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启用前启用前【考试时间:【考试时间:8 8 月月 1717 日日9 9:00001111:3030】昆明市第一中学昆明市第一中学 20232023 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卷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 8 8 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一)
2、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交叉研究”成为呼声很高的热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得到了大力提倡,学界甚至将这种“交叉研究”视为提升学术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交叉研究”并不一定是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着“交叉研究”的可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卫东研究员的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以下简称“张著”)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交叉研究”特色的学术新作。首先,张著体现了学术热点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尽管铁
3、路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但自从交通史研究于近代诞生以来,铁路史研究便一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研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交通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则因铁路是牵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物。在如今中国的高铁建设已然成为国家一张靓丽名片的背景下,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势必进一步高涨和持续。“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其选题属区域史范畴自是不争,而区域史的研究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始终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至今未曾稍歇。张著的两个核心语汇,一为“粤汉铁路”,一为“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皆在学术热点领域范围之内。其次,张著体现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多方向的学术“交叉研究”。仍
4、以张著的两个核心词语来论,无论“粤汉铁路”,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都不止单纯的经济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特定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于粤汉铁路而言,其在打通广东沿海与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之间经济交流沟通的脉络上,确实具有经济方面的重大价值。但是铁路的贯通,所打通的又岂止是经济呢?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沟通与往还,也因此而更加顺畅。以“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而论,近代湖南在铁路贯通之后,所发生的变化何止经济、社会两项,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变迁。大到军事、政治、文化,小到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又有哪一方面不受到影响?第三,张著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所谓宏观研究,是
5、指其将研究论题置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无论是“粤汉铁路”这个物质性的具体物象,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这个抽象性的文化现象,张著都是将其放到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无论是“粤汉铁路”这个物质性的具体物象,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这个抽象性的文化现象,张著都是将其放到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大时代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剖析的。所谓微观研究,则指其通过对具体的事件、人物进行细致的剖析,通过两者的交叉融合,从而将整个研究落于实处。仅举“湘米销粤”为例,便可清晰地看到其宏观思考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和研究途径,一方面“湘米销粤”在宏观层面上反映出湘、粤两省
6、的经济形态差异之一斑,另一方面又从微观上考察了“湘米运粤”的细节性问题,如“湖南全省稻作面积产量及亩产比较”“19141938 年湖南稻米产量”“19041933 年湖南海关谷米出口情况”等诸多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更是细致而微,从中让我们了解这个时段湖南的稻作面积、亩产量、稻米总产量、谷米出口数量等具体情况,从而获得湖南省在这个时期中粮食生产乃至经济运行的情况。(摘编自李文才评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和同一学科、同专业内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存在的“交叉研究”完全不同。B.铁路史研究成为热点问题
7、,一是因为交通史研究的深化,一是因为铁路是牵动中国社会面的重要事物。C.“粤汉铁路”打通沿海与内陆,体现出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多方向的学术“交叉研究”。D.将物质性的“粤汉铁路”与抽象性的“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交叉融合,让整个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紧扣张著中体现的“交叉研究”特征,先总体概括,再从三个角度分条列述,思路清晰。B.文章在分析张著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征时,既有抽象的概括,也有具体的阐释。C.文章最后一段列举具体数据,让读者了解了湖南在具体时段中粮食生产乃至经济运行的情况。D.文章在评论张著时,对书中具体内容的
