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doc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表达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表达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与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
2、化之美。二二一与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根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古诗的意义构造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
3、/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构造: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拟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构造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照应回环美,有所淡化
4、。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假设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两种节奏形式交织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
5、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那么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那么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存/知己,七言在第二节拍后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因此,可以说,第二种节奏形式是在没有根本违背经典的声律节奏的前提下所作的一个小变通而已,仍然是声律与意义的与谐统一。然而,又有些诗人为了追求诗意的奇峭,对于“三字尾或“半逗律规那么都突破了。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有时/三点
6、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三字尾规那么,从意义构造看,例中“半逗的点在第一音节之后,例在第五音节之后,例在第二音节后,例在第四音节后。只要稍一诵读,就能发现它们与前述两种形式的巨大差异。在这里,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被彻底打破,代之而生的是一种拗峭、奇拔的效果。 3.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构造如何,都只按前述的第一种节奏形式,即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7、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这样。可见,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无视意义的。参阅朱光潜?诗论? 这种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当然是不适宜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呢?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即有反映,这是中学生初次学到古诗,这个练习中要求学生划分节奏,提出的原那么是“兼顾音节与意义笔者按,“音节应改为“声律,给出的示范有两种,分别是:故人/具/鸡黍 故人/具鸡黍 谁家/新燕/啄/春泥 谁家新燕/啄春泥 然而到了2001年版,两种划法只保存了前一种,后一种被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朗读 节奏 划分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