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间:2021年5月18日地点:江苏无锡市洛社中学背景:应省教育厅之邀,为省“五四杯获奖选手执教示范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者播送,肯定都了解了一些演唱会,云南的歌会有它独特的风采。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这里有比拼智慧的情歌酬与,有鸟鸣与歌声互为辉映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有盛况空前的传歌集会,有秋千架上荡起的悠然与惬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三个不同的云南歌会场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场地加形式的方法来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学生品读,教师巡视师:让我们来概括三个场景的歌会。 生:应该是“林中对歌,“山路漫歌,还有师:还
2、有一个场景不着急,她说到了林中对歌与山路漫歌,板书:林中对歌,山路漫歌我觉得她这个“漫字用得真好,边走边唱。生:我觉得还有一个是“村寨传歌。师:是的,板书:村寨传歌同学们看,以后咱们对于层次感比拟清晰的课文就可以用这样整齐的短语形式加以提炼与概括。那么,这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会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呢?生:“林中对歌的侧重点是妇女对歌时情绪的高涨。师:是一场智慧与才情的大比拼,她赢了。继续。生:“山路漫歌的侧重点是赶马姑娘歌声中的一种纯美的本色,“村寨传歌的侧重点是“金满斗会上老一辈的歌手传唱歌曲。师:是一个很盛大的传歌集会,是一个集会的场面。刚刚这位同学说“山路漫歌侧重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不同意见
3、吗?生4:我认为应该是侧重周围的环境,它具体地描写了一些树木与鸟类都被吸引住了。师:真好,你读书读得很细心,这三个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描写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个侧重于写人物,是智慧才情的比拼;第二个是在山野,有鸟鸣声,有美丽的景物与歌声的交相辉映,侧重于写景物;第三个,侧重于写盛大的传歌的场景。作者这样构思课文,描写互有侧重,防止雷同。下面,我们就按照词语、片段、段落的顺序来细致地赏析语言、领会文意。首先,咱们来看这样的一批词语,请你把这些词语读一下。屏幕显示:阉鸡、箍桶、郭公郭公、一本册、滚瓜熟、当行出色师:读得对吗?生齐答:对!师:读得很好,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出,这些词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一
4、般文学作品中的词语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感受。生:我觉得这些词语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使我们易懂。师:它具有浓郁的生活味,还有补充吗?咱们这边有“郭公郭公的叫法吗?生:纷纷摇头好似没有。生:是非常的形象。师:嗯,仿佛我们来到云南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个村寨。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味。其实不仅是这批词语具有鲜明的地方味、浓郁的生活味,它描写的片段更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风味。在这样的三个场面当中,教师找出了这样一些片段描写,请同学们先在书上把这些片段圈点出来。屏幕显示:人物“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解口渴去了;景物“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
5、山歌;场面“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一连三天才散场。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练,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些句子。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想一想,在这三个片段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师:好了吗?谁来先说说,第一个片段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生:从“打了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灰土可以看出那里妇女的豪爽开朗,与我们这里的不一样。师:豪爽开朗,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在一起对歌,是不是?课文中其实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这种气氛,你能找到吗?生:“轻轻地打了个吆喝,“显得轻松快乐。师:请坐下,好。这个唱歌的气氛是豪爽快乐,用她的歌给别人带来了轻松快乐,第二个片段。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氛。生:
6、表达出了在云南这个地方,这些赶马的女孩子,还有这些景物,这些花草都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她们是非常纯朴、非常自然的,充满了自然美。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这意思吧?这样美的一种情景,这样美的一种景物,是在哪里看到的?生:这些景物是在云南那边的山路看到的,是云南所特有的。师:在山路边看到的,那么,看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啊?生:是路过。师:路过?继续看课文,课文里好似还不仅是说“路过,是匆匆地赶路吗?生:是一种欣赏。师:是骑在马上欣赏,而且是怎样的一匹马呢?“慢吞吞的“老马。同学们,在这样慢吞吞的老马上面,欣赏优美的景物,欣赏优美的歌声,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悠闲自得,是不是?这种悠闲自得只有一种
7、淳朴的、本色的心性才能够感受得到。所以这段向我们展现的,是云南歌会上赶马女孩子的一种淳朴本色的人性之美。板书:人性美同学们,第三段场面描写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呢?生:我从第三段描写中感受到了他们传歌的歌会气势非常的壮观,很热闹。师:村庄里老老少少都来了,多么热闹啊!生:而且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歌会。师:对,大家都很喜欢在整个的传歌集会上洋溢着的浓浓的、温馨的、与美的人情之美。板书:人情美下面就让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课文中轻松欢快的气氛,请同学们先听教师来范读这么一段。教师范读“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解口渴去了。感受到了轻松欢快吗?生纷纷点头肯定带着这种轻松欢快的心情,同学们自由地把这一段读一读。
