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之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docx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之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之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之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05课杜甫诗三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
2、,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重点
3、理解】 词类活用 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丛菊两开他日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环珮空归夜月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来 古今异义 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今义:艰苦困难。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身。 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指远离故乡。 今义:指路程遥远。 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图画。 今义:画图画。 一词多义 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动词,前去,到) 病百年多病独登台
4、(名词,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名词,泛指疾病)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生病,有病) 急白帝城高急暮砧(形容词,急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形容词,迅疾)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形容词,危急)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形容词,着急) 【难点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怎样理解这一联? 提示“丛菊两开”,指离蜀经历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2.如何整体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提示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
5、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3.如何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主题? 提示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
6、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
7、,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4.登高一诗中,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提示: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与空阔之意。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之意。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5.登高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提示: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
8、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6.简要赏析诗歌登高的主题。 提示:这首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天高风急、猿啸鸟飞、落叶无边、长江滚滚,立体地描绘了一幅无比萧瑟悲凉而又壮阔高远的秋景图,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时光短暂、壮志难酬的人生感叹。后四句倾诉内心重重愁苦。他想到自己身逢战乱、时值悲秋、久客他乡、年老多病孤独
9、无依的处境,国运衰微、百姓艰难的时局,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无处排遣,表现了诗人浓重而深沉的忧国伤时的伟大情操。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锤炼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暮砧(zhn)玷污(zhn)苫子(shn)妥帖(ti) B凋伤(dio)绸缪(chu)倜傥(t)啁啾(chu) C朔漠(shu)塑料(su)唆使(su)朔风(shu) D潦倒(lio)官僚(lio)撩拨(lio)绸缪(mu)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 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 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C
10、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 B巫山巫峡气萧森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艰难苦恨繁霜鬓 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江间波浪兼天涌,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一去紫台连朔漠,_。画图省识春风面,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5)杜甫登高中抒发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之情的两联是:_,_。_,_。 二、课内精读 (一)阅读秋兴八首(其一)
11、,完成56题。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首联和颔联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带给人怎样的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诗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诗人的感怀?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这份感怀的。 (二)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78题。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这首诗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塑造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的? 8试分析本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情感的
12、。 (三)阅读登高,完成910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仗极为工整,简要分析。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视野开阔,气势宏大,试简要分析。 (四)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完成11题。 11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1、D(A、玷污din,B、啁啾zhu,C、塑料s) 2、A(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B(A、万里:
13、指远离故乡。B、萧森:萧瑟阴森。C、百年:借指晚年。D、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4、(1)塞上风云接地阴(2)丛菊两开他日泪(3)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4)无边落木萧萧下。风急天高猿啸哀(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首联描绘了枫林衰飒,巫山巫峡云气阴沉萧森的景象;颔联则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长江巨浪滔天、风云漫卷、阴晦如磐的景象。景象萧瑟、天地之间阴森而动荡,使人感到渺小无助、恐怖不安。 6、“故园心”三字点明了诗人置身峡江孤舟飘零的感怀。肃杀的秋风催促妇女们赶紧准备刀尺缝制冬衣,诗人仿佛听到白帝城千家万户此起彼伏、急促宏大的捣衣声。这捣衣声穿
14、透暮色和高墙,寄托着羁旅漂泊的诗人对故园的无限思念。 7、这首诗是通过抒情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中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9、上句“风急”“天高”“猿啸”与下句的“渚清”“沙白”“鸟飞”相互对应;句中还有自对,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读来富有节奏感。 10、“天边”与“不尽”极写量多势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奔流不息的江水,集中表现了秋江景色,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怀难伸的感伤。 11、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
15、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诗人并且赋予了这些景物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课外拓展】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
16、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诗三首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之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2018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必修 杜甫 诗三首 试题 答案 人教版高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