8、直接引用并不算多,更多的是向读者评述其宏观特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文学现象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进行交叉融合,是人们并不陌生的“交叉研究”形式。B.当下高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一张靓丽名片,这就意味着新一轮中国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已经到来。C.人们对于粤汉铁路,更为明确的是它能带来经济价值,但其政治、文化、军事价值也不容忽视。D.张著对书中核心词语的讨论没有脱离历史变迁的大背景,可以窥见作家进行研究时的客观态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尽管我国开展沙漠化研究
9、与防治已半个世纪,但目前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态势仍然严峻。治理沙漠化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解决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加速成果的转化利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沙漠化威胁的日益加重,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愈发突出。生物结皮在荒漠土壤中的保水、改良、防风固沙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引起了生态学家的普遍重视,并渐渐成为荒漠地区生态研究的热点。荒漠藻人工藻结皮技术就是运用藻类生态和生物结皮理论分离、选育野生结皮中的优良藻种,经大规模人工培养后返接流沙表面使其在流沙表面快速发育成具有藻类、细菌、真菌和苔藓在内的生物结皮而用以治理沙漠化
10、的一项综合技术。(节选自饶本强等人工藻结皮技术及其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材料二:风沙工程学是以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为对象,研究风力对地表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对农牧、交通、居民点危害机理及防治技术和措施的科学。风沙工程学基本含义就在于应用风沙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解释各种风沙现象和解决各种风沙工程技术问题。由风和沙这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体构成的风沙运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和系统工程。在风沙运动过程中,输沙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和极为有用的工程参数。输沙量实测值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不同沙丘形态的形成过程、移动强度,从而帮助人们进行相应的防沙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防治措施的防护效益与各
11、种防护措施的合理配置,提供具有综合防护效益的防沙方案,以及对风沙活动强度发展趋势的预测。(节选自屈建军等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材料三: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土地沙漠化最快、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如何在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沙产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福祉,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热点。现代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发端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1984 年钱学森提出,以前的防沙治沙固然好,但是没有从积极层面去开发利用,没有结合高科技以充分提升沙漠的价值;在随后对沙产业概念的完善过程中,他又提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
12、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因此,沙产业概念提出之初,就蕴含着通过生物转化充分利用光热、水条件发展生产的产业思想和环保思想。樊胜岳等人的关注点在于沙与产业的融合,他指出“沙产业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张睿蕾通过对内蒙古沙产业的研究提出“沙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和+基地+农牧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总之,沙产业就是在沙区开展的乔灌木产品采集、野生动植物采集猎捕、种植培育、养殖繁育等所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集合。而广义的沙产业除了沙区农业外,还包括相关的加工工业、沙漠旅游服务以及生态服务业等。(节选自杨伟民、杜凤莲内蒙古沙产业发展
13、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藻结皮技术的运用体现出我国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已经推广了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B.风沙工程学主要研究风力对沙漠、沙漠化土地的侵蚀、堆积过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和措施。C.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最大,受沙漠化危害最深的国家,所以发展沙产业成为各界关注的新热点。D.现代沙产业理论在构想之初,就已经蕴含着较先进的结合高科技发展生产的产业思想和环保思想。6.我国在沙漠治理中有哪些有效的方法?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
14、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文本一:永不完成,雪芹终极之梦(节选)永不完成,雪芹终极之梦(节选)李敬泽李洱在应物兄中写道,应物兄与芸娘聊到了红楼梦,芸娘关心的问题是,红楼梦为什么写不完。她说,红楼梦写不完是曹雪芹不知道贾宝玉长大之后做什么。卡夫卡的城堡也没有写完,因为卡夫卡不知道土地测量员 K 进了城堡之后会怎么样。其实,不待应物兄有此一问,曹雪芹早为此深自烦恼。石头记早期抄本中,凤姐初见黛玉,“问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应是十四岁。十三十四,一见倾心,现在看是早了,在古人却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刚刚
15、正好。青春是现代建构,现代人寿命普遍提高,时间宽裕路还长,不得不有青春期。古人路短,不得不提速,必须跑得快,成家立业诸事趁早。但问题是,按十三十四写下去,越写越不对了,披阅增删,架构不断调整,写着写着小说内部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贾宝玉都二十多了,还在大观园里混着。乾隆盛世,平均寿命顶多也就三十几,二十多的人早就该娶妻生子赶考。怎么好仍守在园子里和姐姐妹妹厮混。没奈何,贾宝玉的年龄不得不掉过头去往下减,初见黛玉时从十四岁减到七八岁,这样算来,到了八十回应该是十五六岁。一个小说家,写一部长篇,其过程好比乱世当皇帝,按下葫芦起了瓢,东边平了西边反,他要把无数相互冲突的力量调和在一个严密的秩序里。