8、学生自由朗读,认真热烈师:我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学生自告奋勇个体朗读师:读得真好,有轻松欢快的味道。有两个地方要稍微注意一下,“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要重读哪一个词?生齐答:三个。师:真了不起啊!很自豪的味道。还有一处呢,要用升调来读,“你们看,我唱赢了,很自得的味道,是不是?咱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这样入情入境地去读。同学们,不仅是这样的一个片段充满着浓浓的美感,下面的这个段落,它也充满着奇特的韵味。屏幕显示:读出歌会之“奇师:请看课文的第4小节,咱们下面就精读这个小节,怎么读?第一步,读出歌会之“奇,这个歌会是多么奇特呀,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舞台就是马背,在马背上唱歌,一
9、奇。请同学们读课文,说一说歌会“奇在哪些地方。生:我发现在这里唱歌的不仅仅有人,同时还有各种鸟类的应与,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人与动物与谐相处的场面,就显得特别的奇特。师:奇在演唱者是人,但是听众是鸟儿,而且听众发出了应与,你的发现真好!还有吗?生:歌唱的背景是大自然,他们唱歌与大自然简直融为了一体,更让人感觉到这个歌会的奇特。师:幕布是广阔的天空,舞台是碧绿的草地,广阔的大自然是它的背景。生:还有他们唱歌都是非常自然的,即兴发挥的,没有刻意地准备,都是想到什么就唱出什么。师:他们的唱词是随心所欲的,唱的时间也是即兴而起的。生: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
10、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管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一般唱歌都是讲究字正腔圆的,在这里他们唱的歌有的还发哑带沙,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这样的声音却犹如天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这样的声音也是非常美丽的。师:请坐,你不但读得很好,而且说得也非常精彩。是的,这些云南女孩,都是原生态歌手,同学们的眼光真是奇特,发现歌会有这么多的“奇。师:接下来,我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歌境之“美屏幕显示:读出歌境之“美师:这段歌会过程的描写,是多么的美啊!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把你发现的歌境之美用笔圈划下来,谈谈阅读感受。学生浏览圈点师: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定能发现这段描写中非
11、常美的东西。生: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段,我可以看出作者在老马上,是很悠闲的。因为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它的颜色很好看,“那个蓝色好似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可以一边看花,一边听赶马女孩子唱山歌,我想这应该是人生一大享受。师:天是蓝的,花是美的,歌是悦耳动听的,真是一个美的享受,有一个地方稍微修正一下,不是作者在马上,是谁啊?是赶马女孩子。生:我想补充,“报春花不住点头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我感受到花儿在这与谐美的环境中听到悦耳动听的歌声后似乎是被感染了,生命力似乎也变强了。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草的明艳多情。生:那些树林与那些粉蓝色报春花,
12、虽然不是十分艳丽,却表现出那种最自然,最原始的美,衬托出一种很美妙、很与谐的气氛,也衬托了那些赶马女孩子歌声之美。师:这些报春花不是大红大紫的,都是淳朴本色的,与歌声很协调。生: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更加能表现出周边环境是非常美的,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声融合在一起,更加表达了大自然语言的与谐美,也更能表现出赶马女孩子的淳朴美。师:你读到了赶马女孩子的淳朴之美,也读到了人与环境与谐共生之美。生:这一段有山鸟,有各种花草树木,我读到了自然美、生命美、活力美,它具有的生活气息让人对云南的歌会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师:说得真好啊!生:就是在这一段,我发现了一个句子“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花的蓝
13、色与天空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人的思绪与花的蓝色又是相互关联的。在这里,人与景物之间,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能感受到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歌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它具有这一种非常强烈的亲与力与感染力。师:很好,蓝色是生命的颜色,感受到了生命活泼,活力之美。还有吗?生:是戴胜鸟与云雀的活动,这样美丽的鸟都能被歌声吸引住,说明这个歌声也是非常美的。师:很好,云雀矫健的身姿是因为它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歌声之美。同学们的眼光真是很独特啊!生24:我注意到了这几个字“粉蓝色报春花,说明当时的季节应该是在春天,春天应该是很美的季节,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嘛,所以当时的环境也应该是很美的。师:教师要补充一句
14、,不仅是春天,同学们同意吗?生纷纷表示同意那课文里哪里有依据?生:就在本小节第一句话“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师:歌声一年四季,早晚都有,在这里撷取了一个春天赶马女孩子歌唱的片段。生:歌声美,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的结合,形成一股美的凝聚力,带给人一个纯朴、美丽的心境。师:你谈到了心境,真好!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淳朴的心境怎么可能去感受优美的歌声,怎么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呢?教师突然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作者在这里却把歌会放到了一边,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歌唱的景物,是不是离题了呢?生:没有。他用这些美丽的景物反衬出歌会的美。师:是正衬,不是反衬
