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3.1天人合一: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pdf





《(3.1.1)--3.1天人合一: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1)--3.1天人合一: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讲第三讲 和谐共生:耕读中国的生态意蕴和谐共生:耕读中国的生态意蕴 耕读中国 生态(Eco-):意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何为生态文明?目目 录录 CATALOGCATALOG 天人合一: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 一 二 多维逻辑: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审视 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建设路径:以绿色发展促
2、进和谐共生 四 三 一、天人合一: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 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观念智慧(一)中华(一)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观念智慧农耕文明的生态观念智慧“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和实生物”的价值观“天地大美”的生命观 1.万物万物一体:有机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一体:有机整体主义的自然观“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2.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和实生物”的价值观:“和实生物”的价值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国语 郑语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3.天地大美:诗意栖居的生命情怀天地大美:诗意栖居的生命情怀 取用有度取用有度 有机循环有机循环 中华农耕文明的生态观念智慧(二)中华(二)中华农耕文明的农耕文明的生态实践智慧生态实践智慧 顺天时、量地利顺天时、量地利“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齐民要术 1.顺天时,量地利顺天时,量地利 2.取用有度取用有度“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论语“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泽虞”掌管湖沼,“川衡”巡视川泽。周公旦:周礼 3.有机循环有机循环“坎儿井灌溉”“坎儿井灌溉”“桑基鱼塘”“桑基鱼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1 天人合一 中华 农耕 文明 中的 生态 智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