16、这只有少数人干得好,严丝合缝,海晏河清,比如福楼拜,他把包法利夫人治理得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曹雪芹和别人不同,他的前边没有多少经验可资借鉴,全靠他天纵之才,是汪洋恣肆,也是黑暗中瞎摸,石头记注定写得难写得苦。比如一个小小的年龄问题,真要下手整顿,却原来也是抽换一块砖、塌了一座房。雪芹的命意是“木石前盟”,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必是不讲道理、一见倾心,必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两个饱满具足的青春生命的践约。现在,不得不变成七八岁的孩子,天真未凿慢慢凿,合理倒是合理了,而一腔滚烫的青春热血如何耐得住这份四平八稳的合理。雪芹开辟了青春的桃花源,成立了青春的乌托邦。“青春”一词古已有之,“青春作
17、伴好还乡”,但此处的青春仅仅是生命的自然节律。在现代逻辑中,青春体现着几乎所有根本性的现代价值:活力、更新、进步、未来和对传统的反抗超越。贾宝玉那拒不妥协的青春乌托邦,上承晚明“童心”说,下开现代之先河。旧文学中,还从来没有人如此全面彻底地把青春确立为一种自足的对抗性价值。曹雪芹千百次地想过石头记如何结束如何完成。他当然有整体构想,但唯一被雪芹秘而不宣的、委决不下的是宝玉的下落。盛衰兴亡,他在其中,又不在其中。他否定着现世的时间、社会和地理的空间,他决然自废,但这种否定和自废同时就设定着一种自我肯定,一种向着巨大无垠的时间和空间的炫耀和自证。他的身上有着无用而坚硬的“石头性”。古今好事者谈宝玉
18、长大后怎样,说宝玉在“失乐园”之后怎样,娶妻生子,科举高中,披大红猩猩毡望父一拜,从此遁向大荒山,高鹗或无名氏所续的每一件事都是老马识途,都在 18 世纪中国现实的和伦理的视野之中,如果这便是雪芹所想,他何至于想了那么多年还想不出、完不成。雪芹真的写不出来,当时的曹雪芹写不出来,现在的中国作家大概也写不出来。很可能,雪芹死前,在无休无止的删改中,他已经意识到这部书是写不完了,他看见了宝玉的方向,但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大观园里,宝玉或许在,大观园外,宝玉并不在。这种未完成,深刻地起源于雪芹与他的时代间的规定性条件:当他反抗时间,切割出一个拒绝成长的青春乌托邦时,当他如此这般地拒绝了此在的地理和空
19、间,除了最终的和解或不了了之,他其实无法让宝玉的选择和精神在此时此地的围困局限中进一步展开。一部石头记,注定不能完。(有删改)文本二:文本二: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矛盾矛盾”考论(节选)考论(节选)曹金钟红楼梦中少女的年龄,是被作者有意限定在“十五六七岁”以内的,钗黛湘迎探惜等不用说,就是书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如夏金桂是十七岁,雪雁随黛玉来时是十岁,过了六年,也恰是十六岁。这一年龄段,作为女子,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代,然而,在那个违背人性的社会里,又恰恰是最富悲剧色彩的年龄。因为一到了这个年龄。作为女孩子就面临着随时出嫁的可能,而且,何时出嫁,嫁给什么样的人,完全不能由自己决定,只
20、有等待着命运的裁决。即使像迎春这样的侯门艳质、公府千金,也难免如蒲柳一般被作践的命运。正因如此,曹雪芹要表现他的“大观园”理想,就不能让他笔下少女们的年龄超出这一特定的范围,如果她们的年龄太大,就不可能无忧无虑地一起结社吟诗,特别是不可能和贾宝玉在一起。而将她们的年龄写得小一点,特别是宝黛自幼“耳鬓厮磨”,贾母对宝玉的溺爱,为这种少男少女在一起生活、嬉戏的场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不过,如果她们的年龄太小,又不可能作出优美动人的诗词曲赋来,也不可能说出富有哲理的大道理来,更不可能在一起谈情说爱。所以,她们有的突然长大,但有的又长不大;有的在长大,有的又不长。这就出现了年龄的“矛盾”。(有删改)7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写到卡夫卡的城堡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为了衬托曹雪芹红楼梦的文学经典地位。B.文本一中将小说家比喻为乱世皇帝,意在突出掌控长篇小说写作秩序的难度作家需调和各类冲突关系。C.文本二在考论人物年龄矛盾时,既分析红楼梦主要人物,也关注次要人物,因而其结论较有说服力。D.两个文本语言各具特色,风格存在明显差异。文本一灵动飘逸,善用成语;文本二相对平实,逻辑严密。8.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青春”?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两个文本在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问题时,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
2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谋士段规谏曰:“不可。夫智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智伯。智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谋士赵葭谏曰:“彼请地于韩,韩与之。请地于魏,魏弗与,则是魏内自强而外怒智伯也。然则其错兵于魏必矣!不如与之。”宣子曰:“诺。”智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智
23、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灌之。围晋阳三年,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走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智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
24、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而禽智伯。智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选自战国策赵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B.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C.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D.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指自恃强大,“强”与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的“强”字含义不同。B
25、.错兵指部署军队,“兵”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兵”含义相同。C.唇亡指失去嘴唇,“亡”与阿房宫赋“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含义相同。D.期日指约定日期,“期”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的“期”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智伯索地的请求,韩康子和魏桓子都不想答应,但他们的谋士都认为不给土地,智伯定会发兵,权衡之下,两君都答应了智伯的要求。B.智伯向赵国索地遭到了赵襄子的拒绝,于是暗中联合韩魏攻打赵国。晋阳被围三年之后,城内粮缺兵疲,赵襄子想要投降,张孟谈不同意。C.张孟谈暗中拜见韩魏之君,晓之以理,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取得了两国君主的信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摸底 测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