15、。以美景衬美丽歌声,从而使歌声更美。衬托,这种手法也表达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手法之妙。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样一段话,感受一下景物衬托之妙。哪一段呢?是“最有意思的,看到了吗?这一段,作者认为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把写云雀的文字圈划下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范读,全体鼓掌师:在这段当中最后有一个词,我想跟同学们商量一下,“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起飞这个词,我们在读的时候要不要进展一些技术处理?这个云雀起飞了,留下了矫捷的身影,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呀,要读的慢一点,柔缓一点,因为,这段话本来就是表现悠闲自得的。听教师示范一下。师范读留下一点遐思与回味。用这样美妙的景物描写,来衬托出歌声之美;又用
16、这歌声之美,来衬托淳朴本色的人性之美。停顿,示意学生记录师:同学们,要表现出赶马女孩子淳朴本色的人性之美,咱们就得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来与之匹配,对不对?我们用?安塞腰鼓?的语言来写?云南的歌会?可以吗?不可以,因为它们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质朴自然,是沈从文作品的一贯风格。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沈从文提出了“本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创作哲学,“优美、安康、自然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总是运用质朴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他的作品的语言风格,可谓是“淡而有味、“平中见奇。师:用“淡而有味、“平中见奇的语言来表现一种淳朴本色的云南的歌会,可谓相得益彰。同学们,淳朴的歌会、多情的歌手、热情的演唱、诗
17、意的生活,这就是云南的歌会,这就是云南的人们,这就是云南的风情。关于云南的歌会与云南的歌手,教师有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读一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歌会与歌手云南的歌会,给我们展现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手:才情洋溢的年轻女人;淳朴本色的赶马女孩;当行出色的传歌师傅。让我们身临其境般领略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风情。其实,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每一天都是歌会,因为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每一个人都是歌手,每一位歌手都满怀热情在歌唱,他们拥有至真至纯的人性美,这是一个被歌声滋养与浸润的民族。师:是啊,这是一个被歌声滋养与浸润的民族。他们快乐地歌唱,因为快乐歌唱,所以拥有诗意的生活;因
18、为他们拥有一颗至真至纯的淳朴本色的心灵,所以他们拥有诗意的生活。其实,又何止云南的人们拥有这样一颗淳朴的至真至纯的心呢?四川地震之后,同学们都进展了捐款,我们就是这样伸出自己的手,尽自己的一份努力,给自己的同胞一点关爱,相信灾区的人们,一定也会因为我们的关爱而更快地拥有自己诗意的生活。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快乐地去歌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美的,我们的生活也将是美的。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都拥有诗意的生活。下课!有效整合让教学走向精致徐杰教师执教?云南的歌会?课例评点丁卫军丁卫军,通州石港中学语文教师,首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南
19、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简约语文理论首创者与践行者。看课的视角不同,同样的课可能呈现出的味道就不一样。?云南的歌会?是一篇美文。徐杰先生的这堂课,也是一节美课。对于沈从文先生的这篇只有1500多字的短文,初一学生显然是不难看懂的,没有多少华美的辞藻,淡淡的文字间却把云南特有的风情展现得令人神往。要让学生真正品出其中的真意味来,还需要教者的“匠心。看一堂课首先还是要看因其文而“教什么,其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这首先表现在他对文本的“提纲挈领,在文本作整体的解读中理出“三个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在局部到细部的玩味中赏析语言、领会文意,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统领全课。
20、说真的,这样看似有些老的文章,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凡也只是带着学生读读而已。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不经过细细的品确实是难以知其味的。教者其实是抓住?云南的歌会?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去领悟沈从文先生“淡而有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点,进而理解淳朴本色的云南的歌会。教者对文本的整合还在于教学流程不蔓不枝,不旁逸斜出。整个一堂课,很少有拓展延伸,唯一的穿插屏幕显示:沈从文提出了“本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创作哲学,“优美、安康、自然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总是运用质朴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他的作品的语言风格,可谓是“淡而有味、“平中见奇。还是只是为教学小结效劳。这样让学生的心力更集中于文本本身。文本使用
21、缺乏,冠以拓展的名义游离文本教学的现象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鲜见,作为一堂省级权威赛事颁奖大会中的示范课,徐杰先生的“拨乱有其较强的导向作用。整合要有明晰的“方向感,这一方向感来自他的教学预设。有人对教学预设很是不以为然,认为预设了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就是违背了新课程的意旨。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预设,难以有精彩的生成。王荣生教授如是说:“在某班的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落点在哪个点上,要看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教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课文、与教师的对话能不能生成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控制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
