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评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根文学的评介.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寻根文学的评介 姓名:郑小立 学号:1002405037 班级:10级汉5班寻根文学的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八十年代兴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意识的探究、讨论的文学类型。寻根文学是由韩少功提出的,1985年他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
2、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由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 ,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 它的主要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王增其等。寻根文学主要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流派。城市文化寻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刘心武的钟鼓楼, 冯骥才的三寸金莲,邓友梅的
3、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乡野文学寻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有:王增其的大淖记事、张承志的黑骏马、韩少功的爸爸爸被很多人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是:文人多以热爱故乡、怀念家乡为题,或以热爱故乡、怀念家乡为表达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寻根文学意识包括三个方面:(1)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
4、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寻根文学思想产生的主要原由是 :(1)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 ,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 。寻根文学实际上不知不觉地调整了80年代单纯的反传统,对于传统文化
5、不在是全面的、极端的否定,而是开始出现出复杂的、多元的评价,并且开始形成了对于现代化的某种感情上的怀疑和并非自觉上的否定。可以说,寻根文学是在80年代热情呼唤和正在当下展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自觉的反映,表达了20实际以来的现代化的话语霸权的复杂态度。现代化是一种普通主义,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而寻根文学在当时并不是公开地、理直气壮地但却暗含着提出来文化的特殊性和传统的问题。与这类外来的现代化和普遍主义潜在的对抗。寻根文学的主体由“知青”作家构成,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同时也面临严重的困难,他们在经历了带有“伤痕文学”味道的“知青文学”的创作阶段以后,几乎都陷入了艺术发展的困
6、境。寻根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艺术视野的拓展和是没意识的更新。寻根文学重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认为,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寻根文学是转换创作思维方式与寻找资源的过程。寻根文学构成了8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 ,他并非是一个时过境迁的潮流,而是成为弥散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力和重要的酵素,他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向和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空间的大量释放,也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表现领域的转移和疆界的拓展。通过寻根文学的艺术散发,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和变化,知识分子的启蒙传
7、统渐渐淡化,“干预生活”的激情不断消解,主要表现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寻根文学是一个相当混沌、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文学潮流。在寻根文学的潮流中,作家的意识并不是明晰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些概念在当时是朦胧的、不自觉的,后来才沉淀变得清晰起来,莫言的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引起了“感觉的爆炸”和文学边界的移动。寻根文学最显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小说上。首先,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其次,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
8、和“虚构”的时代。寻根文化小说在1980年王增其的小说受戒中以见端倪,1985年后形成潮流。这是全社会范围形成了一股“文化热”,人们的文学观念也开始变革。随着人们对文学与社会政治的正确认识,许多作家对此前文学与政治联系过进感到不满,认为这样反映生活有些肤浅和表面化,于是,他们打着“寻根”的旗号,将探索的不光伸向了悠远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遗存,寻找埋葬着民族文化深处的“根”,追求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以期重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主要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数王、孩子王;郑义的老井和远村;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等。寻根文化小说爸文化引入文学,扩大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使文学在文化中得到深化。具有寻根文化小说
9、品格的作品还有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刘心武的钟鼓楼、邓又梅的 那五和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这些小说出现在寻根文学前后,表现了共同的创作倾向。寻根文学的定位与反思: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
10、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寻根派”的作家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
11、成中的现代意识。总之,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文学作家也在创作时吸收了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是,寻根文学也带有“复古”倾向,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暖昧。大多数作家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却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潜入僻远、原始、蛮荒,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忽略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矛盾的揭示,从而导致了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虽然寻根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县花一现”,1987年就渐人式微。但它毕竟如一颗流星曾经划破过中十世纪文学的茫茫夜空,完成了一次对文学苍茫宇宙的浪漫叩问。总的来说,“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第 7 页
限制150内