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部,有一个“豫南明珠信阳。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信阳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 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信阳在西周时期,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信阳有楚汉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开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信阳是中华姓氏,当今汉姓100个
2、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一次,信阳也具有较为古朴的文化气息。就在信阳的好山好水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芒灿烂闪出新世界. (你看那)军队伍真威风, 百战百胜最英勇, 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 你看那一杆红旗飘在空中 红军队伍要过冲 红色战士最荣耀。 当红色的春风吹过这片肥沃的土壤,土壤便养育出淳朴的信阳人;当红色的雨水滋润这方善良的人民,信阳人民便沉淀出
3、独具豫韵的信阳民歌。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建国前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参加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与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根底,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信阳民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丰收的成果。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1起源据传,上古时期,淮河流域居住着以少昊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他们以鸟为图腾
4、,认为鸟是神的化身,是人神沟通的使者,他们注意聆听鸟的歌唱,认为那是神的声音。可以设想,在淮地先民中,有那么一个人,先是模仿鸟的歌唱,后来自己偶尔唱出几个音,觉得好听,又高声唱一遍,岩壁回应了他的歌声,这让他很兴奋。于是他把刚刚唱的几句又连续唱出来,并按照他的意愿控制他的歌声,唱出他想唱的调子,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创造旋律,让音调结合目的发生,形式也变得复杂,完全超越了一个鸟以同一音高或同一组音高的啼叫,充分表达了人类歌唱的最根本也是最典型的特性即音乐的转换性。这个人就是信阳的第一个歌手,他回荡在岩壁间的歌声就是信阳的第一首民歌。随后,淮地先民又在鸟的飞翔中萌生了“巫舞的意识。 后来,出生于东夷集
5、团的一个名叫成汤的人建立了商朝的趣味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商人“喜歌舞、敬鬼神,商之后至周至楚,淮地先民信神事鬼,巫风极盛,客观上开展了原始歌舞。 在战国时期的信阳一带的音乐就已经使用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十二音音阶了,为信阳民歌奠定了根底。这在1953年出土于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的战国编钟身上一窥端倪。2)开展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开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开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开展到对抗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鼓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
6、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3歌曲种类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信阳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
7、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屡次播出。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局部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建国初期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开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伞?,欢跃雀跃的?围灯?,幽默恢谐的?丰
8、收乐?,小巧玲珑的?三把伞?,优美动听的山歌等民间歌舞从信阳演到北京,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合影。 七十年代 1977年在商城县举办了全区民歌演唱会。 1978年省文化局在信阳市召开全省民歌工作经历现场会。省电台、电视台、中央人民播送电台专程来信阳采录并向全国播放。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信阳广阔民歌创作者谱写了大量新民歌,参加省、中央举办的大型比赛并屡屡获奖,不少作品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省电视台、对台办对外播放。在其期间信仰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推出了“歌乡行电视专题片、“情满大别山。相信信阳市的民间歌曲在新的形势下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风格上更加新颖。二、
9、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信阳毛尖茶以其条细索紧、尖披白毫、汤清香郁、生津解渴、爽气醒神而饮誉海内外,是畅销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之所以优异,除得天、地之利外,更得力于独到的采制技艺。而代表信阳毛尖参赛的佼佼者那么首推产于狮河港乡的“龙潭牌;其正宗采制技艺,以周氏炒茶最为有名。周氏家传炒茶技艺,凭感觉掌握生、熟锅火候,靠技巧搓得菜条紧、细、圆、直,用眼看鼻嗅而杀青出香。不但世代相承,而且授徒传人,在信阳产茶区颇具影响。尤其在机械炒茶愈来愈普遍的情势下,传统手工炒茶技艺更具魅力,人们品尝的,不仅是茶香,而且还有其中蕴含的手工技艺与历史传统。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阳 物质文化 遗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