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深观缘起的人,自然是会尊重文化差异的。但是尊重多元价值,自亦有普遍性,一致性的道德原则作为底线,也就是说任何个别差异与文化差异,都不可违背“护生”(尊重生命)的原则。37o尊重多元原就是以“尊重生命”作为前提,而获致的共同结论。因此,伤害或剥夺生命的任何思想与行为,应予制止或应被谴责,不能以“尊重多元”为藉口而予以正当化;因为,在恼害众生或戕贼生命的当下,已伤害了“尊重多元”的立论基础,从而也以恶劣范例,动摇了人们对於“尊重多元”的价值信念,摧毁了“尊重多元”的公信力.总之
17、,决不可将“多元价值”当作借口,而回避“多元价值”之上更高的道德法则“尊重生命“。383.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伦理要求o龙树在大智度论中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o地藏十轮经云:“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o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中最高的善就是保护生命,最严重的罪恶就是杀害生命。39o大智度论卷27中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佛教以慈悲为怀,悲悯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佛教伦理将慈悲划分了三个层次:即生缘慈悲,法缘慈悲和无缘慈悲。生缘慈悲是因感知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动物 伦理学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