22、的有方向的生成。王教授的这番话提示考察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不仅要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教师的预设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说,对整个教学的生成来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也就是说教学流程的预设决定着生成。教学流程的预设拿捏得当之根底还在于对教学内容确实定。从这一角度再看徐杰的课,你会发现,徐杰在预设中很善于从主问题的设计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设问的整合,防止了零打碎敲,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来深入解读文本。第一次设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场地加形式的方法来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第二次设问:咱们来看这样的一批词语,请你把这些词语读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第三次设问: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想
23、一想,在这三个片段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第四次设问:请同学们读课文片段,说一说歌会“奇在哪些地方?第五次设问,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把你发现的歌境之美用笔圈划下来,谈谈阅读感受。五个主问题,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从文本的整体引入到局部与细部,与此同时,根据教学流程的推进,生成性地提出新的问题,让研读推向深入,如:“教师突然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作者在这里却把歌会放到了一边,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歌唱的景物,是不是离题了呢?因为主问题的设计呈螺旋上升状态,使得教学板块明晰却不留痕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渐入佳境。投影与板书的有效整合,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它们互为补充,相融共生。
24、板书呈现的“人性美“ 人情美,与屏幕显示的“歌镜之奇、“歌镜之美相得益彰,在结课以前教者那段激情归纳,使课堂提升到一种诗意盎然的意境之中:屏幕显示:歌会与歌手云南的歌会,给我们展现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手:才情洋溢的年轻女人;淳朴本色的赶马女孩;当行出色的传歌师傅。让我们身临其境般领略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风情。其实,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每一天都是歌会,因为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每一个人都是歌手,每一位歌手都满怀热情在歌唱,他们拥有至真至纯的人性美,这是一个被歌声滋养与浸润的民族。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活动进展“动态整合,是徐杰教师教学智慧的另一个看点。一是随着课的流动
25、,教师及时做好小结,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标准的需要。二是在提问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给学生一根“方法的拐棍,给予方法的引导。这其实是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中很重要的意识或者习惯性的行为,随时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才能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阅读能力才会提高,下面这个教学片段十分清晰的展示了徐杰教学的这一特点:师:你谈到了心境,真好!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淳朴的心境怎么可能去感受优美的歌声,怎么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呢?教师突然有一个疑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作者在这里却把歌会放到了一边,花了那么多笔墨来写歌唱的景物,是不是离题了呢?生:没有。他用这些
26、美丽的景物反衬出歌会的美。师:是正衬,不是反衬。以美景衬美丽歌声,从而使歌声更美。衬托,这种手法也表达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手法之妙。同学们,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样一段话,感受一下景物衬托之妙。哪一段呢?是“最有意思的,看到了吗?这一段,作者认为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把写云雀的文字圈划下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范读,全体鼓掌师:在这段当中最后有一个词,我想跟同学们商量一下,“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起飞这个词,我们在读的时候要不要进展一些技术处理?这个云雀起飞了,留下了矫捷的身影,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呀,要读的慢一点,柔缓一点,因为,这段话本来就是表现悠闲自得的。听教师示范一下。师范读留下一点遐思与回味
27、。用这样美妙的景物描写,来衬托出歌声之美;又用这歌声之美,来衬托淳朴本色的人性之美。这个教学环节是在与学生探讨“歌会之美板块中生成的。师生围绕着“这段歌会过程的描写,是多么的美啊!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把你发现的歌境之美用笔圈划下来,谈谈阅读感受。主问题展开,在教者的有序“扶读中顺势把探讨引向深入。教者在教学过程并不是为了学生的“自主而“无所作为。事实上,在教学对话中,一味的顺着学生,一味用简单的“很好、“说得不错来评价学生的发现,在我看来是一种教师教学中的“不作为,而这样的现象充满着当下的课堂。教师在对话中理应是相机补位,必要的时候必须发挥一下“导作用,你看,徐杰先生关于“衬托手法的讲解,关于“起飞一词的朗读示范,这些细节都是一种无痕的引导,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动态整合。不止一次地坐在徐杰先生的课堂里看他做课,看他的课很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他上课时的那种举重假设轻的自如,常常让人感慨。他是不在意听课的人多还是人少的,他也不管听课是专家还是草根的。他在意的是他眼前的学生,他的举手投足,都在乎与学生心心相印。第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