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总复习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总复习优秀PPT.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总复习(1-3)(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见。“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富民、教民、正已、举贤。A对人: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不杀伐、不重赋)B对已: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确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敬、俭、爱、庄、明)(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志向体系,它虽在确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今日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分。今日的德治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
2、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主动意义。)“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分: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处。德与礼是从精神上激励人们应当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化熏陶。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殊是对执法者来说,假如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动整个社
3、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主见。(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见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冲突,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见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4、”;孔子又主见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气,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安排社会财宝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冲突的主见,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样,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二)克已复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规范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听从于制度之“礼”。孔子之礼是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
5、心的“周礼”。(2)“礼”与“仁”:周礼的核心 孔子的“礼”是周礼,周礼核心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礼”与“仁”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动身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是礼的一部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确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的欲望和
6、行为而回来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提倡君臣各守本分,君有君的义务,臣有臣的责任。孔子与宋儒异同:“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宋儒把君臣权确定化,只讲臣的义务,不讲君的责任,把把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父权确定化,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4)孝悌与仁: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孝强调的是“孝心”悌是对兄长的敬重。(1)利于社会稳定:“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开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2)孝是礼的须要:孝敬父母是小孝,孝于天下,看天下老百姓如自己的父
7、母,到了这一步就叫忠,忠臣必出孝子之门。(3)孝是仁的须要: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看法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挚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所以仁从孝做起,孝是仁之本。(5)孔子的“正名”孔子所谓的“名”指的周礼的规定,“实”是现实状况,解决名的问题是解决治国指导思想的问题。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孔子所处的年头,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
8、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1分)正名寄予了孔子的政治志向。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订正已经变更或正在变更的“实”。“正名”事实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6)“非礼勿视”这几句话与今日张扬特性有无冲突?A、世上没有确定的自由,张扬和敬重特性不能确定化。B、孔子的思想是有效的和合理的约束。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实力和自我克制的实力还不够,须要合理的约束。C、过于强调后者而不强调前者已产生可怕的后果。(四)知其不行而为之1、知其不行而为之精神内涵:“知其不行而为之”表现的是孔子坚持志向、坚守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表现孔子对自己的事业合于
9、仁道的坚信;体现了儒家主动进取的思想,体现了猛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如:“以吾从大夫之后,不行不告。在其位谋其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才能的人不仕无义。担当意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挽狂澜于既倒,以天下为己任。是对志向的执着,。“不行”不是孔子的错,“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德。2、隐者眼中的孔子:在天下无道时执着从政不会全身,”今之从政者殆耳”;只知求仕,不事劳动,“是知津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深则厉,浅则揭”“偏狭,不知变通。(隐者只是从社会黑暗的角度否认孔子的做法,觉得他的主见难以挽救社会现实,但不否认这种精神。孔子特别看重这
10、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跟他们沟通。)3、孔子的哀痛:“欲与之言,夫子怃然”,说明孔子不被理解的落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明:志向不能实现的怅惘。1)相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志向社会了。2)相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等待明君的出现。4、孔子与隐者异同:同孔子和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异 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猛烈自信,是道德志气,是担当情怀,具有主动意义,成为后世
11、很多学问分子的楷模。5、儒道精神之辨儒家和主动入世精神:对社会: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主动入世的思想,在乱世中,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行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对个人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行为”的难题,倘如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恒久存在,“为之”才有希望。道家的避世思想:对社会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变更社会,这是必需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对个人明哲保身、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行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
12、精力的无谓奢侈。(五)仁者爱人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切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忠恕内涵: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是从主动的方面说,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不遗余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不遗余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情愿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圣与仁的区分
13、:“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事实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华蜜,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而仁的境界则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实践仁的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见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
14、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确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须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分:孔子的仁爱是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度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孔子衡量仁的标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看,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反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确定他为仁,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而确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相识上能通达。(六)君子之
15、风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需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养及“六艺”的学问技能素养。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值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能安贫乐道,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日的个人修养、追求完备人格有借鉴意义。(1)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2)安贫乐道,死而后已(3)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4)文质彬彬,庄重、安静、安祥。2“浮云”的比方义:“浮云”的比方,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值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建得来的,用不正值手段谋
16、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行及,比方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方表明白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值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听从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提倡诚信经商。韩非子的“义利观”完全的功利主义,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化的价值。它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它把人们追求势力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确定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
17、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当是全部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今日仍有市场,在今日,还有不少商人、企业家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所以说志向的价值观应当是义利统一观。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慈爱
18、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才智的人通晓事理,反应灵敏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八)周而不比交友原则交友目的:以友辅仁,以义合。君子与小人的交友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袤,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庄重自尊,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念,但却并不傲慢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和而不同有独立见解不苟同,不阿谀,但却坦荡公正能与人和谐相处。小人囿于私利,比而不周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同而不和:小人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表面上随声附和,暗地里却结党营私而解除异己,相互控
19、拆台。察友的前提:有仁德的人,才有是非标准,克服偏私之见,正确对待他人。察友的方法: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历档案,视察视察他的爱好爱好所在。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有的过错是“十恶不赦”的,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困难的缘由,比如说动机不错,但结果造成错误。如此等等,都须要我们作细致的视察、分析,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缘由,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相识他的品质,发觉他的优点和特长,从而加以合理的利用。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当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挚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结交人的方式和方法1、多指责自己,少指责别人2
20、、以直报怨: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相对而言“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应当是较高的一种境界。3、适度交往:挚友之道,同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挚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同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真诚、善意地对待挚友。(十一)诲人不倦教化的作用:孔子既承认先天
21、因素的作用,也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所以,孔子把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治国之首。教化的对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有可以入学,与我们今日的教化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素养,推广义务教化是相通的,与今日的教化要面对全体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有可以接受教化,与我们今日的终身教化、接着教化是相通的。关于教化内容:孔子重视三方面教化:书本学问、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学科,其中以道德为中心。为了因材施教设立专业、分科教化是首创。教化方法和原则:看法: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诗礼传家,同等对待,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化,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
22、分进行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再对他进行启发、开导。这就确定着他必定用按部就班,谆谆教化、激励式教化方法;因材施教;无言之教。重视学生的主观努力,重视独立思索。学思结合、学行结合、教学相长。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见: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见克已复礼,复原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见与这种政治看法恰恰相适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复原周礼的须要。(1)述而不作,作是第一位,只述不作是一种保守主义,不符合社会创新要求。(2)述又是作的基础,作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而是据时代要求和后来人的相识对原有进行新的整理,渗
23、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作。(十三)沂水春风人物的风貌,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同等的氛围 (1)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写出了人物的神情风貌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冉有的虚心,公西华的谦退;曾点的从容;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2)孔子闲聊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曾点的鼓瑟,孔子的简要点评、神态表情。还有对比“率尔”、“铿尔”,“哂之”、“喟然”等。孔子与点缘由 (1)契合孔子“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2)是孔子“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志向社会的写照;(3)曾点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思想;(4)较驰心政务,曾点志向更远,境界更高。(十四)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见;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孔子中庸的表现方面:德、行、礼、和、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分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冲突,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样,谓之“同”。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中庸与折中主义“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中庸”的实质是通过做事适度在冲突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确定的原则下寻求冲突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它不等同与折中主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