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王阳明读后感.doc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奇王阳明读后感.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暑假的时候,是一年里面难得有大把空闲的时候,买了一叠书,心情也会不自主地愉快起来。在这叠书里,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饱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根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
2、够真正表达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开展深化吗?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
3、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开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与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但真正能实现的很少。王阳明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的“真三不朽。再识王阳明,我充满了敬仰,心中也不免有些惭愧。从王阳明的传记出发,我接着阅读了剖析阳明心学美学的著作陆九渊王阳明与中国文
4、化,也是颇有触动,无论是读书过程中的小小笔记,还是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摘记于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依认知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
5、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构造,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到达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心的最高境界
6、。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构造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与生命是我的灵明的投射,是我的灵明的延伸与另一体。同时,作为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明也只能是无限的天地鬼神万物的
7、一局部,与其同体,一气流通,不可间隔。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感召,就说明其体验美学关涉到人的终极关心。作为审美对象的天之高远与地之深广,其自身是无法体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到了宇宙之无限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慨“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
8、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事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展的前提。“虚灵不是无知无识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与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根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与渐悟式的“体。他说:“人假设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自去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我初与讲
9、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那么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或把握,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与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民国的王学风潮 由于历史的
10、原因,王阳明作为中国唯心哲学的代表,在我过去受教育的课本中罕见其名。后来读得书多了,王阳明的名字渐渐地进入了脑海。这几年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两本让我对王阳明大感兴趣的书,一个是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其中反复提到蒋介石对王阳明的推崇与信奉;一个是明朝那些事儿,把王阳明写得神乎其神。后来在不同的书中看到,王学在民国是大为流行的。一口气读完董平教授的传奇王阳明后,先弄明白了两个民国典故的由来。一个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名字的来历,其本名陶文濬,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先改名“陶知行,后又改为“陶行知。再一个就是蒋介石“攘外必须安内的来历,原来也是王阳明先生的,以蒋介石对王学的崇拜,倒也自然。这个
11、提法王阳明在平定广西叛乱的时候运用,原话是“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这两个典故也就印证了王学在民国的影响力。在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追求那种“与物同体,“良知独显,与造物者游,“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至乐境界的同时,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王守仁认识到,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理性的认识活动与实践理性的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这种体验既非感性直观又非逻辑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意志等内心活动密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奇 王阳明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