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设计 (43).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 (4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建筑保护设计 (43).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残破性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使历史建筑尤其是残破性历史建筑的历史性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正确的保护策略是基于其特殊的价值构成而得出合适的保护方法,以残破性美学价值和残破性历史价值为代表的残破性相关价值又是其价值构成最独特之处。应根据现存本体价值、残破性相关价值及其与建筑本体完整性的关系等三个基本方面的差异将残破性历史建筑划分为四个基本保护类型,在保护实践中应运用与每个类型相对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残破性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关键词残破性历史建筑;残破性美学价值;残破性历史价值;保护类型;保护原则作者简介兰巍,1978 年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天
2、津 300072);杨昌鸣,1957 年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 300072)。中图分类号 K87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3-0042-04 在国内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着汇集了国内外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各类历史建筑,它们是这些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这些建筑的本体特征和价值特征各不相同,其命运也有所不同。其中,那些残破性历史建筑的命运尤为值得关注。所谓残破性历史建筑,是指建筑本体严重残损的历史建筑,其表现为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建筑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外立面和内部空间等遭到不正确的改造、记
3、录建筑历史信息的重要构件和装饰遭到破坏等等。在国内近年来对残破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实践中,固然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各种形式的破坏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可以说,人为因素对残破性历史建筑所造成破坏的程度之深和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其他本体完整的历史建筑,如何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性保护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开发对建筑遗产尤其是残破性历史建筑保护的压力空前增加。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由 1980 年的 19.8%达到 2008 年的 44.9%,全国城镇人口激增至 5.9 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
4、”计划研究课题组认为,在未来 30 40 年城市化率将达到 70%左右,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当。一方面,许多残破性历史建筑都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往往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竞相追逐的目标。同时,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运输、能源、人口膨胀等问题都不免投射到这些城市的中心部位,这无疑加剧了残破性历史建筑保护的紧迫性和难度。另一方面,残破性历史建筑的特殊历史价值构成特征和保护规律还远远没有被相关决策部门所认知。我们遗憾地看到,“以拆代改”、“以重建代更新”等急功近利、漠视文物保护要求的改造策略主导了近年来国内多数城市的开发实践,致使大量具有较高甚至极高历史价值的残破性
5、历史建筑和历史性街区被错误地改造、更新甚至全部拆除。例如,承载了天津 600 年历史的老城厢竟以改造为借口被夷为平地,严重破坏了该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实相符的可信度,堪称近年来残破性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因城市开发而遭到野蛮破坏的典型实例。大量的破坏事例也促使人们反思残破性历史建筑资源具有的重要潜在价值,以合理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正确的保护对策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迫切任务。本文认为,应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残破性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其特殊的价值构成规律,兼用分类法与比较法以把握几种基本保护类型并总结42相应的保护原则和
6、设计方法,是制定正确保护策略的关键环节。一、残破性历史建筑的特征分析残破性历史建筑的本体完整性尽管严重不足,但相当一部分残破性历史建筑还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如其它非残破性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原真性价值、情感价值、美学价值等等,两者的价值构成中有重合的部分,这里不必赘述。本文所关注的是残破性历史建筑所独有的那部分价值,即由建筑本体残破本身所形成的价值,本文称之为“残破性相关价值”。残破性相关价值完全是残破性历史建筑所独有的价值成分,是其价值构成上最特殊的方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足的价值体系。大量事实表明,正是这种残破性相关价值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历史建筑在价值构成上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残破性
7、历史建筑所特有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残破性相关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是建筑本体的残破性最易渗透进去而产生新价值的两个渠道。由于残破性所产生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具有与一般历史建筑的美学和历史价值截然不同的特征,故本文称之为残破性美学价值和残破性历史价值加以区别。残破性美学价值的实质是历史建筑因其本体残破而在某种条件下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残破性的美学因子是由历史建筑或是历史遗迹悠久的岁月感所支撑的,是人们对历史的倾慕追怀在审美层面的外化。这种审美过程的发生在于残破感能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其发生与否取决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残破状态以历史性象征的形式是否被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所
8、认知。例如,一些建筑因为占据形胜之地,久之被视为脍炙人口的美景,甚至其残体亦能随岁月流逝而成为标志性的人文景观,雷峰塔便是其中一例。雷峰塔昔日曾构成著名的“雷峰夕照”之景,位列西湖十景之一。其实在其建成的大部分时间里,雷峰塔都是以一种残破的面貌存在的。这个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的八面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首次遭到破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对全塔进行了重修,砖砌塔身由七层降为五层。明嘉靖十四年(1555),雷峰塔又遭倭寇之乱的严重破坏,从此时直至 1924 年塔身倒塌的 400 年间,雷峰塔一直以裸露砖砌塔身展现残缺美,而这种特殊的残缺美也构成了近世雷峰塔给人
9、们的实际印象。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观的审美主题其实就是典型的残缺美。清乾隆年间成书的 西湖志纂 对此景描写道:“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1,雷峰塔的沧桑、凝重的历史美感跃然纸上。正因为雷峰塔具有独特的残缺美,便与西湖对岸的保俶塔的婀娜秀丽构成了另一个新老对比的美学命题。晚明散文家张岱在 西湖梦寻 中引李长蘅题画诗评论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2 此说颇为精当。残破性历史价值是因久远年代衍生出的纪念性在残破状态上的凝固,这种残破状态本身或是记录了某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瞬间,或是可以警示、激励后人等等。残破性历史价值的问题,可以借用 20 世纪初奥地利艺术史
10、学家阿洛瓦斯 里格尔(Alois Riegl)的理论加以说明。里格尔在其名著 纪念物的现代膜拜:特征与起源 中将纪念性的价值(memorial value)分为岁月的价值(age val-ue)、历史的价值(historical value)和有意向性的纪念价值(intentional memorial value)。他认为,有意向性的 纪念价值 是“与纪念和 可能的 记忆有关”3,它们“能唤起过去某个特定历史瞬间或是这类历史时刻的集合”4,因此它们得以具有永恒的和持续的价值。关于历史的价值,里格尔将其定义为“代表过去人类某阶段活动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5,他认为“越是忠实地保持纪念物的原初状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 43 历史 建筑 保护 设计 4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